“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概念、特征及目标系统
2021-04-06冯文丽苏晓鹏
冯文丽,苏晓鹏
(1. 河北经贸大学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河北 石家庄 050061;2. 河北经贸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新财经”教育改革的背景
当前,以“大智移云”(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生产模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深刻影响,重构人类法律、文化、风尚、观念、伦理和秩序。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改变和重塑财经领域的内涵和外延,引发、催生“新财经”。“新财经”呈现出深度科技化、高度智能化、交叉融合化、集群复合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对财经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了挑战,也对高校财经专业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转型要求。[1]
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9年,笔者所在大学按照教育部“四新”建设要求,创新提出建设“新财经”,积极探索“新财经”教育改革,以期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培养体系和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
二、“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概念和特征
(一)“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本文认为:“新财经”教育改革是新时代下教育、经济和科技的深度交汇,以新工科和新文科跨学科和融通性为主要特征,达成财经学科思维和知识体系重塑,以实现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财经人才的教育探索。
(二)“新财经”教育改革的特征
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思想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和理论概括成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总结起来就是“1+7+1+1”的理论体系。第一个“1”就是“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灵魂”。“7”是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炼出的“七个坚持”: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2]第二个“1”是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途径。第三个“1”是指高质量发展,这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和终极目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根本思想指引。
2. 以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用“九个坚持”梳理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一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五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七是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八是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九是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规律性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开展“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根本遵循。
3. 以“学科交叉、校企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基本特征。“新财经”呈现出的深度科技化、高度智能化、交叉融合化、集群复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求高校积极适应现代经济问题复杂化、知识应用综合化及知识创新常态化的新要求,进行“新财经”教育改革。“新财经”教育改革基本的特征为“学科交叉、校企协同”,培养适应“新财经”业态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新财经”业态下现实问题呈现出来的复杂性和交叉融合性,已不能单靠财经单一学科解决,“新财经”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财经内部经、管、法学科交叉,财经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还需要财经与理科、工科、农科、医科等其他学科之间无障碍交叉。另一方面,“新财经”教育模式下,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做到专业知识复合、能力聚合和思维整合,还要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职场综合竞争力。[1]这些重任需要高校积极融入行业和企业,实现“校企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
4. 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下的国际视野为重要目标。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是“新财经”人才培养目标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办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根植中国大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要求学生对祖国文化历史、现实现状充分了解,建立忠诚爱国、“舍小家,为大家”的价值追求。
在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新财经”教育培养的人才还需具备国际视野,具有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并不矛盾和冲突,而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应以具备家国情怀为前提。“新财经”教育培养的学生,要根植中国大地,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关心和肩负中国的未来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世界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其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应立足于国际化大环境,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了解国际形势,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能够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根据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最后,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并不割裂,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如果排斥国际视野、盲目排外,狭隘地强调家国情怀,就会固步自封,无法全面了解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更不能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根据国情解决中国问题;如果孤立地追求国际视野,盲目照搬国外做法,容易迷失自我,解决不了中国问题。因此,“新财经”教育应不懈追求家国情怀下的国际视野。[4]
5.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97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avid C. McClelland提出冰山模型,该模型将人的个体素质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隐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包括知识、基本技能等外在表现,比较容易掌握和测量,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学习得以提升;“冰山以下部分”则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这部分很难测量,也不容易通过外界影响而改变,但对人的行为表现起关键性作用, 深刻影响“冰山的上层”。[5]根据冰山模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像漂浮在洋面上的冰山,裸露在水面的显性素养(包括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只占1/8,潜藏于水下的隐性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占7/8,而这部分看不见的隐性素养则是区分优异者与平庸者的关键因素,职位越高,隐性素养的作用比例就越大。
在传统的财经教育模式下,高校和学生都比较关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却忽视占比较大、作用较大、能区分优异者和平庸者的隐性职业素养。在“新财经”教育模式下,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应着眼于整座“冰山”,以培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隐性职业素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步入社会后更具发展后劲,成为行业中的优异者。
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尤其应重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即在人才培养中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场经济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融入“新财经”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奉献社会、奋斗有我的信念,培育学生经世济民、创新创业的精神,培养学生公平竞争、互利共赢的意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德法兼修的素养。
三、“新财经”教育改革目标系统的构成
“新财经”教育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明确目标,才能形成协同推进教育改革的合力。目标系统是“新财经”教育改革的龙头,贯彻和体现“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宗旨和方向,统领自上而下的改革行为,是在实施改革行动之前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具体来说,“新财经”教育改革的目标系统由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的目标构成。[6]
(一)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指以办学实践为基础,人们对学校发展所形成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和观念体系。办学理念是办大学者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高校价值取向的表达,体现的是“办什么样的大学”及“怎么办好大学”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 包含着对大学的本质、精神、宗旨、使命和职能等方面的理性审视, 蕴含着大学的办学理想、发展方向、目标定位、运营策略、社会责任、理想模式的系统构想。办学理念对大学发展具有定位、定性、定向作用,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有助于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在践行中形成学校品牌。[7]
“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办学理念可以设定为:“立德树人,学生成才,服务社会”。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以立德树人、学生成才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远见、有本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学科交叉,校企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基本特征,使传统财经专业逐渐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职场综合竞争力;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重要目标,培养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新财经”人才,满足我国当前技术创新、产业变革和国际竞争的需要。①这个办学理念较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二)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学校类型的定位。办学定位是高校办学的发展方向,应符合并充分体现办学理念,充分体现国家、社会及学生等相关利益主体的期望和要求,也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才能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团结一致为学校的发展共同努力。[8]笔者所在大学是河北省13所重点骨干建设大学中唯一的财经类大学,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形成品牌特色,成为全国知名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办学定位可以设定为:“对标一流、融入行业、服务社会”。
(三)人才培养总目标
人才培养总目标是一所高校教育目的的具体表现,规定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决定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等。由此,可以将“新财经”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财经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国际视野”的、能够应对经济形势变化、解决复杂问题的引领型财经人才。
图1 保险学专业素质能力培养课程导图
(四)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各专业的发展情况及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对每一个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必须遵循、落实和支撑学校“新财经”教育改革的人才培养总目标。
(五)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依据和基础性文件。无论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还是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都需要通过专业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来落地。也就是说,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每一门课程都要对标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每一项素质或能力要求。
以笔者所在大学为例,专业培养方案由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专业素质能力模型、课程地图、课程摘要、学习年限、培养方式、毕业及学位要求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等内容构成。如保险学专业素质能力培养课程导图(见图1)所示,专业培养目标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出要求,每一种素质或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课程或环节去实现,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六)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能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教育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顶层设计最终都要以教学目标实现为落脚点。换句话说,只有教学目标实现了,它的上层目标即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总目标、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等才能实现。
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and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and Steps)、情感态度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and Values),被称为“三维目标”。[9]在传统财经教育模式下,很多高校比较注重知识传授,而对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比较忽视,容易造成学生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导致商业价值观错位、市场经济道德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
因此,在“新财经”教育改革模式下,高校除了传授知识以外,应加强对学生相关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以实现“家国情怀+财经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例如,在保险学专业的《农业保险》课程中,高校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农业保险的专业知识,还应让学生了解遥感、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农业保险科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农业保险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支农惠农政策,作为专业人士在未来承办业务时应时刻牢记保护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财经”教育改革实施前,高校必须明确由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这六个具体目标构成的目标系统,并且要注意这六个目标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具有上层目标决定下层目标、下层目标支撑上层目标的逻辑关系。高校只有构建了明确清晰、逻辑严密的“新财经”教育改革目标系统,才能保证高校全体成员真正理解“新财经”教育改革的目标及自己所承担的具体任务,形成全校上下一致行动促改革的合力,从而加快“新财经”教育改革的进程。
注释:
①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涉及高校的顶层设计,需要经过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集体决策通过,本文只是从理论研究角度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