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共建、共有和共享

2021-04-06朱亦一

时代报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根基精神家园认同感

朱亦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中华文化提出了一些全新的判断:中华民族在近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上述重要判断,成为我们思考精神家园最重要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精神家园”的命题,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自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来,学术界对此讨论再掀高潮。改革开放以来,与此相联系的“人性”“人道主义”以及“人文精神”的讨论一直伴随着中国发展进程。当然,这其中的情形很复杂,既有学术争鸣,也不乏少数人的别有用心。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始关注精神家园以及与此相近的问题,也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有的着眼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有的着眼于从文化学的视角,探讨文化建设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系;有的从哲学、民族学和文化学交叉的角度,探讨共同价值观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有的从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的角度,探讨精神家园对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也有的从文艺学或美学的角度,探讨个人生活世界的价值迷失及其重建问题等。这些研究在给人以启迪的同时,也需要对其做进一步思考与探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与精神家园的关系,决定了精神家园问题应定位于文化体系之中,精神家园建设需依靠文化建设来进行。我们正是从这一逻辑出发来研究精神家园建设问题。但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正是要沿着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来进行。

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共有”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共同的文化根基或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共有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因而是中华民族确立民族认同的精神根基。依托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不断延续,始终保持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独立品格。二是共同的价值目标。这是中华民族对自身发展前景拥有的共同价值期待,包括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和谐文化;全面实现人际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同生共荣;实现国家统一。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实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和壮丽实践,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历史使命。

在把“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共有”作为一个统一体来把握的基础上,可以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概括为:中华儿女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中华民族所认同的精神、意志、观念、理想、目标和追求,是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精神气质和情感态度等精神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共同发展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是民族兴旺发达之灵魂,是国家繁荣富强之支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建设,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可以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的概称。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又随着每代人的历史实践而不断地演进,因而是一个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体系。在现阶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在本质上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所形成的一种尊重社会差别、包容多样、和谐共处而又蓬勃向上的先进文化,它反映了目前我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归属。在当今的国内外条件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需要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整合世界多元文化精神,立足现实实践,在回应当代重大现实问题,提高“共识、共建、共有、共享”的权利与责任意识、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价值目标而努力奋斗。一般说来,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由这个民族的民族认同、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所构成。因此,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做到共建、共有、共享,必须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价值目标,依托过去的优秀文化传统,顺应现时代的精神追求,追求未来的价值希望。四者交相辉映、相互支持,构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各个方面。

一、增进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首先是要增进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费孝通认为,民族认同感也称民族认同意识,可以说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从广义上来理解,民族认同既包括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认同,也包括个体对他民族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认同。“民族认同感”对于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尤为重要。民族认同感是民族自豪感、责任心的源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和亲和力,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特别是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可以说,对于一个民族,最重要最宝贵的就是民族认同感。世界上所有强大或发达的国家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二战结束时,德国满目疮痍,百业俱废。但是在当时没有国家也没有政府,甚至没有组织的情况下,民族认同感驱使德国人默默地从废墟中重建家园。

中华民族认同感,就是对中华民族这一族体的归属意识。中华民族由居住在中国境内的56个兄弟民族所构成。这个民族虽然以汉族为主体,但同时融合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族体,共同铸造了一个多民族国家。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组合,而是中高度的融合。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增进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尤为重要。作为同一民族的一员,人们所共有的对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的理解与体验都更加容易,能够促进社会的和睦与和谐。从国内来看,增强公民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及共同繁荣,对于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我们才能在发生民族内部矛盾冲突时,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不是局限于哪一个民族的立场上,才能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及繁荣昌盛去努力。“中华民族”是民族共性的体现,是各民族平等的标志。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都是兄弟姐妹,不管哪个民族,首先都必须要承认自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要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要想到自己是生活在中国这块美丽的国土上。只有弘扬中华民族共性,才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否则,就容易离心离德,导致分裂。热爱中华民族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义务和职责。因此,只有认同中华民族,生活在中国这个大家庭中的各民族才能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同时,国际文化竞争和国家文化安全需要增强民族认同感。在汹涌的“全球化”大潮面前,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来自价值观层面的剧烈碰撞和冲突,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的民族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远远大于政治和经济竞争失利所带来的冲击。因此,只有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才能使国人在国家危机的时刻表现出对国家、民族的高度忠诚和责任,从而在残酷的国际文化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从而凝聚起国人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从文化与精神家园的关系上来考察,精神家园问题应定位于文化体系之中,精神家园建设需依靠文化建设来进行。因此,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可以被定位于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即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目标之一在于弘扬和强化中华民族文化,巩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因而是中华民族确立民族认同感的精神根基。中华民族具有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优秀文化,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是精神的载体,也是文明的源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它首先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但不仅仅如此。从发展过程和文化内容来看,它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时代文化。这其中,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往往是共融和同质的,而时代文化则基本上是革命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延伸和实现外化的产物。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坚持和发展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民族精神,以及尊道厚德、义利兼顾、乐群贵和、和而不同、勤俭自强、诚信敬业、经世致用、天下为公的优秀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繁荣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气质。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进程中,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文化作支撑,就不能统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魂魄;如果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光大,也就缺乏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所以,我们党一再强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弘扬中华文化,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

巩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必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中华文化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也是今天弘扬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优势。勤劳智慧的古人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天文历法、地学、数学、农学、医学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而且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精神,“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韧不拔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万众一心,团结互助”的同心协作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精神,“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等等。这是我们民族共同的根,是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当前,我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但不能离开、抛开这个财富,恰恰要大力弘扬这些文化精神,巩固这个共同的根基。当然,对这些思想必须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提炼蕴涵其中的精神和价值,汲取合理思想内核,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延续我们的历史文脉,巩固我们的文化根基。不仅如此,还要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汲取世界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以造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不仅尊重千百年来所积淀的文化传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同时注重学习和吸收外域文化中我们缺乏的精华内容,不断丰富自身内涵,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自立、自信、自强意识,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创造性转化、实现新的升华的进程,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新时期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

三、明确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

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共同的价值目标。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体现着该民族对自己民族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不懈追求,它犹如一盏明亮的灯塔,引领着该民族为实现共同目标去努力奋斗。每个民族的共同价值目标是具体的,历史的,反映不同民族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本质要求。我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仁、义、礼、智、信,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是自由、平等、博爱,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和价值表达。

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目标,既有从历史传统中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资源,又汲取了世界各民族优秀思想成果,更重要的是立足当代赋予其时代内涵。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包含了从理想价值属性到现实价值目标和道德价值要求的多层次价值理念,反映了国家、社会、个人各层面的美好愿景和诉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为内容,清晰表明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共同价值追求与共同奋斗目标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一个民族没有共同价值追求,也就没有实现共同奋斗目标的价值共识和共同行动,共同理想信念也就失去根基、失去依靠。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目标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价值理念、评价准则、行为导向,回答“实现什么样的民族复兴,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问题,而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则为其价值追求提供理想目标、价值根据、精神动力。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历史使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十个字,凝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目标追求。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理想,全面实现人际和谐与人与自然的同生共荣,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理想和追求。同时,共同价值追求也是建设美好社会的标准规范,因此,我们的价值目标,也包括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价值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也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含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被保存下来。”他还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受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和共同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标志之一。

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目标,既是中华民族必须着力完成的艰巨任务,也是炎黄子孙共同奋斗的理想追求。实现民族复兴、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可以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可以增强炎黄子孙的民族归依感和民族认同感;可以增强炎黄子孙的家园意识和民族意识。共同的价值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谱写着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希望之歌,昭示了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光明前途。它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发挥着指引航向、凝聚人心、焕发力量的作用。共同的价值目标,可以使中华民族摆脱发展的盲目性,更加坚定不移地走向未来。

责任编辑/张美子

猜你喜欢

根基精神家园认同感
“想明白,说清楚”是学好数学的根基*
失乐园
失乐园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议小学语文为学生奠定文化根基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让养成教育成为德育的根基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
官员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