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花盆

2021-04-06易登科

时代报告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种花农技花盆

花盆是用于种花的盆状器物。花盆的种类,按材质划分主要有陶瓷花盆、塑料花盆和砂岩花盆等,按摆放场地划分主要有居家花盆、小区花盆和园林花盆等。对我而言,如按时段划分,在庚子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种花的花盆则称为“抗疫花盆”。

无为而为 居家抗疫种花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流动的中国按下暂停键,沸腾的春节瞬间急降温。

庚子年正月初二,我县全面展开新冠疫情防控总体战。学校推迟开学,工厂推迟开工,单位推迟上班,机关工作人员推行网上办公,非疫情防控一线人员一律实行居家隔离。

居家隔离,既是有效的自我保护,又是对疫情防控的最好支持。自居家隔离开始,往常的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我除了拖地板、擦家具和进厨房外,还有一大把时间用来玩手机和看电视。

玩手机和看电视时,最为关注的当然是以疫情为核心的新闻。在居家隔离之初,不分昼夜地关注武汉封城后的状况,纠结于某官员为什么要先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而不在国内及时发布消息,猜测为什么早期对疫情不够警觉,揣摩为什么某些日记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反响。

玩手机、看电视、干家务。真的拉开架势干家务,其实也就没有多少家务可干。盘点自家的柴、米、油、盐,基本不变的一日三餐,浏览媒体的热点新闻,操着与己无关的空心,每天就这样在家里浑浑噩噩,以此避免产生心烦意乱的不良情绪。

居家隔离后,新闻报道报出的有人去世的消息既让人揪心,也让人感到新冠病毒的可怕,由此感叹生命脆弱、人生短暂,应该珍惜生命历程中的每一天。在大灾大难面前,个人微不足道,只有国家和民族才能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白衣为甲,逆行出征,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以生命护佑生命,武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中国人的心,这让居家隔离的我觉得不能再这样每天仅靠干点家务来调节情绪了。

居家隔离,正视自己。在深居简出的情况下能干点什么呢?可为之事千千万,适宜自己是哪件?写文章,搞文创,功力不够;练书法,读名著,静不下来。作为老百姓,按“方寸之间有天地”的思路,应选择干得了、能干好、花钱少的事项。

在犯难与犹豫之时,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老话:“多种花,少种刺。”自己居住在顶楼,在露台种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尽管围栏要让内当家的种菜,但还有一定的空间可以摆放花盆。

思路敲定了,便想到楼顶种花的四大好处: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转化能量,量化时光。既然如此好,何乐而不为呢?无为而为,从抗疫种花开始。

实践所需 因地制宜种花

抗疫花盆,花香宜人。如果以此作为一个目标,其实中间会有一段不短的距离。

花香是宜人的,鸟语花香是喜人的,四季花香则是择人的。这说明花香既是纯粹的,又是可融合的。在抗疫之时种花盆,是一种不恐慌、不迷茫、不懈怠的表现,是一段有辨别、有选择、有行动的心路历程。

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种抗疫花盆,对我来说既是非常之时的平常之举,又是从未有过的初次所为,怎样才能慎始敬终、善作善成?有一条不可逾越的路径,那就是在实践中因地制宜。还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当我提出种花时,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其理由有三条:一是坚持种花而不服从种蔬菜就是在搞形式主义;二是个人主张在露台显眼位置摆放花盆就是官僚主义作风;三是追求视觉上的悦目就是家庭微腐败。

虽是不同意见,也不无道理。抗疫居家种花,确实属于临时拍脑袋突击上马的“三无工程”,即无专项规划、无实施方案、无资金预算。在居家抗疫进入摸着石头过河的时候提出来,遭到质疑与反对都是正常的。

随声附和与廉价恭维,都无法作思想交流与思维碰撞。事情一旦定板,如果不想走弯路,就只有沿着正确的路坚定地走下去,放弃就等于失败。为此,我不得不大声疾呼:“你们就不想见识我出奇制胜的法宝吗?你们不想让我的花开花结果吗?我的花就一定是我的吗?”在对家人“卖关子”不管用的情况下,我只有坦言,所谓制胜法宝就是在实践中坚持和运用因地制宜的策略。

多年纸上谈兵,长期耳濡目染,我深信因地制宜能出奇制胜,但一直处于嘴上说说的状态,没有机会落实在行动上。居家抗疫种花,是受“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启发,谋定而动的实践。因抗疫种花而因地制宜,拍完脑袋还得拍胸膛。我在家里郑重表示,播种、栽培与管护花,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原则上坚持因地制宜。由于场地有限,根据露台结构与空间布局,宜菜则菜,宜花则花。二是在实质上符合因地制宜。针对楼顶南向露台光照条件好、通风效果好的优势和水分蒸发量大、承受风力大的劣势,合理搭配喜光、半喜光植物,适时采取遮阳、抗风和防冻措施,做到量身订做。三是在保障上牢记因地制宜。尽管自家屋檐下不怕被笑话,但毕竟日子是用来过的而不是用来打发的,在利用部分业余时间和一点零花钱种花的情况下,只有发扬8小时外“5+2”“白+黑”的精神,保持“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状态,制定好自己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自己同自己签下责任书,做到非我莫属。

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种花的相关事宜,只有在实践之后才知道其真諦。

专业有别 迎难而上种花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种花亦是如此。

我出生在农村,在放牛和割猪草的时候,就帮着父母种庄稼,知道农民如果不种好庄稼就要饿肚子。在上高中的时候,家在农村的同学普遍认为,农民种庄稼,不但非常辛苦,而且还要度荒月,因此立志在高考时“跳龙门”。

在“跳龙门”的千军万马中,我最后被绵阳农专录取。从走进校门到学完基础课、专业课,再到完成毕业实习,才知道种庄稼也是很有学问的,种好庄稼与科技兴农一样任重道远。根据农业院校专科生的培养去向,我毕业后被分配到乡镇当农技干部。那个年代的乡镇农技干部,不仅要参与催粮催款(催促完成农民负担的农业税及统筹提留任务),还必须干好本职工作,即通过搞现场、讲广播和摆摊摊(开办技物配套服务门市部)推广农业技术。当我看到农民种水稻在育秧时烂了芽、移栽后坐了蔸、抽穗后得了稻瘟病,才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农技干部该怎样发挥作用,尤其是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时候。

民以食为天,粮丰天下安,这为农技干部技行天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做农技干部之初,明确表示决不可拔苗助长,但可以看苗施肥,于是,示范了“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全过程,还推出了“育秧不下田、栽秧不弯腰”的新做法。为了大地的丰收,我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天增岁月地增产的目标如愿以偿。从农村人到农专学生、从农专学生到农技干部,同样是种庄稼,学专业前是为了自家吃饱,学专业后是为了大家吃饱。

星移斗转,时代变迁,吃不饱与闹饥荒的岁月早已一去不复返。过去,期待的是雪中送炭,不能当饭吃的事不能干。如今,需要的是锦上添花,有益于填饱肚子又不能荒了脑子的事都可以干。

从开荒种粮到退耕还林,中国人对环境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居家抗疫种花就是基于这一理念的尝试性实践。

当我想要种花时,觉得自己并不外行,因为种庄稼与种花都是合理利用光、温、水、肥、气、热等要素,都要遵循“三分种七分管”的原则。不同的是,庄稼是种在大地上,花卉是种在花盆里,只要懂得不同与相通,知晓区别与差别,就能像种庄稼那样春华秋实。

当我种下花之后,发现花种并不像庄稼那样几天小变样,一月大变样。有的没种活,有的长势差,不是生虫,就是得病,特别是水多了烂根、水少了死苗的问题,让我对“浇水十年功”的说法有了高度的认同。

“浇水十年功”说明,浇水是种花盆的入门功夫,难度可想而知,否则“隔行如隔山”的说法就不会至今还在流传。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是摆在我面前的两条路。

过去种庄稼没有打退堂鼓,凭借无限的勇气迎难而上。如今种花理当吹冲锋号,凭借一定的底气乘势而为。对我来说,有了农学的基础,也就等于有了园艺的基础,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再触类旁通,比起毫无基础从零开始的“护花使者”,会有事半功倍的优势。

虽说知难而进,但要知道难在何处。虽然花卉与庄稼都是植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由于生物学特征、生长习性和所处环境不同,栽培与管理就有着本质不同,这就是种花与种庄稼相比的难处所在。庄稼种在大田,花盆摆在阳台、露台或庭院,大田有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与调节功能,因此,庄稼不怕风吹、雨打、太阳晒,还可大肥大水,而花盆则需遮风、挡雨、防曝晒,要薄肥勤施,浇水要“见干见湿、浇则浇透”,还要时刻不忘防病治虫。

从易到难,知难行易,又何难之有?

自己动手种庄稼,可以丰衣足食。自己动手种花,也会牵肠挂肚。

匠心启迪 道法自然种花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只有种花人才最懂。

有着1.2亿年进化史的开花植物,花开花落乃天性,花落谁家看缘分。人与花的美好相遇,莫过于在花前月下感受花道沉淀岁月的力量,凭花容月貌了解花的前世、解析花的今生、畅想花的未来,趁花好月圆领悟种花之道及道法自然的匠心。从古至今,大凡能工巧匠都有超常的智慧、精湛的技艺和执着的追求,既是匠人又有匠心,既有无需提醒的自觉,又有源于内心的自信。

我非匠人,却崇尚匠心。以我心比匠心,道法自然添信心。道法自然不必舍近求远。自抗疫种花开始,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认为,真正的种花人,不必节衣缩食建花园,可以在茶余饭后种花。花盆近在身边,花儿近在眼前,将“采菊东篱下”改写为“赏菊在自家”,也印证了,探索世界其实并不需要走多远,盆中乾坤大,一花一世界。2020年初春我植入的栀子花、金银花、茉莉花和四季桂等一直长势良好,2020年初夏入手的姜荷花虽然花开艳丽却未在2021年春天从冬眠中醒来,原因在于姜荷花原产于印度,虽经驯化,但目前或许还不能在川东北地区自然状态下安全越冬。种花,尊重的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花”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只有顺天行事,人才能如愿以偿,花方可如约而开。如果行为上舍近求远,则是心态上好高骛远,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就会事与愿违。

匠心所驱,道法自然理当由近及远。自从种上花后,我在家看电视换频道的时候,总爱看看央视纪录频道。说来也真是机缘巧合,2020年5月,国内首部自然园艺类纪录片《花开中国》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花开中国、流芳世界”让我大开眼界。中国是众多花卉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花虽无言,却从山野到园林,从中国到世界,无不是匠心的力量所驱动。植物引种与驯化,解决了水土不服的问题,使中国花卉远渡重洋去西方,西方花卉漂洋过海到中国。在特定的地域和过去,奇花异草亦是奇珍异宝,在经历人工驯化和进行组织培养后,寻常人家也能绽放国色天香。发达的互联网与现代物流,让我这样的“花粉”足不出户就“淘”到了南宁的五色赤丹茶花、苏州的天狼月季和漳州的兰花等,还买到了法国香水茉莉、玛格丽特菊花和格拉汉托马斯月季。月季花开,以“一年长占四时春”的霸气,昭示出道法自然既不能舍近求远,又理当由近及远。若不能由近及远,那就是故步自封,就只能停止不前。

匠心所向,道法自然定能行稳致远。种花本身不抗疫,因抗疫而生,与抗疫同行,时代赋能,种花岂能昙花一现。医者仁心,抗疫斗争一直在路上。钻石匠心,种的花伴行吐芬芳。在持续抗疫过程中,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与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生命之花应该常开不败”的构想。为了常年如此、长期如是,我在第一年试种的基础上,筛选了抗病性、抗逆性和适应性好的花卉品种,以此表明选择就是善待。然后从季节、色彩、香型以及高低上进行搭配与布局,在品种、结构与数量定下后,以能成活、长得好、花型正、香味纯为目标进行管护,以此体现管护就是爱护。在管护中,将防病治虫作为重点,将防控重大病害作为难点,用“红糖+磷酸二氢钾+尿素”1000倍液灌根促部分花卉增强免疫力,并施以防治细菌病和病毒病的高效低毒药物,在炭疽病等病害防控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以此展示种花不止是一时兴起。种花犹如一面镜子,长期花开对版必是匠心使然,经常花开乱象则是匠心迷失。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启动后,为发扬抗疫精神,树立警钟长鸣、防范未然的理念,我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运用强基固本、对症下药的战术,戒除心存侥幸、盲目乐观的情绪,找准办法管用、风险管控、全程管好的路径,在重时令、应季节、懂物候三个方面下工夫,校正花容失色,避免香消玉殒,解除盆栽兰花“头年看花、二年看苗、三年看盆”的魔咒,讓花既花开对版又行稳致远,将防不胜防的严峻态势转变为常态化严防的稳控。

寒来暑往,此消彼长。时至2021年霜降前,茶花的花蕾越来越大,经过半年时间的蓄积能量,迎来了“独放早春枝,与梅占风雪”。梅花正在为进入冬天经持续低温完成春化作用而作准备,“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将在花中再现。

新冠疫情渐行渐远,种的花则愈来愈香。

居家抗疫种花,我爱日惜力;因地制宜种花,我量力而行;迎难而上种花,我尽力而为;道法自然种花,我行有余力。我若匠人,必守匠心。择其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苍穹之下多纷争,人因花而交桃花运,花随人而闻《葬花吟》。同为宇宙苍生,人莫与花争艳,花勿为人殉情。

花非花,人如花。花是萍水相逢人,人是一生一世花。花因人而更加美丽,人因花而更加美好。

种花,终有所值。

作者简介:

易登科,男,55岁,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农学系,现任南部县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曾当过农技干部,作过机关文秘人员,任过多年县农工委主任。因为工作原因,多年从事公文写作,在2013年四川省“走进幸福美丽”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

责任编辑/孙燕丽

猜你喜欢

种花农技花盆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种花种蝴蝶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技推广工作
五彩缤纷的花园
26亿中央财政支持农技推广
为什么花盆花盆底部有小洞?
个性小花盆
阳台种花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