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党走带领群众治山水 保生态百年华诞谱新篇
——记大通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党支部
2021-04-04哈进菊
哈进菊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青海 大通 810100)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100年来,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为此,大通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党支部始终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四个扎扎实实”为依托,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群众参与共建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始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草、景、田、园、路、村、镇“十位一体”综合治理。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大通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党支部成立于1984年,多年来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扎实有效地开展生态建设,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大通县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河湟谷地,全县土地总面积3 090 km2,海拔2 280~4 622 m,沟壑纵横,丘陵、川地交错,地貌多样,多年平均降水量550 mm,降雨时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经过长期连续治理,截至2020年底,大通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4.72 km2,治理小流域29条,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8项,完成水保造林10 918 hm2、种草857 hm2、封育25 692 hm2、坡改梯26 960 hm2,村庄美化45 hm2,建成淤地坝185座(其中骨干坝28座、中型坝20座、小型坝137座),谷坊1 332座,沟头防护工程185处,维修加固淤地坝14座,累计完成投资3.76亿元。
山川哪得绿如许,为有河中清水来。走进黄家寨镇洪水沟,沟道内骨干坝、中型坝、小型坝、谷坊布设有序,梯田绵延起伏,山坡上成片的水保林随风摆动,当年一下雨沟道里就流淌着浑水的村庄,如今已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当地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桥头镇胡基沟村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世行项目实施,家家户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灶,配置了垃圾箱,村庄四周层层的梯田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沟头防护工程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沟道侵蚀扩张问题,沟沿上栽植的丁香花、刺玫花散发着迷人的花香,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昔日的贫瘠土地变成了沃野良田,呈现出一派阡陌纵横、林茂粮丰的新气象。
唯有凌云多壮志,敢叫旧貌换新颜。逊让、多林、青山地处我县偏远脑山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坡耕地,这里的群众祖祖辈辈过着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日子,用着二牛抬杠的原始耕种方法,用当地群众的话说是“春天种不完,秋天收不完”。对于百姓而言,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关键。然而,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地表土大量流失,土壤肥力降低,植被遭到破坏,生态持续恶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近年来,随着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相继实施,逊让乡、青山乡、多林镇、新庄镇、东峡镇项目区一带的村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5 646 hm2水平梯田,178.05 km田间道路,大型农用机械出现在田间地头,不仅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而且解放了劳动力,农作物增产增收,激活了群众劳动致富的积极性。以往出门不见人影的大山里,如今来来往往的游客络绎不绝。站在山顶上眺望,层叠绵延的梯田环绕着村庄,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春小麦,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好似一副色彩艳丽的风景卷轴,堪称山村“十里画廊”。
人心齐,泰山移。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要依靠一个凝心聚力的团队来执行。在大通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党支部的努力下,大通县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小流域内形成了梯田、林带、淤地坝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多层次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改变了当地小气候和人居环境条件,也改变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达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生态新格局。为此,大通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党支部多次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支部”称号,连续多年被县水利局评为“实绩突出单位”,期间涌现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一名,全省水利系统先进个人一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通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党支部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动形成大通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奋力谱写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