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县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发展富村富民产业成效显著
2021-04-04安跟虎
安跟虎
(秦安县水土保持局,甘肃 秦安 741600)
1 项目概况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陇城南山项目区位于秦安县陇城镇南部山区,从北向南由王李沟、山王沟、朱魏沟、凤沟四条小流域并联组成一个完整的片区。项目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地带,距陇城镇2 km,总面积30.47 km2。流域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羲里娲乡”之称,现存有人文始祖女娲诞生地凤沟遗址和扼关陇之要害的兵家必争之地“街亭”三国古战场遗址,以及相传唐玄奘取经经过的西番寺和边仲山普特寺等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旅游景点。
2017年,天水市水土保持局以天水市水保发〔2017〕86号批复该项目方案,甘肃省财政厅以甘财农〔2017〕42号文下达建设资金。工程从2017年10月开始实施,至2018年6月全面完成,已通过省市验收。治理后,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 333.33 hm2,其中:修梯田179.26 hm2,造林475.76 hm2,封禁治理678.31 hm2,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7.94%,林草覆盖率提高到21.34%;年可减少土壤流失5.15万t,年拦蓄地表径流32.44万m3,年增加粮食18.82万kg,经果林盛果期可增产果品720.74万kg,同时促进了项目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2 项目建设助推富村富民产业发展成效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秦安县陇城南山项目,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下实施的水土保持项目,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不仅发掘了沉睡多年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旅游价值的景点,而且发展了具有天然优势的果品产业,把项目区建设成了一个集生态、经济、历史文化、旅游为一体[2]的示范项目,对秦安县通过水土保持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和人居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2.1 突出水土保持是金山银山的基础性工程
流域上游上魏、范吕、金泉、南七等村,立地条件差,坡陡沟深、土地瘠薄、交通不便,土地产出效益低下,有部分天然次生林,耕地面积占比少,人口密度低,林草繁茂,植被覆盖好,是天然的水源涵养区和山鸡、野猪、兔子等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在治理中,坚持预防优先、自然修复方针,从征服自然、损害自然、破坏自然转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减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扰动,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在阴坡营造沙棘和刺槐混交林,在阳坡营造沙棘和杨树混交林,加大封山禁牧和封育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自我修复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2 以实施水土保持项目为契机,培育特色产业
处于流域中下游的张沟、山王、王李、略阳、凤尾等村,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地肥沃,适宜果树、农作物和其他经济类作物生长。规划设计以“梯田建设夯基础、林果基地兴产业、小水工程增效益、综合治理求发展、山川秀美奔小康”为目标,加快培育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2]。治理后,项目区共栽植苹果64.07 hm2、花椒224.23 hm2、秦安蜜桃153.22 hm2等特色经济林果,同时种植各种有机蔬菜和党参、黄芪、半夏、万寿菊等中药材246 hm2,年新增收入957万元;大力发展养殖业和果椒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已建立苹果生产合作社4个、花椒生产合作社1个、秦安蜜桃合作社2个、中药材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36家,逐步把种、养、加各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生产布局合理、规模优势突出、品牌效应凸显的现代农业体系已经形成,通过入股合作社和经营家庭农场,合作社对社员进行技术投入,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得以提升,产出率增加,提高了旱作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年人均净增产值2 285元。
2.3 依托沟道小型淤地坝发展生态休闲观光产业
以山王沟沟底的一座小型淤地坝为中心,通过水土保持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对坝体进行了生态美化,在坝体背水坡及周边坡面撒播草籽12.5 hm2,既美化了环境又防止了坡面冲刷。还增设排洪渠210 m,同时对库区进行了清淤、绿化、净化,并配套了园林景观,共完成库区清淤1.05万m3,在库区上游种植芦苇21.25 hm2,新修廊亭2座、廊道56 m、鹅卵石林荫小道722 m,栽植行道树1 152株,把项目区建成了环境优美、农家特色突出,集休闲娱乐、餐饮垂钓、纳凉避暑、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点,年吸引游客数量3万多人次,增加当地就业115人,景点年收入200余万元。
2.4 依托水保生态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2]发展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改造配套基础设施,特别是对女娲洞、街亭古战场遗址两点一线区域加大封山禁牧力度,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女娲洞所处的凤沟建设沟谷阶地32 hm2,栽植各类苗木5万多株,修建小型蓄水池8个,沟道坡岸树木参天,沟道内流水潺潺,年吸引寻根祭祖、游览采风客人20万人次以上,有效恢复了人文始祖诞生地洞府幽深古朴、庄严神秘的景观。
街亭古战场遗址地处凤沟半山腰,距女娲洞遗址不足1 km,背靠凤山,俯瞰清水河,地势雄伟壮观。在景点周围通过水平阶、鱼鳞坑等整地措施,栽植松树、侧柏、杨树、柳树45.5 hm2,栽植银杏、香花槐等景观行道树2 500株,修建沟头防护工程3处105 m、护坡加固工程2处65 m,使女娲洞、古街亭遗址成为一个生态旅游与古文化高度融合的乡村旅游景点,全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5 依托梯田、果园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力推广“梯田+果园+路网”旱作农业模式,同时发展果品观光采摘园,建有草莓采摘园2处、大樱桃采摘园1处、油桃采摘园3处、秦安蜜桃采摘园6处、苹果采摘园8处。由于各类采摘园错季采摘,形成了春夏秋三季有花有果、田园风光怡人的乡村休闲观光农业和绿色产业基地,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采摘各类果品30余万kg,收入200余万元。
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项目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投资有限、标准不高、布局零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其他措施协调配套没有跟上,致使项目区的特殊历史文化底蕴发掘不够,综合治理整体效益发挥不充分。在今后的项目建设中,应加大投资力度,整合其他项目,制定出具有长效性和前瞻性的综合建设方案,把项目区的各项治理措施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以巩固提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改善人居环境,增加群众收入,争取把项目区建成一个高质量的复合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