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进小学课堂宣讲内容设计初探
2021-04-04王世雷王奋忠
王世雷,王奋忠
(密云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北京 密云 101500)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和形成。水土保持宣传应积极走进学校课堂,让学校课堂成为水土保持宣传的重要阵地之一。2020年11月,密云区水土保持工作站与密云区第一小学合作,在讲台上为六年级学生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水土保持科学课。此次水土保持宣传进小学突破了以往发读本、挂横幅、布展板等形式,将科普宣传与课堂教学两种形式相结合,针对小学生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了课堂宣讲内容设计,力求小学生听得懂、乐意听、记得住。
1 水土保持宣传进小学现状
水土保持宣传进小学是密云区水土保持宣传“六进”活动的重要方面之一,但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如进党校、进社区等,宣传频率低,宣传形式简单,多为宣传用品和科普读本的发放,宣传内容多为一些简单的水土保持科普知识,集中在水土流失的危害方面,有时更偏向于环境保护,没能形成系统的水土保持宣传内容,往往达不到宣传水土保持的目的,很多学生并没有对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形成概念认识和问题意识。
究其原因在于水土保持宣传进小学更接近课堂教学,这对水土保持宣传者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需要一些教师有必备的能力,如课堂宣讲内容设计与课堂讲授能力。尤其是课堂宣讲内容设计,需要在众多的水土保持理论与知识中选择合适的宣讲内容、建立系统的内容结构、制作高水平的课件,力求知识的呈现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这导致很多水土保持宣传者知难而退,致使水土保持宣传进小学难以有效开展。
2 课堂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我们通过自身实践以及与其他工作者的交流,发现水土保持宣传者在进行课堂内容设计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理论知识不足
水土保持宣传者相关理论知识不足,在进行水土保持宣传内容设计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水土保持工作者重视业务技能的学习,忽视水土保持理论研究,掌握的水土保持理论知识不成体系。在没有确定的教材和明确的教学内容要求下,宣传者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反而在进行课堂宣讲内容设计时出现了思路不够清晰、课堂内容选择不能确定、理论知识与课堂内容难以融会贯通等问题。
2.2 设计难度较大
课堂宣讲内容在整个水土保持进小学宣传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开始内容设计时,宣传者首先需要确定宣传目标,然后根据宣传目标进行课堂宣讲内容的选择和构建,同时为了增加课堂吸引力,宣传者还需要考虑自身水平以及学生的情况,对选择的课堂宣讲内容进行深度开发和二次创作,保证课堂内容“方便教”和“容易学”。因此,如何对宣讲内容进行深度开发和二次创作,进而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宣传者进行课堂宣讲内容设计时面临的最大困难。
2.3 课时条件限制
对众多的小学生而言,水土保持是一个陌生而专业的概念。水土保持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大量的概念、理论及技术,这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讲解明白。截至2021年3月,密云区水土保持进小学每次基本上只有1个课时的时间,如何精心设计1个课时的宣讲内容,如何在1个课时内将水土保持讲解得清楚、明白、有趣,对宣传者的能力有一定的挑战。
3 课堂内容设计分析
3.1 设计原则
以小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为出发点确定课堂宣讲内容设计原则,作为课堂内容设计的依据,保证宣讲内容的科学性、典型性、代表性。
(1)简单性原则。解释复杂现象的“规律”,越简单越美,越简单越可能接近客观真理。课堂宣讲要充分考虑到水土保持理论的复杂性和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抓住“人地水关系—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这一精神主线,将复杂的理论分解提炼,对素材进行合理加工和组织,以简单的语言呈现最本质的规律。
(2)主体性原则。课堂宣讲虽然是双边活动,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学生的主动性越强,课堂宣讲的效果越好。这就要求宣传者在进行课堂宣讲内容设计时,尤其要在主题和形式的选择上下功夫。主题要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熟悉、了解的;形式上要讲究趣味性、互动性、新颖性等,保证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3.2 内容选择
对水土保持知识进行科学分类,有助于宣传者进行合理的课堂内容选择。布鲁姆将知识划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元认识知识,其中后三者是课堂宣讲的主要内容,也是课堂设计的重点[1]。
(1)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是学科中的基本元素,通常是与一些具体事务联系的符号,抽象水平较低,具有孤立性。比如什么是水、什么是土、什么是植物,等等,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必须知道的基本元素,也是在小学学科学习中应基本掌握的知识。
(2)概念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是一种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形式,包括水土保持中的大量概念、原理、理论等。比如水土流失是如何发生的,这不只是有关水和土的简单孤立事实,而是涉及两者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怎么在外作用力下相互变化的原理。
(3)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一套步骤、程序或方法,强调的重点是“如何做”。比如如何开展水土保持,涉及如何克服重力、如何改变地形、选择什么材料、选择哪种措施,等等,目的就是阐明如何做可以更好地防治水土流失。
(4)元认识知识。元认识知识是有关认识的知识,是学习者对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因素的认识,概念相对抽象晦涩。可以分为对自己的认识、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以及对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认识,最终目的是如何更好地学习。这部分知识不在课件内,需由宣传者和老师、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完成。
课堂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要求与实际、课时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做好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识知识的选择和组织,确保课堂内容有利于学生的理解,符合宣讲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达到宣传的目的。
3.3 内容组织
在进行课堂内容组织时,要充分考虑水土保持学科特色,将水土保持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和社会需求相联系,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设计问题—产生困惑—解决问题的流程不断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做到课堂内容“声像并茂,具体生动”,打破学生与水土保持学科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隔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内容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水土保持宣传者需要依据课程、课时、学生、客观环境等具体情况选择和确定。
4 课堂内容设计实践
4.1 内容选择
受课时限制,水土保持宣传课堂内容应以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两个概念的解释为核心,并围绕此核心选择各类合适的宣传素材。如以水土流失的发生过程为主线,分析导致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因素和危害,以导致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因素为针对点分析各类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和效果,比如针对坡度进行地形改造(水平条、鱼鳞坑),针对土质疏松进行地表加固(种草、护坡措施等)。课堂内容不再涉及其他的水土保持相关知识,紧紧围绕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确保在1个课时内真正让小学生认识和了解水土保持,实现宣传目标。
4.2 内容组织
为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课堂内容按照问题式探究性学习组织形式进行设计。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泛滥与治理为例,通过黄河自远古至今由清变浊的变化过程分析,设置了“你知道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和河流在哪里吗”“黄河自诞生之初就姓黄吗”“黄河是怎么由清变黄的”等10多个问题,在对黄河问题的探究中分析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与危害、人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各种治理措施和效果,以及我国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
4.3 课件制作
为了达到课堂内容“声像并茂,具体生动”的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插入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具体形象地展现水土流失、洪灾、泥石流、滑坡现象,水土流失危害,各类水土保持措施及效果;由于缺乏野外试验条件,将水土流失分析试验拍摄成视频插入课件,对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打破空间的束缚;为了丰富课件内容,提高趣味性,引用诗经中的《关雎》和《伐檀》篇,展现早期黄河 “草木畅茂、水波涟涟”的美景,说明黄河最初不姓“黄”等。
4.4 课后调查
业界对水土保持宣传进小学课堂内容设计研究较少,还没有一套理论用来有效地指导实践,水土保持进小学课堂设计仍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课后调查是对元认识知识的体现,是对自我分析、课堂内容、设计方法的认识。课后调查应包括教师的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和自我的检查分析。教师的评价包括课件制作、课堂教学过程及课堂内容安排的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包括知识掌握程度及引起的思考等方面的调查,自我的检查分析包括对反馈的各类问题的分析及自我感觉的分析等。通过对各类问题的调查分析,积极完善水土保持进小学课堂宣讲内容设计理论,可为以后实践活动的改进提供依据。
5 总 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水土保持事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水土保持宣传工作更需要紧随形势,不断创新、不断推进。在水土保持进小学课堂宣讲实践的基础上,对水土保持课堂宣讲内容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以期随着课堂宣讲内容设计理论的不断丰富,不断提高水土保持进小学的宣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