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急诊急救一体化协同救治体系
2021-04-04孙希奕
孙希奕
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处,江苏 昆山 215300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苏州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应用实施,有序推动“健康苏州2020”战略建设,以“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为目标,探索医疗卫生服务创新机制,进一步提升对危害市民健康的主要重大疾病的专业预防和救治能力、区域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及人民群众健康水平,2016 年3 月25 日,苏州市政府正式发布并启动《苏州市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通过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布局,推进标准化建设,在全市初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向市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的转型提升,形成“社区筛查预防—智慧急救—多中心协同救治”的分级防治体系,推动卫生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实现区域卫生资源基于人群主要健康问题的精准配置及有效供给。
昆山市政府积极响应和执行苏州市政府相关政策文件,制定了《昆山市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意见(2018—2020)》,文件中提到: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宗旨,发挥政府在公益性事业上的主导作用,以提升全市医疗急救的工作覆盖面、服务响应度、群众获得感为目标,健全急救网络,创新制度设计,优化运行模式,稳定人员队伍,彰显医疗急救的公益性、普适性、快捷性,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
依据相关政策并结合昆山医疗卫生信息化实际需求,规划建设昆山市急诊急救一体化协同救治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急救保障水平,完善院前与院内急救的信息实时对接,加速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急诊业务一体化发展,通过信息化建设规范院前院内工作交接程序,以整合相关数据为抓手,建立起院前院内一站式绿色通道,在有条件的医院完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实时交互智能平台建设,实现急危重症的五大专科患者全程绿通救治,让信息助力患者救治,推行急诊急救一体化建设模式,提高救治效率。
1 建设目标
通过规划和建设昆山市的区域急诊急救一体化协同救治平台,实现急危重症患者协同救治网络,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急救的需求,主要建设目标如下。
①建设昆山市智慧急救平台。在急救中心建设院前急救大数据中心和急救质控中心;建设区域120 院前急救应急指挥会诊中心;对全市急救车进行智能化升级,建设车联网信息系统,并接入区域智慧急救平台,实现120急救远程专家会诊。
②建设医院急诊信息系统。对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的急诊科进行全面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预检分诊、抢救、留观、质控等业务环节的信息化。
③建设五大专科中心信息系统。对全市具备条件医院的专科救治中心实现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建立专科患者救治数据库,实现基于患者救治时间轴的急救质控管理。
④建设院前院内协同救治网络。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均接入区域智慧急救平台,打通患者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五大专科中心治疗过程中的所有业务环节,实现治疗全流程的无缝衔接。
2 系统架构
昆山市急诊急救一体化协同救治平台基于云架构规划和设计,利用5G 技术,实现急救车内信息集成的车联网功能,以全结构化的急救电子病历为核心,完成患者生命体征相关数据实时传输功能, 做到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五大专科救治中心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救治无缝衔接。
智慧急救平台是整个项目的核心服务平台,属于信息交换核心枢纽。该急救云平台同时与院前120 救护车车载急救系统、各医院急救系统、各医院专科中心信息系统、各120 网络医院急救站病历系统进行通信,实时接收或推送相关患者院前急救信息(患者基本信息、病历、交接单、音视频等),救护车和医院等各系统以客户端方式接入平台,同时通过与区域智慧急救平台对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互联互通。
3 核心技术
3.1 智慧急救平台
基于云架构体系构建的智慧急救平台系统,采用了适合医疗体系的.Net 技术实践,实现了急救全流程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微服务的形式部署在昆山市卫生健康云上,通过卫生专网统一向各业务消费方提供急救应用服务和向车载急救系统、急救指挥会诊系统、院内急诊与专科中心系统提供数据服务。
3.2 统一时钟方案
在院前120 急救以及院内各专科救治中心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对于各业务环节所采集的时间点是重要的医疗质控指标,项目采用先进的时钟统一方案,在卫健委和各医院都部署物理时钟服务器,时钟服务器采用GPS和北斗双模式接收时间信号,并与北京时间进行实时同步,实现智慧急救平台与各医院专科中心系统统一的时间标准。各业务场景所涉及的服务器、电脑终端、挂钟和具备接口的医疗设备都通过网络实时从统一时钟服务信号源获取时钟信号,保证相关业务环节记录的患者救治时间信息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3.3 车联网信息集成
为120 救护车配置了车载智能终端、无线4G 路由器、除颤监护一体机、心电图机、车载摄像头和移动医生工作站等智能设备,组建120 救护车车联网,使用基于HL7 的相关标准数据传输协议和标准, 采用Socket、FTP、WebAPI 等远程通信和数据传输技术,采集车辆内监护仪、心电图、视频、急救电子病历等关键数据,上述数据会实时传输到接诊医院,完成信息的快速共享。
3.4 智能腕带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它可以识别特定目标,并通过无线电信号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在识别系统和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在急救护车上为患者佩戴基于RFID 技术的智能腕带后,当患者到达医院大门、进入抢救室、导尿管室等核心业务场景时,系统会自动采集相关时间点,实现对患者治疗时间相关质控指标的准确采集。
3.5 全结构化急救电子病历
针对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的标准化、电子化,在2016年8 月份市卫健委、急救中心召集相关业务科室和专家举行了急救电子病历专家论证会。专家论证会一致通过了《苏州市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标准》,形成了苏州急救病历的标准规范,昆山市智慧急救平台依据此标准进行建设。
为了院前急救医生更加便捷和方便地采集和书写急救电子病历,提供移动平板作为电子病历的载体,研发基于Android 平台的全结构化的急救电子病历。 主要包括基本信息、既往史、体格检查、生命体征(交接时)、诊断、处置、救治结果和交接记录内容。
4 建设内容
4.1 区域智慧急救平台
①制定全市统一的120 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标准。 在昆山市卫生健康云上搭建全市急救数据中心,通过该平台实现数据的统一存储、分析和调阅,让急救患者数据在院前、院内急诊和专科救治各个业务环节可以进行统一数据集成和共享。
②实现与120 指挥调度系统的对接。 120 调度信息能够与智慧急救平台数据进行实时的互联互通,患者拨打120 急救电话并通过基于MPDS 优先分级调度系统派车后,患者姓名、联系电话、当前位置、MPDS 诊断、电子健康档案、任务状态等相关信息能实时集成到智慧急救平台系统,院前急救医生使用移动医生工作站可实时获取相关信息。
③建设急救音视频流媒体服务平台。通过该流媒体服务平台,急救车可同时与医院的分诊台、指挥中心和五大专科救治中心实现多方多路高清音视频通话服务;同时支持对急救车医疗舱和驾驶舱视频的实时监控和存储。
④建设全市统一的急救指挥和会诊中心。可实时监控全市救护车的运行情况,实时调阅院前患者的体征、病历、心电图、专科评分等核心信息,并随时掌握救护车的运行轨迹,基于智能路况分析系统实现到院路线规划和计划到院时间的智能计算和提醒,为急救指挥会诊人员提供急救指挥信息化支持。
⑤构建昆山市院前急救质控管理体系。建立院前急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动态抽样和随机分配专家对各个急救站进行急救质量考评;通过对120 院前急救进行多维度的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分析,进一步提升院前急救患者救治成功率,不断优化和完善院前急救业务。
4.2 智能化120 急救车
急救车虽然具备监护仪、心电图机等医疗设备,相关设备还不具备网络传输接口,不能把相关信息采集并传输到医院。 因此需要对急救车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为急救车配置车载智能终端和5G 网络通信模块,利用最新的车联网技术实现相关医疗设备、视频等设备数据的采集与集成。
在院前120 急救车上配置平板作为移动医生工作站,主要包括如下核心功能:①基于全市统一的院前急救电子病历标准,实现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的电子化,以及院前患者全流程电子化交接;针对不同疾病患者提供多种病历模板,针对五大专科患者进行专科评估;②提供专科救治地图,通过智能急救路径提醒功能,通过患者疾病类别自动推荐就近有资质的专科救治中心,同时在转运过程中可以提供实时路况提醒,并支持导航功能;③提供急救一键预警功能,可实时通知接诊医院,接诊医院可通过语音等方式得到提醒, 并调用院前患者病历,进行接诊准备。
4.3 院内急诊
在医院建设急救远程专家会诊系统,实现院前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多方音视频会诊、患者急救电子病历实时调阅、急救公告大屏和患者急救电子病历统计分析业务功能,构建120 院前急救与院内患者救治绿色通道。 远程会诊可部署在专门急救指挥中心、分诊台、抢救室、导管室或五大专科救治科室等业务场景。
同时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建设急诊专用信息系统,主要内容为预检分诊、医护工作站、急诊专科电子病历等核心应用模块,通过五大专科病种的一站式绿色通道建设,实现急诊救治过程的信息全流程管理,具备急诊知识库提示和质量控制功能。以服务方式实现了与区域智慧急救平台的数据对接,在医院会诊中心、分诊台可与院前救护车实时传输信息,为院前急救转运和救治提供一定的指导。
4.4 五大专科中心
对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的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新生儿中心5 个专科救治中心完成信息化建设。
①胸痛中心:为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以急救心电图、远程音视频会诊和院间转诊进行急救资源整合;通过应用场景的划分,实现院前急救、院内导管室、CCU、CT、检查检验等多学科的联合救治;通过设备采集并与院内临床信息系统对接完成自动化采集胸痛中心重要指标;实现临床信息化、实时质控管理和数据一键上报胸痛联盟;助力胸痛中心认证和再认证工作。
②卒中中心:通过标准化的卒中救治流程,将院前急救与急诊接诊流程标准化,促使院内开通绿色通道,协助完成全程化管理、患者康复访工作;卒中专科信息化建设实现医院内信息互通,建立卒中专科数据库,完成救治过程中患者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记录,规范卒中专科临床诊疗,提升专科救治水平,改善卒中患者预后。
③创伤中心:通过整合院前急救、急诊科、外科、神经内科和外科、骨科等科室,合理利用多学科医疗资源,建立急诊绿色通道,综合有效治疗交通伤、坠落伤等患者,保证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确定性治疗,创伤中心系统实现对创伤患者整个救治过程的全流程记录,并与各临床信息系统对接,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建立创伤数据库,形成创伤患者专科电子病历。
④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中心:建立区域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协同救治平台,形成一体化的分级治疗网络,实现远程会诊、双向转诊、技术指导等双向协同合作;支持危重孕妇和新生儿的动态风险评估,建立医院危重孕妇和新生儿治疗数据库,实现与院内各临床信息系统对接,自动采集相关数据,形成专科救治电子病历。 通过质控平台,进行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责任片区的运营质控、高危病种质控、救治结局质控等。
4.5 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
急救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edical priority dispatch system,MPDS) 是急救指挥调度中进行现场评估和电话指导以及分级医疗处治的知识体系。它以软件为主要使用形式,以培训、考核、认证、持续质量改进、继续教育、再认证等为主要实施手段,是在急救受理和调度中实现标准化、医疗化和分级处治的专家系统,其流程严谨,设计精密,配套体系完整。
4.6 数字录音子系统升级
数字录音子系统将急救过程中的通话进行全程数字录音,为急救事件提供录音数据,产生的电话录音文件相当于急救事件的“黑盒子”,为整个事件回溯和查询提供最真实、最直接的依据。 同时与受理调度系统紧密结合,数字录音文件与急救事件相关联,并可在受理台及管理系统上查询、远程播放录音文件,提供全面的录音、存储、查询、提取和管理录音数据的功能。
当呼救电话进入以及调度电话接通后,数字录音系统自动启动,同步录音,将呼救及调度通话内容、日期、时间等信息存入系统。同时,采用双主机并行运行方式,两套系统并线运作,实时记录录音数据,任何一台主机宕机,不影响业务环节中断。4.7 院前急救智能助理系统120 急救中心完成派车后,驾驶舱智能助理系统自动获取120 调度任务信息(患者基本信息、接诊地址信息、MPDS 信息等),避免司机额外手工操作。 如果是医院和医院之间进行患者转运,系统可直接语音建立急救任务信息,提高急救转运的效率。
系统接收120 调度信息后或自建急救任务明确目标医院后,会自动将起始地址信息填充至电子地图中,系统根据当时的实时路况、途径红绿灯个数、道路拥堵情况对急救车行驶路径进行最佳规划,同时实时显示途径路段拥挤的情况并以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识,支持变道指引,保障生命通道的畅通。 可根据急救车实时运行速度计算患者预计到院时间,并提前通知院内做好准备。
5 结论
通过区域急诊急救一体化协同救治平台项目的建设,把优质的院内专家资源前置到120 院前急救,并对急救转运、急诊抢救、专科救治各个患者救治的业务环节实现了信息的打通,使用信息化手段让救治信息贯穿全程,节约了患者救治时间,提高了患者救治成功率,进一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构建区域急救协同救治网络,提升区域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