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建筑材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021-04-03王玲

建筑与装饰 2021年14期
关键词:美丽传统建筑

王玲

郑州西亚斯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美丽乡村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美丽乡村建设本应该是凝聚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乡村的文脉传承的可持续性建设。然而,很多地区在推进此项战略时,没有平衡好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之间的矛盾,顾此失彼,破坏了乡村的文化脉络。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在于将民俗文化转化为乡村现代化的精神动能,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经济动力,让文化资本带来发展红利,使广大乡村民众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建筑材料影响着建设过程的各个层面。材料的选用不当,不仅达不到美化乡村的目的,反而会破坏乡村原有的村落特色。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材料的选取不仅要考虑材料的基本属性,更应该从材料的文化属性入手,挖掘材料的美学意义。

1 传统建筑材料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乡土环境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无机化和人工化,乡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也在逐渐消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突出地域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原有文化传统和特色优势,留住乡村原风景的根与魂是乡土文化价值传承的有效途径。传统材料经过时间的洗礼,可以唤起人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因而具有一种人文内涵和符号特征。传统材料的符号特征主要依靠人文内涵进行构筑,人与材料之间的关联是人文内涵产生的关键,这种关联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象征关联,继而产生符号性。文化信息通过材料这种外在的物质形态进行传播,设计者则通过材料这种媒介来传递设计作品内在的文化概念。因此,通过研究各种传统材料的文化内涵和使用规律,系统地对传统材料进行合理的归纳与分析,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传承乡土文化内涵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1]。

2 传统材料内涵

材料是建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材料拥有多种多样的属性,通常可以区分为两类,即基本属性和次要属性。基本属性就是材料自身的物理属性,是由材料自身的质地所决定的,是理性的。而材料的次要属性是偏向感性的,是需要人通过感官进行感受的属性,如材料的色彩、肌理等。从材料的次要属性可以衍生出材料的文化属性,即通过感官感受逐渐形成对特定材料的文化认知。如白墙灰瓦是对南方民居文化的认知、琉璃瓦材料是对皇家建筑文化的认知等,都是材料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材料对文化的表现,“不是继承形体,而是继承眼睛看不到的‘精神’,通过这些,将属于地域的、个人的特殊性、具体性的东西继承下来”。美丽乡村建设是顺应时代需求和号召的乡村风貌重塑,是在现有基础上去恢复与创造一种新的乡村美学特征。既不是完全地模仿传统,也不是全面现代化,而是在解读乡村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性、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对传统乡村建设模式进行现代创新。中国传统的“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概括了中国传统民居中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求真务实的生态思想。传统建筑材料具有很强的生态性,很多材料都是直接取材于自然,具有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生态属性。同时,传统建筑材料的生态性还体现在可持续利用的层面,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传统乡村建筑所使用的材料相较于城市建筑而言,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远低于现代材料。材料作为乡村建设中最基础的元素,能够通过视觉、触觉给人们传递出多种多样的知觉属性,是最易于被人们接受和感受到的建筑媒介。因此,传统材料的应用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无疑是乡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2]。

3 传统材料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3.1 传统材料的建构形式更新

建构的观点首先由美国建筑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顿在《建构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出,可以概括地理解为“建造的诗学”,主要强调建筑本体中,结构的逻辑性和构件的关联性。传统建筑材料在当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不应该沿用原来对材料的运用方法,而应当依据当代建筑结构与材料的特点进行衍生创新,赋予传统材料当代意义。这种创新不是将传统材料作为表层装饰,而是融入建构观念的材料的形式本体的真实表现。建筑师王澍认为,应该在当代建筑实践中将传统匠作和现代工艺相结合,这也是他对传统材料在当代应用的看法。在王澍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传统材料始终以一种建构的理念在当代进行演绎,如在其早期的作品“瓦园”的设计中,整体结构是通过竹子来进行支撑的,外部用6万多片瓦片进行覆盖,形成了具有人文意象的空间。而在尚村竹蓬乡堂的设计中,设计师将绩溪毛竹作为建筑的主体材料,将竹构的概念贯穿到建筑设计结构之中,通过对竹材使用栓、锚、钉、绑等现代的建造工艺进行处理,营造出伞状建构形态。竹伞结合圆拱形态的竹篷,形成了具有建构美学形态的乡村建筑。竹蓬乡堂的设计通过对主体结构模块化的复制,探寻产竹地区乡村可以复制的乡村公共空间建筑营造模式,是对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的成功探索。

3.2 传统材料的表皮化表达

受技术工艺的限制,在传统的营造体系内,建筑材料大多都有着一定的结构承载功能,但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玻璃等新型建材的出现重新定义了建筑结构,从根本上解放了建筑外在表皮的结构承载功能。在当代建筑中,表皮兼具物质实体围护、形态展示、信息交换与控制以及精神文化表达等功能,具有技术、生态、审美与文化等多重属性。因此传统建筑材料从以前的建筑本体中被抽离,逐渐由结构转为表皮,这就为传统材料的当代创新表达创造了条件,传统材料可以只作为文化符号出现在建筑表皮中。独立的建筑表皮有着高度的自由性,传统材料从固有的模式中解脱了出来,不受规矩的束缚,通过参数化、图案化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形成具有节奏韵律和肌理的表皮形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表皮化处理传统材料具备诸多优势。第一,可以让乡村建筑的功能布局灵活多变,具有实用功能的同时又具有传统的外在形式;第二,借助非线性表皮表达,可以让乡村传统材料获得新生;第三,赋予乡村具有当代美学内涵的建筑风貌,更加贴近当代审美需求。

3.3 传统材料的解构化表达

要敢于“打破”与解构传统材料组合方式,将材料从原有的感官系统与细节中解放出来,打破原有的组合方式和构成单元,然后按照新的技术与工艺进行关系的重建。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更新传统材料原有的感官符号系统,易于使其脱离传统的固有印象,形成新的感官体验。如在具体的设计操作中,可将原本不属于建筑材料的传统材料局部地应用在设计中,使观者可以通过这些局部的材料引发对传统文化的联想。王澍在其很多作品中都将竹材编织而成的构件作为建筑的护栏来使用,让竹编从原有的使用位置脱离出来,给人以新意。

3.4 传统材料工艺技术革新

当代建筑技术的革新影响着建筑创作中材料的应用,传统材料需要符合时代的需求,以新的姿态进入到建筑创作之中。大致可从材料改性、生态循环、技术革新三个方面入手,探索传统材料工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传统材料对于现代科学来说,在某些层面无法具体地量化其各种性能指标,如传统的土坯墙、竹子、木柱就很难用现代科学去计算其受力性质,因此要对传统材料进行现代工艺的创新提升,满足现代使用标准。竹材作为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材料,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使用历史。当代,冯纪忠先生在何陋轩的设计中,整体采用了竹制结构,营造出了别具匠心的建筑作品。在竹子的节点处理方面,冯先生通过螺钉锚固和钢丝捆扎的方式连接竹子,在与地面的交接处通过铸铁的脚柱承托竹子,既做到了与地面的牢固相交,又避免了竹子受潮。生土也是传统乡村建筑中经常用到的乡土材料,其优点是可以就地取材、防虫防腐、低污染、吸音降噪等,但是缺点是材料的力学性能较差。传统的生土工艺以夯土、砌筑、摸泥为主。在香格里拉藏族民居的实践中,改良了传统的生土技术,通过在生土中按照科学比例加入黏土、砂石骨料、稳定剂、纤维和水,配合改进过的土坯模具,实现了传统生土材料的现代技术优化,这种探索有助于生土技术获得更多适宜的应用空间,展现其生态价值和审美价值[3]。

4 结束语

响应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进程,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必经之路。通过传统材料的当代创新研究,可以从材料应用的角度探索一条新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唤起建设者应用传统材料的意识,借助传统材料的创新来表达乡村的人文情感。

猜你喜欢

美丽传统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