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在医疗机构中的认识与探讨
2021-04-03■周霖李莉张颖曹洪
■ 周 霖 李 莉 张 颖 曹 洪
在现阶段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老龄化问题依然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难题[1]。作为以保障基本日常照料为主要功能的现阶段养老机构,已无法适应未来老年人群对医疗养老服务的需求,“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被证实是处理现阶段养老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医养结合”服务宗旨是在整合理念的引导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养老服务供给和医疗服务供给的完美融合,完成资源整合及功能重建,目的是为老龄化人群提供基本的日常生活养护、疾病预防保健、初步医疗诊治、全面养护照护等多元化的服务[2]。本文依托于“医养结合”服务现阶段供给侧结构现状,分析导致其供应与需求关系失衡的部分内在原因,为促进“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提出理论支持和实践策略。
1“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基本类型
1.1 功能内嵌型
这种实践类型主要运用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所谓的“功能内嵌”[3]是指医疗机构在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接收并治疗无法实现基本生活能力保障的功能受限的老年人群,除了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外,还兼并养护服务的双重作用,医疗服务遵循医保政策结算,养护服务收取部分自费项目。简而言之就是整合医疗与养老的双重作用,扩大医疗机构的内在功能,充分发挥大型医疗机构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项目和技术优势,以医疗为主、养老为辅、惠民惠医、经济便捷,但正是其优势也滋生其本身带来的劣势,最主要的表现即是医疗费用较高,比较适合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享受职工医保的离退休老年人员。
1.2 合作联动型
近年来,随着“医联体”结构的诞生与发展,很多综合型大型医疗单位将服务覆盖范围内的优质医疗资源进行整合,重新打造一个更加完整多元的医疗联合体。目的是为了方便群众就医,在充分发挥各级医疗协作单位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大型医疗机构的资源、技术与服务,为服务机构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建立区域式“医养联盟”[4]。利用转诊制度,实现医、养分工、资源共享、互帮互助、整体发展,其辐射范围较广、医疗资源丰富、医疗水平有保障。这种实践方式主要运用于区域医联体发展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1.3 契约辐射型
契约辐射型“医养结合”实践模式是指医疗机构通过利用其强大区域性优势,通过市场契约结构和合作协议,实现与养老机构互利共赢,合理利用大型医疗机构的自身优势和养老中心人力资源。通过内在的优惠政策,养老机构的老人可以享受更加便捷的预约挂号、专家一对一服务、优先诊疗等医疗服务,结合养老机构自身的有利因素,提供针对老年群体的“一体化”医疗加养护服务。这种服务模式最大优势是大型综合性医疗机构可以充分合理、精准有效地利用市场关系,采取契约的方式与多家养老机构实现互利互惠,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缺点,实现医疗+养老的合作型服务。
2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2.1 政策“兜底”不到位
在“医养结合”服务发展进程中,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医疗保险政策和经济负担[5]。目前“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中所涵盖的关于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项目所产生大额未纳入医保政策规定报销范围内的费用。此外,由于自身经济条件差异带来的先天不足,部分老年人选择长期住院治疗,造成医疗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分配,继而滋生医疗机构资源的浪费及养老机构资源的闲置。另外,由于养老机构人员的特殊性,存在周期长的弊端,使得其费用较高,且不能参与医保政策,无疑加重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
2.2 养老供需矛盾突出
供给侧结构的需求是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另一项瓶颈[6]。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底公布的数据,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表明我国人口结构正逐步转变为老龄化的趋势。因此,理论上存在更多的养老需求。但由于我国在养老机构建设中存在短板,导致很多老年人无法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社会各层存在为数众多的“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由于这一矛盾的限制,制约了“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更多专业型养老机构的建立迫在眉睫。
2.3 服务队伍建设滞后
缺乏专业型人才队伍是阻碍“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发展的关键要素[7]。在我国已有的各级养老机构中,缺乏从事于医疗、护理、康复的专职人员,专业技术欠缺、专业技能不足,养老机构中缺乏专业的临床医师或技师、护师、康复理疗师、心理咨询师及营养师等高精尖专业型人才,其供应无法满足当前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而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者养老机构常因人才的流失,加之基础条件受限,缺乏引贤纳才的途径,是制约人才服务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
2.4 养老费用普遍偏高
构建“医养结合”的服务需求,财政投入很关键。之所以目前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无法承受养老机构的养老费用。养老服务的发展,不仅需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密切协作,同样也需要财政部门的资金支持。由于保险制度的短板,使得大多数老年人争夺医疗机构的资源,限制了养老机构的发展。
2.5 服务内容层次较低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仅能保障基本的养护照护服务,无法提供全面多元的服务内容,不具备专科医院完善的医疗服务及医疗体系,无法为不同层次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护服务。此外,由于医疗机构繁忙的业务和快速流转的病床需求,并不能为老年人群提供长效的医疗服务。因此,不能有效利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各自的优点,无法实现服务内容的全面性及层次性。
3 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对策
3.1 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国家层面应准确把握医疗卫生改革总体趋势,政府部门应该遵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既定目标,完善发展需求及实践规划。卫生主管部门充分履行自身职责,结合行业标准,完善制度落实,保障运营规范,加紧制定构建符合理论基础与实际需要的“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标准,建立健全纳入人员的准入与退出等级评定制度[8],规范“医养结合”服务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此外,民政部门及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公益型养老机构的政策倾斜及资金投入,在解决养老人员医疗及养护难题的同时,也提高了养老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3.2 探索“医养结合”联动机制
“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既应具备医疗机构的基础诊治能力,又应该具备养老机构养护看护的双重服务功能,囊括医疗与养老、康复与照护等服务功能[9],协调自身资源及区域内其它有利条件,实现医疗养护服务一体化功能。大型医疗机构应充分引入基层医务人员,完善岗前培训、岗中培养、继续教育体系,加大对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力度,加强大型综合性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人员的帮教与考评,定时坐诊、查房、宣传等,提升服务人员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实现服务能力的多方联动和管理水平的协调发展。
3.3 加强“医养结合”队伍建设
落实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提高机构整体服务水平。完善激励措施,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加全科医生、专业护理人员和社会志愿工作者的数量。强化人员培训,鼓励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引领行业技术型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人才梯队建设。健全养老专业人员从业资格的认证体系,定期评估和测评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与资质水平,保证其具有较高的服务质量。
3.4 健全“医养结合”医保制度
完善财政资金补助制度,加大对医疗养老建设项目的补贴力度,优化完善由政府财政政策兜底的医保制度。同时,民政部门应设立养老专项基金,筹集社会慈善投资,创办更多的养老服务机构,制定奖励机制以及吸纳专业的养老从业人员。“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以政府医疗保险政策为主、各类其它保险制度为辅,结合政府机构、慈善部门和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整合社会各级有利资金扶持,为广大老年群众减负,提高对“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制度保障。
3.5 建立“医养结合”评估机制
完善对老年人群“医养结合”需求的评估,可以使其得到个体化的服务内容,保证高效的服务质量,避免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浪费,使其得到充分、高效、精准、合理的分配。应针对不同老年个体的疾病层次、健康状况、依赖程度和服务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估,制定详尽的等级分层制度和基本生活能力评定标准,以期提供个性化服务。
3.6 推广“互联网+医养结合”新机制
“互联网+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是借助于互联网设备[10],将医疗与养护融为一体。在该模式中,“互联网+”技术是其核心组成,包括各机构之间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以及移动医疗设备和远程监控终端等智能化手段组建的专用网络体系(例如网络摄像头、智能穿戴设备、远程血压计、血糖仪及心电监护等设备),实现监护对象及检测平台数据实时共享与无缝衔接,增加医疗服务对象的个体化和检测数据的实时性。根据这一机制,有效整合家庭网络终端,依托互联网技术积极构建“大数据”养老环境,运用“互联网+”平台组建“智慧单元”,将家庭设备、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大数据平台互通互联,大大增加了服务的便捷程度。
4 小结与展望
根据当前我国国情,未来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应面向愈发完善、愈发普惠的方向发展。政府部门应针对养老难题予以充分有效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各项优势,实现互利互惠、协作共赢;在政策保障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应联合组建专业的养老队伍、提供详实的服务内容;科研产业应充分发展智能化养老设备,建立经济实惠、高效实用的“大数据”网络养护平台;社会服务部门可以借助于媒体等宣传途径传播新的“医养结合”服务理念,促使广大基层群众用更加开放的理念接受符合新时代的养老模式。
受限于人口老龄化进程,我国“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依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政府部门、市场关系、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会团体及科学技术等多方参与、主动协作和完美配合,克服这一服务模式在形成、起步和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制度、理念、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障碍,充分有效地利用大数据平台和新生技术服务等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全方位、多层次“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促进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