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成渝两地空间发展路径对比研究

2021-04-03陈露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成渝重庆公园

陈露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60

1 概述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于成渝地区的研究也成为学界热点。通过梳理成渝地区研究的相关论著发现,多数学者的视角主要集中在成渝地区空间格局经济关系与产业合作[3-4]、政策与创新机制研究[5-6]等几个维度,对成渝两地自身城市空间特色、空间发展方向的研究较少。同时,成渝两地在空间规划方面具有非常优秀的当地经验,如成都全国首推的公园城市概念与重庆独特的“地票”制度,能够为其他地区规划与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借鉴。本文以成渝两地城乡空间发展路径研究为出发点,结合成渝空间发展优秀经验,力求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成渝地区研究成果,同时为其他地区提供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借鉴。

2 成渝两地空间发展概况

2.1 成都空间发展概况

成都属平原城市,其空间发展的本身就是一个“水城交织”的生态过程[7],水与城的关系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主题。建国以后,由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城镇规模与形态呈现“摊大饼”式快速扩张,形成以旧城为单中心的“环形+放射”的圈层扩张的空间格局。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规模扩张的负效应突显,开始反思以往无序蔓延的空间发展模式,探索生态化与城乡统筹相结合的城市空间发展新模式,划定环城生态区,构建“一带串七楔”的城市生态结构。在原有“单中心放射式”的空间结构基础上,尊重生态本底与框架,叠加分散组团式空间布局,形成与生态环境更加有机结合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态。

2.2 重庆空间发展概况

重庆属山地城市,其空间发展受地形地貌因素制约较好,一直遵循“依山就水”的淳朴建设哲学。在巴国时期,重庆主城区尚未形成,建设用地呈现零散分布的聚落状。在在清末的时候,重庆主城区空间体量较小,集中布局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依江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主城区空间沿长江与嘉陵江两岸快速扩张,小有规模,跨江发展趋势明显;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城区的建设用地基本遍布长江与嘉陵江两岸,跨江发展进入成熟期;进入21世纪,重庆主城区的发展逐渐由江边延伸至山边,进入离江发展阶段。基于地貌影响从依托两江发展到由山向江发展,导致重庆主城区的空间由集中式布局走向分散式组团布局,继而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集中紧凑”的空间发展模式。

3 成渝两地高质量空间发展路径对比

3.1 成都: 多元复合公园城市建设

成都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条件,深入践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以公园城市为载体,从空间组织、发展模式与价值导向三个方面,全面系统优化城市空间发展路径。

3.1.1 规划理念创新

“公园城市”是顺应当下生态文明发展要求下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与发展理念的升级与革新。其核心是关注自然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旨在探讨更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一方面以往建立在损害自然基础上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也难以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创新驱动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良好生态资源与环境在创新人才与企业的吸引方面显现出了更大的吸引力,生态资源开始从城市发展的附属产品变成核心产品。“公园城市”不是简单的生态概念,而是生态文明在城市发展中的细化与实践。“公园城市”不仅仅考虑城市生态问题,而是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进而产生综合价值,同时也将城市的绿色生产方式与人民的低碳生活模式考虑在内,更像是一种基于人类更美好生活需求、人与自然更和谐发展的理想城市发展模式探索。

3.1.2 空间和谐共生

成都将天府新区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与示范区,在各类空间资源配置与共生方面积累了先进的经验,具体如下:一是框定绿色空间底线。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生态格局、水系网络,划定生态本底空间;严格保护耕地、自然保护区、泄滞洪区等各类功能其,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二是搭建与绿色空间和谐共生的城镇空间框架。以生态底线作为城镇发展的基本前提,着眼城市发展能级与可持续发展要求,构建与地区资源禀赋、生态本底、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空间发展框架。三是优化城镇空间资源配置。结合城市内部道路、河流与公园绿地,构建多级通风廊道,改善城市微气候。在生态可承受范围内,将公园绿地等生态空间与教育科普、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展示与高端服务等功能相结合,打造高水准的城市绿芯与游憩乐园。

3.1.3 政策保障实施

2018年7月,成都市委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下称决定),标志着公园城市建设正式进入快车道。决定对成都2020年、2035年的公园城市建设目标予以明确,是公园城市建设的政策纲领。此后,2018年11月,四川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公园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拟支持成都先行先试公园城市建设;在成都以外的市州再遴选3-4个城市、6-7个县城开展公园城市建设试点,提出了2025年全省公园城市的建设目标,并明确了2019-2021年的三年行动计划与考核要求,将公园城市建设的影响力从成都市扩散到四川全省,进一步助推了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工作的有效实践。

3.2 重庆: 高密度宜居生态城市建设

重庆以建设紧凑型生态城市为核心目标,加快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从组团式空间格局、微型公园建设与特色路径打造三方面着手提升城市空间发展质量。

3.2.1 组团空间布局

由于重庆市“山江相望、纵横交错”的地理特征,其城镇空间被天然的地理隔断划分为若干分散式的组团,每个组团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人口,呈现集中与分散有机统一的城市形态。各组团与其他组团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相互之间通过轨道、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大容量公共交通与高等级道路相连接。组团内部的功能配置较为复合,具有相对完善的区域配套、生产与生活功能,合理布局住宅、办公场所、商贸用地、绿地与开敞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等多元功能,形成一个规模适宜、自我调节的小型城市生态系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组团间的通勤需求,对于促进产城融合、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与提升城市活力均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种分散式组团空间结构能够有效规避大城市病,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3.2.2 微型公园建设

由于重庆的地形地貌影响,在一定范围区域内很难出现大量集中的建设用地,但随着各组团人口规模增多与产业规模扩大,人地矛盾愈加突出,因此,很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集中绿地或开敞空间。与此同时,一方面高密度建设带来城市空间与视觉景观的封闭感,另一方面由于分期开发与用地不规则影响在中心区存在不少小而分散的消极空间。为了提高公园绿地数量与质量,缓解高密度城市景观的负面效应,充分利用现有零散的消极低效用地资源,重庆积极借鉴美国纽约、费城等地的口袋公园建设,建设高质量的城市微型公园,提高城市中心区的景观风貌质量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休闲游憩空间。目前,重庆市政府关于城乡规划条例实施情况相关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显示,全市已利用边角地规划建设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首批30个已投入使用,剩余62个将陆续在今明两年建成。

3.2.3 特色路径打造

由于重庆市分散式的空间组织模式,导致现有的历史建筑、景观风貌、传统文化等景观文化要素散落在不同的空间中,难以成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为了提升整体城市形象,彰显其特色文化风貌,重庆市以历史建筑与场所为核心,结合特色景观风貌,推动以街道为主体的山地城市文化线路建设。将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历史要素与场景串联起来,为市民与游客提供更连续丰富的、深度体验的城市认知地图。依托缆车、过江索道、垂直电梯、慢行步道等高效、便捷的山地城市立体步行体系,链接城市内部公共空间与滨水空间,搭接城市文化要素与景观要素,复合城市休闲娱乐与文化体验功能,构建多元、复合、活力与特色的立体城市景观步行系统。化零为整,促进公共空间、文化空间与景观空间的多元互动,形成更加鲜明的城市形象与风貌。

4 结论与讨论

成都与重庆自古以来一脉相承,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两地的空间发展路径既有相似性又具有差异性。在相似性方面,成都与重庆在空间发展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原生自然生态本底的影响。成都适时反思“摊大饼”式空间发展模式,主动构建“一带多楔”的生态发展框架,优化整体空间结构;重庆主动适应原生地理生态格局,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的环境友好型空间格局。在差异性方面,成都市利用平原城市的用地灵活性与腹地广的特征,以“公园城市”为全局纲领自上而下彻底重构整体城市发展逻辑与路径;重庆市组训山地城市的用地局限性与腹地小的特征,以微型公园建设与特色路径打造为抓手,自下而上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与发展水平。这两种不同的空间发展路径可以为不同阶段的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成都模式适用于处于快速扩张、以增量发展为主导的城市,重庆模式适用于规模稳定、以存量发展为主导的城市。

猜你喜欢

成渝重庆公园
活色生香新成渝
重庆客APP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在公园里玩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成渝双城到同城
一见如故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