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宁海气象为农服务调研分析与对策建议*
2021-04-03周溥佳
周溥佳
(宁波市宁海县气象局,浙江 宁海 315600)
0 引 言
宁波市宁海县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1]。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719 mm,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7月和8月是雨量高峰期,通常也是主汛期。宁海境内年平均气温为16.9℃,7月最热,l月最冷。宁海气候条件总体平稳,但在每年的特殊时节,时常受到台风、强对流天气(强雷电、短时强降水和冰雹)、高温、连阴雨、冷空气、雾霾等气象灾害的影响,给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带来冲击。
从近几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来看,2019年8月“利奇马”台风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763.7 hm2,其中绝收面积达534 hm2,产生的农业经济损失为6.83亿元;2018年3月上旬的持续冷空气冻伤茶叶面积超过200 hm2,9月中旬多日大暴雨冲毁刚种下的冬种蔬菜籽;2017年梅汛期连续强降水,对杨梅采摘和农作物生长十分不利,夏末高温连续发威,旱情使农作物的品质、产量下降,不少茶苗被晒死晒伤,长街等地农田和养殖塘受灾严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基层气象部门处于服务“三农”的前沿阵地。本文进行了气象为农服务情况的调研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调研方式
1.1 走访调查
调研人员走访村干部和农民,先后赴三门湾现代农业园区海水养殖基地、大佳何葛家村、一市镇前岙村枇杷基地和长街镇剑民果业专业合作社。
1.2 召开座谈会
调研组召开了由气象、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的有关专家和农业经营主体对象参加的座谈会。
1.3 自查薄弱环节
目前,基层气象部门制作的为农服务产品均以常规的短、中期天气预报、雨量实况分析和灾害性天气预报为主,根据省气象局、市气象局的指导预报及其决策服务材料,制作一些春耕春播、秋收冬种等常规服务产品,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性不强,针对不同产业、品种的专项服务产品不多。对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影响评估和影响后的跟踪、延续服务不多,同时存在信息传播覆盖面不广的问题。
2 宁海气象为农服务现状
2.1 服务主体
宁海气象部门目前共有工作人员20人,设有办公室、气象台、减灾科、行政审批科、气象防灾减灾中心等5个科室。建有由气象、农业、海洋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农业气象专家联盟。建立了一支由405名气象信息员、18名气象协理员、108名部门联络员、34名重点单位联系人组成的气象服务队伍,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应急避险能力显著提高。
2.2 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包括涉农部门负责人、乡(镇、街道)分管农业领导、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网格员、农民等。重点服务对象是纳入信息库的全县1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26个种养大户、183个海水养殖大户、253个新型农业主体。
2.3 服务设施
全县现有区域自动气象站52个、农田小气候站1个、土壤水分自动站1个、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站4个、海水特种观测系统5套(配套建设中尺度自动气象站及LED显示屏)、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1套、固定人工增雨作业基地1块、应急移动气象设备1套及电子显示屏15块。
2.4 服务内容和手段
(1)直通式服务。在关键农时和灾害性天气来临时,通过下乡指导、手机短信、LED显示屏等方式将预报预警信息和农事提醒服务及时发送至服务对象。
(2)智慧化服务。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媒介组合打造智慧化服务平台,主要服务海水养殖大户、种养大户、新型农业主体。
(3)制定气象指数,为创新险种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助推农业气象保险服务。
(4)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农业生产和抗旱服务。
(5)开展气候品质论证,为名特优农产品品质效益注入气象含金量。
(6)建设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助力乡村振兴。
2.5 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
通过与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部门专家的座谈交流,了解到不同产业对气象为农服务的关注点不同,既有共性需求,又有个性需求[2]。共性需求主要是加强中长期预报和农事指导服务等。
农业经营主体的个性需求。种养大户需要气象部门提供基于局部位置、特定作物的精准天气预报、气象灾害监测以及关键生育期影响因子预报预警服务。蔬菜产业农户代表需要协助其选准选好气候适宜产地,建设基地农田小气候站等。
农业指导部门的个性需求,是实现部门观测数据的共享共用,需要气象部门提供历史资料统计查询、局地小气候特征咨询服务;需要深入联合开展调研、服务,利用各自优势、各自专业特长,多部门联合攻关,依托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等,真正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中体现科技服务的贡献。开展小区域人工增雨作业服务,为改善土壤墒情、作物播种创造有利条件。
3 气象为农服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3.1 长效机制还不成熟
目前,虽然宁海成立了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建立了气象信息员队伍,但社会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机构运转、经费保障等长效机制还不完善,作用没能得到有效发挥。特别是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建设,需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风险普查、风险地图绘制、气象服务站建设、信息员配置、科普培训与宣传等。由于缺乏经费投入和财政保障,标准村建设流于形式,各村积极性普遍不高,无法切实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与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可持续发展。
3.2 服务与实际需求差距大
当前,气象部门虽然已积极开展面对农业大户的“直通式”气象服务,但为农服务产品没有满足不同农时、不同区域、不同农作物的个性需求,没有实现从“普适性”向“个性化”转变,导致农民对于气象服务产品不够满意。主要原因是不断深入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气象部门提供的单一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气象部门没有深入了解掌握农民对于气象信息的真正需求。以及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不能较好地为农业提供精准气象服务和农事指导。比如,宁海受地形影响,沿海地区、东部平原和西部山地的天气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缺乏精细化区域性的气象信息,气象预报精准度不高。同时缺乏技术支撑,监测数据未能分析转化成服务产品,服务仍缺乏抓手。
3.3 传统农民对气象服务“三农”工作认识不足
传统农民习惯于按经验开展农事劳作,对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简单地认为气象工作就是天气预报。这与气象科普覆盖面有限、很大一部分农民仍然接受不到气象科普知识有关。此外,大部分传统农民仍然单一地从电视直播中获取气象信息,获取渠道单一,造成气象动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打了折扣;加之很多农民没有积极主动地获取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作出有力的应对措施,这些都导致了防灾减灾效果欠佳。
3.4 农业气象人才队伍建设薄弱
目前气象部门没有专门设置农业气象服务岗,气象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很难集中精力专门从事为农服务工作。农业气象专业人才匮乏,兼职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对农业基础知识的了解掌握不够,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服务产品创新少,服务水平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4 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规划,完善机制
当地政府和气象部门要以需求为导向,以规划为引领,以群众满意为目标,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完善气象为农服务的“五大”机制。
一是要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要发挥农业气象服务领导小组的作用,对农业气象业务工作流程、制度等进行全面梳理完善,明确服务工作重点,强化责任分工。
二是要完善部门协作机制。气象部门要加强与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以及农业专业性协会、特色产业协会的合作交流,要充分发挥农业气象专家联盟会的作用,定期开展会商、信息共享、应急联动等工作。
三是要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要引进复合型人才来解决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鼓励发展多元结构的气象为农服务队伍,定期组织专题技术培训。
四是要完善气象科普宣传机制。针对农业经营主体、农技人员、气象信息员队伍开展重点培训,带动更多传统农民,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农业自救、互救能力。
五是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要加强对农业气象发展规划编制的投入,大力支持布点设站、增加气象监测要素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
4.2 突出重点,健全体系
在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智慧化直通式气象服务、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等方面,突出工作重点,健全气象为农服务的“三大”体系。
一是健全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坚持把面向政府决策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的“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作为重点,针对当地支柱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健全气象标准体系,开展规范化气象服务。
二是健全现代化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自动化、综合一体化农业气象监测网建设,推进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高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扩大传播的覆盖面。
三是健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编制乡村振兴气象服务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建设,推动气象服务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4.3 以农为本,精致服务
一是基础业务要精密。农业气象观测工作作为农业气象基础业务,要严格执行观测规范,定期观测,科学鉴定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条件。同时,要认真对比分析,进一步总结沿海地区、东部平原地区、西部山区的温度变化规律,为有效提高预警服务质量奠定基础。
二是常规服务要精准。气象部门要进村入户调研,了解掌握农民对气象服务的真正需求,提供更为准确、快速、全面且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比如,对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开展基本气象要素、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形成、物候和农业灾害等项目的监测预报服务;对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进行专题气象服务;增加地方特色农业产品专项气象服务,量身定制关键性、灾害性和转折性天气的农用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农业保险理赔气象标准的制定及认证工作。
三是服务指导要精心。在相关农业项目实施前要开展农业气候论证,实现精细化对标服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需求,结合气象条件,有针对性地指导农户趋利避害地进行作业。在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要积极开展调查,进行评估和预评估,为农户提供科学合理的补救措施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