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农民工向建筑产业工人转型问题浅析
2021-04-03徐俊娟
徐俊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建筑方式的高污染、高人工占用、高耗能、低效率等问题日益突出。装配式建筑、BIM等新技术的产生,也使得传统建筑业已不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时,农民工作为建筑业的主力军,由于人员流动性较大,较长的劳动时间,较低的社会保障,较大的工人需求量,建筑工人老龄化等原因,使得企业需要考虑的因素较高、管理难度较大、在用工高峰可能存在缺人状态,因而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来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已无法实现,我国建筑业面临转型升级。因此,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型和技术型工人的转型迫在眉睫,这不仅是优化建筑业劳动力结构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建筑业的生产效率,增强建筑业的竞争力。
1 建筑业农民工转型现状分析
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特征体现在设计的统一化、产品的集中化、生产的智能化、生产和施工的重复性。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将建筑施工分成了两个部分,分别是预制构件的工厂化生产和现场组装,这对建筑的管理和人员素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对建筑业的主力军——农民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建筑业农民工转型主观意愿不强
建筑业农民工是指在工地从事一线施工、安装等的工人。他们绝大多数是农村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流动性强,对国家政策不够关心,多数农民工不了解国家推行的关于建筑工业化和农民工转型等方面的有关政策。由此可见,农民工转型的主观意识不强,同时由于城乡差异和多数农民只考虑眼前利益,缺乏前瞻性,因而不愿意投入额外的成本和时间用来转型[1],因此,建筑业产业化背景下农民工的转型面临着一定的自身阻力。
1.2 建筑业农民工老龄化问题凸出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生代主体择业观念的改变,致使多数年轻人不愿意选择背井离乡、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的建筑行业,他们更倾向与选择工作环境干净整洁、劳动强度低、工作地点固定、工作体面的服务业,同时,产业化要求农民工具有较好的体力和工作精度,因而对工人的需求也倾向于年轻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的数据可知,2015年到2019年,青壮年劳动力人数明显下降,16~20岁农民工占比从3.7%降到2%,21~30岁农民工占比从29.2%降到23.1%,同比下降了6.1个百分点,50岁以上人数占比从17.9%增加到24.6%,同比增长了6.7个百分点,现阶段建筑业农民工年龄普遍在40岁以上,缺乏青壮年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凸出,难以满足建筑业农民工产业化的需求。
1.3 建筑业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
建筑业农民工绝大多数是农村农民[2],文化程度较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的数据可知,初中学历的农民工占比达到56%,超过一半,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仅有16.6%,可见,建筑业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偏低,在文化程度上部分建筑业农民工不满足产业化转型的要求,从而导致转型困难。
1.4 职业素养较低
农民工作为建筑业的主力军,由于自身文化程度较低,其缺乏提升自身职业素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其流动性较强,所以,企业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农民工进行长期职业化的培训,这进一步导致其职业素养不足。但是要顺应时代和行业的发展要求,农民工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建筑业农民工的转型。
1.5 相关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加大对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引导和支持,但针对农民工转型的相关支持还不够,对农民工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及技术技能培养也缺乏政策指引,导致现阶段农民工不能满足建筑工业化的需求,转型后的产业工人也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和政策,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工转型的发展。
2 建筑业农民工转型的策略建议
2.1 政府方面
通过前面对农民工转型现状的分析可知,若想促进建筑业农民工转型发展进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共同努力,为建筑业农民工转型发展提供动力和途径,从而培育出满足建筑工业化需求的产业型和技能型建筑工人,解决传统建筑业劳动力紧缺和低端的问题。
2.1.1 政府制定激励政策措施,促使企业选择工业化建造方式。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工业化的建造方式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节水节能,然而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初期,由于各方条件的制约,工业化建造的优势难以凸显,甚至企业选择工业化建造方式所要耗费的成本高于选择传统建造方式的成本,低于传统建造方式的利润收益使得企业选择工业化建造方式的积极性难以提高,阻碍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力度足够的经济补贴政策势必会促使众多建筑企业督促本企业农民工转型,但长期大量的经济补贴不利于建筑工业化长久的发展并且会对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政府对于企业的激励补贴金额应该是随着建筑农民工转型的发展水平逐渐成熟而不断降低。在建筑工业化发展初期企业选择建筑工业化的成本较高时,给予企业更多的经济激励,促使其选择建筑工业化,督促本企业农民工转型;而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企业选择建筑工业化的成本逐渐降低,则给予企业的经济补贴也相应减少。随着建筑工业化越来越成熟的发展,政府给予企业的经济补贴也逐渐退出市场,并在最终实现完全由市场主导,政府监管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态势,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1.2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工转型意识。加大对节能环保、绿色发展理念、建筑业发展趋势和有关政策的宣传,使得全社会环保观念升级,农民工了解行业发展,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和建筑农民工转型。同时,当前我国对于建筑工业化的概念宣传不足,大部分人缺乏足够的认知,因此无法对建筑业的发展和转型产生足够的认同感,所以需要政府出面与引导,依靠民众对于政府权威的认同,通过一定传媒方式,诸如网络传播、报纸报道等,宣传建筑工业化更为优秀的性能、更强的经济性、更加绿色环保的特性和转型的优势,增强民众的认同感以及信任感,从而提升建筑业农民工转型的意愿,促进建筑工业化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完善,并最终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2.1.3 制定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并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施工人员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因此政府要构建涵盖各个工种的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严把关卡,强制实行全员持证上岗。通过政策强迫企业和农民工个人不断提升自身技能,这不仅有助于建筑工业化健康有序发展,还能够有效提高工程人员的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同时建立工程人员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对个人和企业信用行为的监管和引导,通过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促进早日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从而推动建筑业农民工的转型。
2.2 企业方面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农民工文化程度低、职业素养不高、转型意愿不强等都阻碍了建筑业农民工的转型,因此,基于政府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基础上,企业要大力宣传建筑行业发展政策,普及农民工对建筑行业发展政策的了解,并为建筑业农民工转型发展制定企业内部的激励措施和策略,从而调动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化工人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2.2.1 建筑企业针对建筑业农民工制定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途径。建筑业农民工作为工地施工的一线人员,自身所掌握的技术至关重要,农民工向产业化工人的转型同样对自身的素养和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若要促进建筑业农民工转型,企业要针对建筑农民工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途径,帮助他们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激发建筑业农民工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吸引更多的新生代建筑农民工转型,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2.2.2 企业为建筑业农民工提供多种多样的培训渠道。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建筑产业工人培训基地或企业与有关职业院校合作为农民工开展培训,为农民工转型提供途径,从而吸引更过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建筑业,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工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实现向产业工人的转化,还有利于持续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产业工人,实现企业内部转型,增加建筑行业的吸引力,从而为建筑工业化提供大量合格的产业工人。
2.2.3 企业制定合理的工资级别机制和相应的岗位考核制度
企业设置标准的工资级别机制,建筑农民工的薪酬会根据工作时间、技能培训情况、所取得技术水平等级证书等进行调整。同时,企业针对建筑业农民工制定相应的岗位考核标准,考核是体现农民工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每年考核的次数可以为一次或两次,每年的考核结果依据每周或每月的考核情况,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农民工的薪酬待遇和工作岗位的级别,能够鼓励农民工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从而进一步促进建筑业农民工转型发展,加快建筑工人队伍建设。
2.3 加强建筑类职业院校建设
培训是促进建筑业农民工转型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加强建筑类职业院校建设。职业院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动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一方面,职业院校针对建筑业农民工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或职业培训,为农民工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和文化水平提供更多的途径。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企业与高职学生签订劳动合同,采用现代学徒制,有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任务,根据工程实际和企业需求开展针对性培养,进而为建筑行业供给新生代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现用工渠道多样化,为建筑业农民工转型提供有利的保障,为建筑工业化发展保驾护航。
3 结束语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型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传统建筑业农民工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了目前农民工转型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实现农民工转型发展,需要政府明确自身的责任和定位,充分发挥其在建筑业农民工转型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本文从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建筑业农民工转型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建筑业农民工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