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甘肃淤地坝建设研究
2021-04-03杜煜
杜 煜
(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形式多样,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同时伴有重力侵蚀,各类侵蚀面积位居全国前列。根据2018年甘肃省水土流失面积18.61万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0.66%。按侵蚀类型划分:水力侵蚀面积6.67万 km2,风力侵蚀面积11.94万 km2。 甘肃境内黄河主要支流有洮河、祖厉河、渭河、泾河等,大部分属于侵蚀模数大于5 000 t/km2的黄河多沙区。在黄河中游7.86万 km2多沙粗沙区中,甘肃占13.3%。黄河支流资料分析表明,2000年以来,甘肃境内洮河、祖厉河、渭河、泾河等各支流输沙量占黄河上中游(龙华河状)总输沙量的比例较高的大沙年份有增多的趋势,尤以泾河为甚历年超过20%,在黄河上中游所有支流中居第一,其中2008年达到65%。说明这些支流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泥沙问题未得到有效控制,也说明甘肃入黄支流的治理速度较黄河上中游其他支流缓慢。水土流失治理是关系到全省生态安全的头等大事,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是保证全省民生水利,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淤地坝建设在甘肃省黄土高原已有数百年历史,是减少沟道泥沙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多年来淤地坝的建设,起到了“拦泥淤地、以坝带路、滞洪排清”的作用,增加了耕地面积,减少了入黄河泥沙的数量,有效扩展了农业综合开发的门路。面对依然严峻的支流减沙形势,加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甘肃淤地坝建设刻不容缓。
1 甘肃省淤地坝建设现状
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建成淤地坝1 600座,涉及庆阳、平凉、定西等7个市(州)的36个县(区)。其中泾河流域淤地坝共计925座,占全省淤地坝总数的57.81%;渭河流域淤地坝共计345座,占全省淤地坝总数的21.56%;黄河干流及刘家峡库区淤地坝共计295座,占全省淤地坝总数的18.44%;洮河流域淤地坝共计35座,占全省淤地坝总数的2.19%。
2 淤地坝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淤地坝前期规划设计质量尚需提高
由于受前期工作经费、宣传、组织等影响,淤地坝的前期规划设计质量不高的问题一直存在。有技术实力的单位不愿参与淤地坝的规划设计,而参与淤地坝规划设计的单位,普遍存在专业不全、技术手段落后、设计成果质量不高的现象;缺少对淤地坝规划设计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科技支撑对淤地坝规划设计的作用不明显。
2.2 淤地坝建设缓慢
自2010年以来国家基本未安排新建淤地坝工程投资计划,全省仅有庆阳、定西个别地方结合扶贫开发相关部门投资或由地方自筹、企业投资自建了少量淤地坝,全省淤地坝工程建设进程缓慢,新建淤地坝目前几乎处于停滞现状。
2.3 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任务艰巨
由于受当时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法的限制,现存的淤地坝工程全部由坝体和放水建筑物两大件组成,没有泄洪设施;同时,经过多年运行,部分淤地坝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险隐患,影响到淤地坝的安全运行。全省目前有1 010座中型以上淤地坝工程需除险加固,仅有360座列入水利部黄土高原地区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实施范围,尚有650座中型以上淤地坝工程需要进行除险加固。
2.4 运行管护问题突出
淤地坝运行管护的责任主体在乡镇人民政府,由于管护经费没能落实,管护人员报酬未妥善解决,乡镇人民政府无管护淤地坝技术人员,导致乡镇政府管护责任重、困难大、对淤地坝的建设、运行积极性不高。目前主要的淤地坝管护人员为村干部或村民,管护人员缺乏淤地坝管护知识,给淤地坝的安全运行管护留下隐患。普遍存在“有人种地,无人管坝;收益归个人,维护归水保”的现象,工程隐患由小变大,严重影响了淤地坝的运行安全。
2.5 县级水保技术骨干短缺,人员流失严重
淤地坝停止建设及政府部门机构改革以来,对地方水土保持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普遍存在技术人员流失比较严重,技术骨干严重短缺的现象。
3 对策措施研究
3.1 提高淤地坝建设前期规划和设计质量
建设高质量淤地坝,提高淤地坝前期规划和设计质量,充分发挥淤地坝对小流域洪水泥沙的长期控制,发挥淤地坝滞洪、拦泥、淤地、灌溉和养殖等综合效益;同时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 “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的精神,做好淤地坝建设工作的根本。
全省对淤地坝投资中合理提高勘察、设计前期工作经费,对承担淤地坝工程设计的单位进行资质、能力、业绩核查,对具备承担工程设计、资格的单位进行公告,实行勘察设计、评审工作公开招标,使设计、评审等前期规划和设计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合法化。
在技术层面,坝址选择和坝区勘察测量积极采用RTK、无人机、多平台移动激光雷达系统,提高精度和工作效率,加强坝区地质勘察、水文分析计算、水工设计,提高设计的技术含量,并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3.2 探索淤地坝建设投资新机制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淤地坝建设投资机制,拓宽淤地坝建设和运行管护资金的投资渠道,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创新淤地坝建设和管护的投融资机制,发挥好政府投入的撬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淤地坝建设和运行管护的积极性。
3.3 加强淤地坝建设的质量管理
加强淤地坝建设质量、过程的管理,全面推行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及建设监理制,工程质量终身制。
水土保持设施的验收要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的要求,明确验收条件,验收组织管理,建立验收责任,规范淤地坝建设的验收。
3.4 创新淤地坝运行模式
把淤地坝运行强力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各地实际,创新淤地坝的运行管理模式,推行以村集体、经营合作社、个体户承包为主的淤地坝的运行管理模式,以各种形式承包治理和管护小流域,把治理后的小流域分户承包管护,所有权归集体,收益按比例分成,做到“谁承包,谁管护,谁收益”。
3.5 建立淤地坝信息监测机制
加强淤地坝动态监测,建立甘肃省淤地坝信息监测平台,包括已有坝、新建坝、病险坝数量、质量、运行、管护情况,实现对省内淤地坝的动态监控和安全风险预警。
3.6 加强市县技术的支撑作用
市县水土保持技术人员,是保证淤地坝建设和管理的力量和保证,健全市县水土保持管理机构和技术人员,是保证淤地坝建设的基础。
全省要建立一支由省水土保持局、水土流失区地(州、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县、市、区水土保持工作站(局),乡、镇水土保持站组成的高素质的淤地坝建设和运行管护队伍。健全水土保持机构,扩充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对淤地坝建设和管护技术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