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
2021-04-03刘陆洋
刘陆洋
(康平县自然资源保护与行政中心,辽宁 沈阳 110500)
农村饮水安全与居民身心健康直接相关,做好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及改善居民用水条件,这是维护人们根本利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实到实处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饮水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为保证人们能够方便、安全的喝上放心水,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实事求是、合理规划的原则,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所存在的缺水、水体污染、饮水不安全等问题[1]。实践表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有利于发展农村庭院经济,拉动堤防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拉水挑水的状况,有利于农村脱贫致富、发展非农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目标。此外,还要利用完善的建管和运营机制确保农村饮水工程功能效益的发挥[2]。
1 农村饮水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加之农村工业系统的升级改造及其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污水,给农村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地下水受到污染,并进一步促使居民饮用水出现变质以及污染。此外,农村的工业规模相对较小,生产设备比较简陋,并且零星分散于各个地区,加上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大多数农村饮水工程的水资源管理较为滞后[3]。受传统意识和风俗影响,集中供水和自来水工程较少,水资源供给通常来源于乡村的浅水井,大部分村庄没有预备水源且水资源供给方式比较单一,相邻村庄间缺少水资源相互连通的方式,其存水量少且水质非常差,极易受到污染。部分偏远的山村缺乏必要的水资源条件,所以村民饮用水不达标的现象比较常见,饮水中各种病毒以及细菌含量超标等问题普遍存在,由于饮用不洁净的水源该地区的居民常常会患上某种疾病,这极大的增大了村民身体健康风险。所以,针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整治力度,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由于供水工程建设规模小、农村居民分布相对分散,所以大多数村庄无法实现集中供水,分散式供水导致农村饮水成本偏高,加之农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许多工程功能效应无法充分发挥。在建设管理与运营维护过程中缺乏资金投入,加上水质净化工艺落后、投资成本较高,使得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
2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管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人们对饮水水质及身心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实现了从以往能供应得上到现阶段注重健康、安全饮用水的转变。考虑到农村供水的不集中性以及水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这进一步加大了工程投资规模。目前,群众自筹和各级政府投资是农村供水工程建管资金的主要来源,一般能够足额到位政府的资金投入,而群众自筹资金则难以落实,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普遍较低致使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发展[4]。
农村大多位于地势偏远、环境复杂、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水体污染和饮水不安全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对于该区域的村民而言用于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存在一定困难,加之用于日常维护和管理的费用,大大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经济负担,给工程的建管运行带来负面影响。
2.2 重建轻管普遍存在
经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广泛的服务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然而因经费不足、管理不善,加之管护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无法很好的保养工程设备,从而导致农村饮水水质逐渐变差,供水设备老化失修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因选址不合理致使饮水水质较差,如在污水排放处设置供水水源,污水长期渗透这些地方使得地下水被污染,这进一步使得农村饮水水质较差;由于未充分的勘察现场使得施工方案的设计不尽科学,建设过程中方案变更的情况时常发生,这不仅增大了投资成本、延误了工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程建设质量;在日常管理和维修过程中,因管护人员工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等致使供水断流、水量不足、水压不够等问题也较为常见;工程管理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管护机制、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投入运行后不久许多供水工程就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不利于工程的良性运行和长久效益的发挥[5]。
2.3 建管机制不完善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投资额度低、建设规模小、分布范围广、工程数量多等特点,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通常具有较大的难度。因建管机制不完善,使得无法全面落实各相关环节的负责人,从而形成事故发生后无专人负责的局面,运行管理体制的缺乏大大降低了工程的整体效益,加之缺少专门的学习培训大多数建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无法实现工程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操作。同时,农村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且水质意识淡薄,采用储备水源的现象仍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所以农村饮水安全仍面临着较大的风险。
2.4 运营管理问题突出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与饮水安全工程所带来的收益相比农村居民更加关注其支出,安全洁净的水源通常被农村居民用于做饭,而传统的水源则被用于生活洗漱、沐浴等方面,使得用水较为分散且供水管道耗损率较高,加上资金投入少以及维修成本高等因素显著的增加了供水工程的运营管理难度。
3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管对策
3.1 加大建管资金投入
水费征收属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管经费的主要来源,为保证工程效益的长久发挥必须完善水费征收制度,确保水费的足额征收。因此,合理水价是维持供水工程正常运行的关键,应按照“合理收益、成本补偿、优质优价”的原则,逐步形成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水价机制。以国家有关政策为基础,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供水单位的合理利润和成本补偿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水价,对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群众生活用水工程,在保证工程日常运行费、维护费和折旧费的条件下,积极实行“水价、水量、水费征收”公示制度,保证农民用上明白水、放心水。
此外,各级水管部门必须加强沟通交流,统筹整合资金,贯彻落实建设规划,最大程度的发挥工程效益。按照加大地方投入,受益群众、地方、中央共同负担的原则,实现多渠道资金筹措,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通过政府投资、融资、贷款等,积极落实地方政府投入;另一方面,创新投入机制,引导供水企业和业主投入,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饮水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此外,坚持“谁负担、谁受益”的原则多方集资,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管运行提供资金保障[6]。
3.2 加强工程宣传力度
对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相关管理人员、地方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居民要参与工程的建设与管理,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投入,多元化拓展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等各种技术,通过加强媒体宣传促使居民更充分的认识饮水安全的重要性,逐渐形成良好的饮水观,切实增强居民的安全用水意识[7]。
3.3 强化饮水水质检测
水质检测是控制农村饮水安全的有效手段,精准的检测数据是保证水资源安全的最根本要求,并且水质检测频率与水质是否安全直接相关。超期服役运行的农村供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饮水水质二次污染的概率,因此必须在工程运行的全过程始终贯穿水质检测工作。根据《农村饮水安全评价准则》的要求,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开展农村饮水工程水质检测,并对农村分散式供水进行水质抽检,及时反馈水质检测报告,督促和指导属地政府对供水工程进行消毒处理[8]。此外,通过配备高级的水质检测器材、建立标准的水质监测中心等,加强各水厂进、出水源各环节的化验,对全区集中供水工程进行日常性安全生产检查,确保供水水质达标,为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3.4 完善建后管护体系
为保证工程的良性运行,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理,必须从以下角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其一,以县域为单位健全工程管理基层服务体系,按实际需求配备上门维修和应急抢修队伍,提供维修与技术服务,借鉴以往的维修服务和应急抢险工作经验,建立完善的应急前线队伍,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加强服务保障以及制度体系建设,切实提升工程维修服务与应急抢险工作水平。其二,创新运行模式,以长效管理机制和完善的供水管理办法,为运行管理、水质检测、管理维护和水源保护等提供制度保障,对于大规模、分散供水或小型供水工程,推行企业化运行、社会资源与政府合作、政府购买服务、农户自行管理而水务部门提供技术指导等多种管理模式,以实现专业化、社会化工程维修管护;其三,创设建管体系,系统设计、统筹谋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从思想上足够的重视运行管理工作;统计分析现有运行管理方式,对于重点控制性工程,从规划建设初期就开始储备安排相关技术、人员、机制、思想,工程建成后运行管理工作就水到渠成;其四,加强技术人才保障,对于机电设备运行管理、自动化控制、水质化验等专业岗位的人员需求问题,在县域范围内调剂解决,从而形成保障有力、专业对口的工作机制。其五,贯彻执行工程考核办法,加强对水质保障、运行管理和工程建设的监督检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及跟踪督察制,从运行机制、水质保障、建设管理、责任落实的角度开展年度考核,保证各项指标达到考核标准以及农村饮水安全水平的提升。
4 结语
总体而言,农村饮水安全是广大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为充分发挥供水工程效益以及满足农村居民用水需求,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逐渐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为解决工程管理经费不足、重建轻管、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效率低等问题,提出加大建管资金投入、加强工程宣传力度、强化饮水水质检测、完善建后管护体系等对策建议,可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功能效益的长久发挥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