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2021-04-03陈亮
陈亮
甘肃第四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 兰州 730000
引言
随着经济的持续向好和基础建设的完善,为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工程建设数量的大幅增加为理论研究提供基础,促进了建筑行业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也为施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提供了基础。新思想的出现,推动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时代的发展要求是新思维被广泛接受的环境基础,施工技术实际应用的发展要求为新的建设手段、建设模式的推广扫清障碍。与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相比,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前景更加广阔。结合工程实践经验,本文将对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装配式施工技术的施工管理策略进行探究。
1 装配式施工技术应用现状概述
装配式施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施工模式,与传统的工程项目建设施工方法相比有很大不同。装配式施工技术是通过建筑构件的预制加工,以工厂化生产的作业方式,在现场进行组装施工。装配式施工技术需要提前对建筑构件进行预制,所以构件的尺寸、规格和标准较传统施工方法更加严格。在现场安装的过程中,吊装技术和组装技术的管理也必须到位。装配式施工技术,能够提高建筑工程的建设速度,从而增加经济效益。装配式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得到推广的原因离不开其自身的优势和特征。根据工程管理的相关理论,装配式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1],概括如下。
1.1 建筑质量控制目标更易实现
建筑主体的质量大幅提高,建筑品质得到有效保障。工厂化的生产模式,使得质量控制指标的量化目标更易实现,建筑构件的质量平均水平得到了可靠保证。
1.2 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发展对于为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机会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设计标准化和生产标准化得到了有效的监督和实现,生产环节科学合理,使整个生产过程更加可控。
1.3 工厂生产有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工厂的生产综合化程度越高,在施工现场所需要的工作量就越少。工作量的减少降低了不可控因素对工程建设项目各个方面的影响,也减少了施工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和管理内容。这对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
装配式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优势明显,工程建设借助装配式施工技术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建设周期,降低了工程建设和现场管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建筑的建造质量。装配式施工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需要对关键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和管理,归纳如下:
1.3.1 设计阶段质量控制。设计阶段是工程建设全寿命周期中时间持续最短的阶段,但同时也是对工程建设过程影响最大的阶段。这种影响包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建设周期的影响,经济指标的变化以及工程安全和运营效果等。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和其优势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也由建筑设计决定的。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是必要且关键的,构件的生产和制造,以及运输和吊装等方案都是在设计阶段完成的。从工程建筑的源头进行控制和优化,对于构件生产和工程建设施工过程的组织以及建筑整体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也有利于整个工程的质量控制。
1.3.2 BIM技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使用。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和管理过程中,构件的吊装是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管理和控制的重难点之一。同时,装配式施工技术的应用对施工管理中的信息传递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目前来说,实际工程建设经验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BIM技术的应有,有利于施工及施工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具体措施有:第一,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对构件和预留孔位的精确度要求较高,同时,预制构件在装配过程中对作业空间的要求很难通过经验和想象准确确定,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可以在施工前,运用碰撞分析和模拟施工,对特定时间点的施工工序和过程进行模拟。通过碰撞检查和模拟施工,最终确定预制构件的施工工艺及工序,做好管线和工作布局安排,提高施工质量管理的水平。第二,通过BIM技术对施工过程中的场布和资源以及进度等进行统一安排和管理。对各专业的施工计划合理性进行检查,这对于工程进度目标的管理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
2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施工管理措施
2.1 预制构件的管理
预制构件的管理内容除了在工厂生产构件的过程中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外,还包括在施工现场对预制构件的相关管理工作。在工厂生产过程中,零部件原材料的质量要严格把关,这是构件质量的基础。在工业化制作的过程中,构件的标准和尺寸等要尽可能精确,精确的尺寸是预制构件在施工过程中顺利安装的保证。预制构件施工完成后,在现场检验时,要求专业质量检验人员对相关参数进行全面检验。检查工作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根据检查结构决定构件是否可以进入现场。符合要求的构建进入施工现场之后,对于预制构件的堆放要科学有效,分类标识等要醒目且便于区分。同时,堆放场地的排水和通风等也要符合构件储备环境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材料性质,对构件采取保护措施,保证预制构件结构特性的稳定性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4]。
2.2 预制构件的运输
实践证明,预制构件的运输损耗是较大的,所以预制构件在运输过程中的管理和保护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根据构件材料的性质和预制构件的结构特性,选择合理摆放方式和运输方式,对于预制构件运输来说十分重要。运输过程的保护措施,可以通过暂时的固定措施避免因运输过程的颠簸对构建造成损坏。同时可以对预制构件进行简单的包装,采取包角或者使用减震措施等减少因搬运、放置等对构建可能造成的损坏[5]。
2.3 预制构件的吊装
预制构件的吊装是装配式施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技术重点,也是施工管理工作的难点。预制构件的吊装对建筑的建设效率和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预制构件的吊装需要根据施工方案的步骤进行,施工方案的制定要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进行,也要根据以往的吊装经验不断优化,不断优化的吊装施工方案是吊装环节安全性的保障,也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管理内容。吊装机械一般使用塔吊,在选择合适的塔吊时,需要考虑塔吊的参数和起吊参数等条件。首先,要考虑塔吊的覆盖范围。塔吊的覆盖范围要满足构件起吊和安装的施工要求;其次,要考虑塔吊的起重能力。塔吊的起重能力要满足最大质量构件的吊装要求。最后,要考虑塔吊的工作高度。塔吊的工作高度要能够满足所有构件起吊和安装的高度要求。塔吊施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覆盖范围大。在保证起吊构件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的同时,要额外关注起吊过程的整体安全性、环境安全性[6]。
2.4 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的控制
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的有效调度与安排,是保证施工计划顺利进行的关键,也是提高施工效率的基础。施工管理要具有针对性,管理和监督到位,确保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台班不冲突,施工机械的人员配比科学合理,且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内容。装配式施工技术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的使用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工程施工开始前的人员培训是必要的。施工人员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成熟程度,以及施工机械的工作状况,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时间管理和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与施工人员的工作状态、施工机械的正常运行是分不开的。正确厘清施工人员的责任,对施工机械合理的养护和维修,都是保证建设项目质优的有效手段。施工人员的工作状态良好,可以避免出现施工安全方面的事故。
2.5 人员培训
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对于任何施工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施工人员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打破工作惯性,接受新的思维和方法,也需要增强其对新的施工方案的整体掌握程度,人员的有效培训可以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能够促进组织文化的形成,正确引导组织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增强人员施工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7]。
2.6 检测与验收
吊装构件在施工现场进行吊装之前或之后,需要与建筑主体进行连接,一般采用灌浆施工技术。在注浆施工的模板支撑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反复检查模板的位置和尺寸,并与技术人员及时沟通。模板安装结束后,要对模板的立面和承重结构等部位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检验。在工程建设实际中,对于吊装构件连接缝隙的宽度要进行检查。在检测和验收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检查和验收。例如,水平接缝的宽度均匀,保持在2.5cm左右。
在灌浆浇筑的过程中,质量检查人员和监理人员需要旁站监督,监督浇筑施工的整个施工作业过程。对灌浆的质量、浓度以及流动程度等进行检查。禁止使用不符合施工要求的灌浆,灌浆的配比和流动性指标是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条件。对灌浆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浆液进行及时的检测和登记,记录浆液数据以便核查。灌浆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封堵工序。采取适宜的封堵方案,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方面。封堵时要注意密封情况,避免浆液泄漏。另外,浆液灌注完成后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养护,要根据施工要求和养护要求进行养护[8]。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使用可以减少现场施工的难度和工程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施工管理的工作内容,但是对施工管理的要求和标准更加严格。新技术的使用是行业发展的趋势,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建设企业和施工企业的共同努力。装配式施工技术在实际工程建设中的广泛使用,是建立在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上的。随着装配式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提高,能够实现更好的实用价值,促进我国建筑施工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