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初支变形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
2021-04-03刘昌相
刘昌相
中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80
1 隧道初支变形的成因分析
1.1 地质水文方面
(1)当待建隧道通过断层破碎带和压碎岩的应力集中区域时,在进行隧道开挖的过程中会导致应力释放而对初支造成影响,如若围岩应力超过初支阻力就会造成初支变形。
(2)地层堆积体因其质地疏松,当隧道洞口穿过时,开挖施工将会大概率导致结构主体发生松动移位,从而影响隧道初支的稳定性,严重的还会造成支护结构变形及拱顶下沉等。
(3)由于破碎带区域有较多的软硬夹层,所以经常会有泥质物填充,该地段在遇到地下水时,便会造成软硬夹层相交处硬度快速下降,导致节理面位移使得隧道初支发生变形。
(4)隧道开挖施工方向如遇地下水,则在开挖施工时极易出现涌水问题。且富水地质条件下,软岩软化概率大大增加,从而造成施工作业面出现整体失稳,影响隧道初支结构的稳定性。
(5)在软岩区域含有较多的地下水,该区域隧道初支结构的拱脚长期处于潮湿地段,使得拱脚支撑力大幅度减小,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初支结构变形。
1.2 勘察设计方面
(1)施工前的地质勘查不到位、不严谨,就会造成后续的支护参数和措施的制定与真实变形围岩状态不相符,进而造成支护结构不牢固或产生较大变形。
(2)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勘察缺失,而围岩应力一直处于变化阶段,且局部位置围岩应力还会出现大幅上升或下降的状态,以致原始初支参数不能满足应力变化的要求,尽管前期支护较为牢固但随着应力变化后期会慢慢失稳变形。
(3)开挖时爆破参数设计欠妥,以致开挖时出现欠挖或超挖,且因欠挖或超挖造成围岩应力集中而超出安全值,并于个别凹凸区域因应力集中而产生薄弱环节,从而引发隧道初支变形。
1.3 作业施工方面
(1)隧道开挖施工中,未全面考量炭质板岩和碎质岩等地质状态,以及断层破碎带对初支结构的影响,以致对风险预防不够,一旦出现围岩变形或失稳就会造成初支侵限而影响后续二衬作业。
(2)因隧道塌陷或超挖等原因致使需支撑的钢架大小与实际大小不匹配,钢架支撑无法与围岩紧密接触,不符合原支护方案要求,致使支护刚度不够。
(3)拱圈衬砌施工中,因对围岩变形的累积效应考虑不周,使得后续隧道施工变形超出预期,若变形速率太快而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衬砌,就会出现因衬砌不及时而造成的初支变形。
(4)施工中地下水处理不当,使得初支结构与掌子面渗漏水,影响拱脚的牢固度,减弱了地基承载性,引起结构变形。
2 隧道初支变形的应对策略
2.1 预防措施
①做好超前小导管注浆、径向锚杆支护以及锁脚锚杆支护等的质量控制,注浆期间严格按照规定操作,保证注浆充分密实,以充分发挥围岩稳定性及初支结构的支护作用。②对软岩及强风化围岩应提前做好支护处理,减少暴露时间,满足稳固性要求;另外,该地段开挖所用设备应尽量减少扰动,或选择人工开挖施工。③严格依照监控量测、超前地质预报等规范标准,开展相应的施工及管理。④做好实时监测,监测单元为2m一个断面,地表断面为5m一个断面。
2.2 技术措施
(1)对于地质条件较差的地段,可在初支过程中对围岩外围进行加固,并通过向内部注浆予以整体加固,使浆液充满破碎带形成统一整体,以降低围岩受压时的变形及外部水对衬砌结构的危害,增加岩体的整体性和强度,再配合喷锚支护使围岩地应力趋于稳定。
(2)参考相关规范标准,正常地质条件变形量预留为施工图预留变形量+5cm;围岩变形地段变形量预留,须将施工预留变形量作为依据,结合实际予以计算,并在预留变形量+5cm偏差的前提下再增加5㎝的留足系数。当在围岩变形区域施工滞后或者工序调整时,则须依照初始规范增加系数1.2~1.5预留,并结合实际做好动态监测与调整。
(3)在前期设计阶段,施工方须根据真实地质状态与设计方配合对初始设计系数做好调整;在施工阶段应完善各项预案,提早完成初支加固,例如在发现某区段地质比原来的勘查状态差时,可以降低拱架相互间的距离或对联结钢筋进行加密处理。
(4)当初支结构发生变形,可在进行紧急修复且使支护结构趋于稳定后,进行换拱来增加支护结构的稳固性。换拱须按照“少装药、弱爆破、逐榀更换、随换随测”的要求进行。为达到拆换钢架后初支牢固,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通过机器与人力协作凿除初期支护,严禁选择爆破凿除;二是先立后拆,完成小导管施工后才能继续实施全环拆除换拱;三是若初支发生较大变形,超出允许的规定偏差,应在垂直方向自上到下进行拆换,严禁围岩长时间暴露,完成凿除后马上喷射砼,然后搭设钢拱架支护,挂网喷射砼,同时,槽壁也应喷射5~8cm厚度的砼,以有效防止因围岩暴露而造成滑塌情况。
2.3 施工措施
(1)为避免初支结构在空气中暴露太久而产生变形,须在分台阶施工中的台阶尺寸减小,特别是在地下水充足的区域应调整方案为三台阶七步开挖。通过方案调整取消了上台阶的钻孔台架,最大程度缩短了长短台阶转换时间间隙,进而避免了初支暴露太久而产生的变形问题。
(2)严格控制施工步距,并加强对隧道围岩的测量任务。即施工中应紧抓如下三点:紧抓仰拱封闭到位、确保衬砌施工紧密结合、抓好围岩监测任务落实,从而保证隧道开挖的顺利进行,促使初支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牢固稳定。
(3)做好富水地段的排水工作,防止浸泡太久导致的结构变形。开挖掌子面可采用6m超前探孔,提前对作业面的地下水进行监测引排,防止施工中突发涌水情况。如施工中遇到地下水较多,须在前期施工集水井做好降水、排水,以免初支结构浸泡而失稳。
3 结束语
为尽可能减少因初支变形而导致的质量问题,应细致、全面分析致使初支变形的多方成因,并结合项目实际,切实采取一系列初支变形的有效把控举措,进而为隧道工程的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