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2021-04-03贺金红
贺金红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1 概述
当今社会进入到网络化信息时代,实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行业当中,为施工建设安全管理扩展出了新的发展空间[1]。一方面,网络数据链接改变了原有以电传为主信息传播方式,加速了施工安全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拓展了安全管理的服务范围。
2 现阶段内BIM技术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2.1 BIM技术的组织结构
区别于传统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其特点在于将原有技术标准、监督审批等安全管理操作,转化为以数据化为基础结合动态化视频图像,建立多媒体数字化施工管理模型。其构成要素主要理论基础数据资源、模型建设平台、后台管理平台。其中理论数据则主要指的是在完成项目工程建设任务过程中所采集、检验的各类建筑工程资料信息,包含:地质、气象、物资、机械、人员等方面,还包括现场施工情况等内容[2]。而模型建设平台则具体表示为设立工程信息模型所采用的软件系统,并在最后统一纳入到整个工程体系当中进行规范化管理。
2.2 BIM技术应用的实践特征
从工程设计方面来看,实现对建筑工程各类信息资源的可视化升级。以建立三维或多维度建筑管理模型,把包括上述中所提到的施工信息与技术指标,以动态化的形式向施工建设人员予以展示,如:主体建筑框架结构、以及建筑管道网络铺设位置等。
从资源利用方面来看,实现了对工程建设各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循环利用,重点强调了各类元素的协调性。将原有材料型号、工程进度、安全防范等科目通过建立各环节间的数据对接渠道,把相对独立的信息资料串联在一起,以新方式展现在施工建设人员面前,减少避免各环节信息传递不畅通的现象。
3 目前实施BIM技术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技术要点
3.1 工艺技术设计管理方面
由于在工程建设前期阶段,为确保工程进度以及整体质量长久保持稳定状态,需要结合建筑工程建设初衷以及使用者意愿,完成对整体建筑物的科学设计,为其进入到实际建设实践作业编制工艺技术实施方案[3]。在此基础上,根据设计中所提供的主体建筑结构以及配套设施类型。以建立建筑信息模型的方式,把各类元素按照自身属性及功能,放置在模型内指定关键点中充当该部位的基础类构件,进而搭建起真实反应在建建筑项目的模型框架,并在后期观察动态图形式来判别建筑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对存在的工艺设计问题进行及时排查提供解决措施。
3.2 动态化施工方案建设方面
为了加快落实工程施工管理方案推动施工建设进程,保障施工技术的合法、合规性,同时减少前期设计、规划、图纸调整等方面所产生的漏洞。利用BIM技术中的立体成像功能,将原有数字化、文字类信息改变成动态化的图文资料,以此通过多维度视角展示安全管理中各类信息数据的变化状态。因此其实践要点在于所建立的建筑模型是否反应出在建项目的真实状况,能够在模型进行动态化展示期间,准确找出施工安全管理的切入点,确保各类施工数据指标在传输阶段,能够达到动态化演示目的[4]。从业者能够快速掌握观察与信息获取方式。
3.3 数据信息可视化处理方面
基于BIM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对文字、图纸类信息进行了可视化升级。使得工程各管理机构的工作内容以及作业范围,通过可视化模型予以全方位展现,其中包括物料存储地域与运输方式等内容。其技术要点多集中于以下几部分:一方面,相关工程施工数据在转化期间是否造成数据遗失、参数指标变化等情况出现。同时各类信息资料的标准与计量单位能否得到同一限定。另一方面,所选择的系统使用型号是否与提供的数据信息实现兼容。工程操作人员能够快速掌握不同类型信息的可视化处理操作,从而减少因系统复杂、设计繁琐带来的质量参差不齐。
3.4 危险识别与安全管理方面
首先需要工程建设人员熟悉并掌握工程施工中所拥有的各类建设生产元素,如:预制构件的种类、形式、数量等。并且能够依据BIM信息处理终端,整理分析出现行建设环境及状态下,施工建设中潜在的危险源,并对其进行评价总结,能够准确分配到指定科目当中。
其次需要对安全管理服务的内容、范围以及规范标准进行设定。包括消防应急出口的设置、工程物料投送甬道是否畅通、以及建设驻地外围防护措施等。并引导其编制安全应急防范预案。与此作为基础建立危险防护施工模型,来引导开展落实相关工程防护建设。
4 优化创新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应用的措施
4.1 明晰新技术在施工安全建设中的指引要求
第一、坚持以安全第一、质量优先、科学管理为实践理念,加强扩大对BIM技术在工程施工管理的应用范围及深度。并将安全管理的侧重点放置在以实现提高建筑施工质量为核心,优化现行工程安全管理体系为目的。稳步提高整体建筑工程建设质量。
第二、围绕建立BIM建筑工程实践平台。通过构建动态化工程安全管理运行模型,将施工中所需各类要素进行可视化升级改造。充分利用系统软件对建设现状精准定位与综合分析,调整并优化项目施工方案。在减少工程任务量的同时,降低关键部位的施工管理难度。
4.2 设定各环节新技术安全管理实践目标
从施工质量方面来看,要确保在建工程施工质量能够持续保持增强趋势。包括预制构件、混凝土浇筑等施工元素,都要严格按照工程工艺设计要求进行实践操作。特别是对于重要建设部位应当遵照相关工程建设标准与数据指标予以完成操作。
从新技术应用方面来看,确保BIM技术能够与建筑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相互融合。尤其是在前期技术准备阶段,要充分利用技术在精准定位、规划布局、动态展示等方面存在的优势性,对工程建设环节实现科学管理作业。
从建设资源应用方面,通过对项目工程建设模型的深入钻研与多维度观察,充分了解掌握建筑施工所需要的物资原材料类型以及品种强度,实现部分资源的循环持续利用,并且使得整体建筑结构达到持久稳定的状态。
4.3 优化创新新技术应用实施方案
一是要借助开展BIM工程建模活动,深入了解掌握在建项目工程的具体概况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建设目的、建设规模、使用频率等元素。使其作为新技术应用的备查参考资料。
二是要熟悉掌握基本的BIM建模操作流程,结合当前所开展的工程进度,按照施工各环节职能与重要性,建立若干工程操作模型,并将其与系统模型所列科目一一对应。如:建筑物框架结构、新技术适用作业面积等。
三是要搭建BIM技术应用框架,将框架内所收纳到的各类施工建设模型进行串联,使其成为相对完成的整体项目结构计划图。同时完成立体图像与平面设计的碰撞检测,进一步完成对BIM技术的调整与改进工作。
4.4 建立健全新技术监督管控机制
一是要划定监测范围及其相关内容。基于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强化安全管理的总目标,应当将建筑工程的监测内容集中于各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与技术控制等方面,如:土方作业中开挖深基坑的深度以及外沿高度,需要确保其限制在标高范围内[5]。并将监测范围应当扩展至施工操作中每一项环节内,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周期内。
二是要对BIM技术稳定运行状态进行监控。特别是在施工安全管理中,在完成前期数据分类归纳处理后,需要借助大数据库、云计算以及工程信息处理终端,对所采集到的数据变化量、变化速率等参数指标进行监测,确保所提供的工程信息保持较高的真实性与时效性。
4.5 加强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养教育
一者需要引导工程设计人员加强对BIM技术应用的关注力度,认识到新技术应用给予项目工程质量与效率提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倡导灌输科学严谨的工程建设理念,从而树立个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者重点是要加强对新技术操作技能的培养教育。将培育的重点放在对新技术结构认知、建模细则、数据转化、指标控制、消息推送等方面,熟悉了解不同建设环境下工程模型的变化种类与形式的信息采集,确保从业人员能够独立完成工程BIM模型的建设与展示操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未来时间段内,随着社会城市化建设进程以及网络升级换代速度日益加快,加之公众对于居住环境日益提高,使得工程施工建设效率、规模及数量呈现出递增趋势。与此同时,施工建设期间所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进一步突出实施科学化施工安全管理的必要性。为此要在明晰施工安全管理新技术应用指引要求的前提下,设定各施工安全管理目标为基础,优化新技术应用实施方案,加强监督管控与日常维护,提升操作人员职业素养,进而为切实提高项目工程建设质量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