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中村公共空间利用策略

2021-04-03伍朝晖

工程技术与管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城中村设施居民

伍朝晖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中国·四川 成都 611731

1 引言

借鉴其他国家平民区诞生、发展、改造的历史,保持中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城中村”作为与城市发展不和谐现象的缩影,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1]。

城中村是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城中乡村二元的现象。同城市中的许多老旧小区一样,它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空间缺乏、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除此之外,城中村由于其低廉的租金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租户,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生态。在过去,对城中村的改造一般选择全盘推倒重建的方式,这种改造手法中当地居民话语权的缺位,往往会导致重建工作难以进行。此外,在城中村改造设计过程中过多贯穿设计师的意志,也难以避免对当地特色的侵害[2]。

2 公共空间的特点

社区公共空间的本质意义在于为民众提供社交的场所,同时公共空间也是当地传统习俗、文化氛围、社会网络等的物质承载者。城中村因其丰富的人群组成和多元的外来文化,其公共空间更新更应受到重视。

2.1 合法性

作为城市总公共空间的一类重要载体,城中村的公共空间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这类特殊公共空间的合法性问题。城中村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产物,作为公共空间有存在的合理性,但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不符合城市规划发展的理念。类似于城中村的其他国家有城市平民区,无论其他国家城市贫民区或中国的城中村均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问题,所有国家和城市的政府对这种现象都有一个认识过程,从忽视到重视、从排斥到接受,所以是一个整体上的进步过程。大量涌入城市外来多元文化居民从租住“廉价房屋”到收购住房,最终成为城市长久居民。所有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扶持房屋建设,提供租金补贴。中国也不例外,必须以法律形式明确城中村公共空间的地位归属[3]。

2.2 多样性

城市居民生活具有丰富、多变的特点,城中村公共空间应该具有多样性特征,满足居民生活丰富、多变的特点。居民的活动包括散步、游乐、聊天、买菜、购物、看病、出行等,分别对应会有不同空间和设施的需求,从对外公共开放—社区内公共开放—半公共区域的层级分级设置公共空间,形态上点线面兼顾以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同时多样性的公共空间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社区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社区节日活动如祭祀、联欢、竞赛等,要注意公共空间氛围的营造,形成多变的、亲人的气氛,满足活动路线和观赏等需求。

2.3 区域性

公共空间是经历长时间的历史发展变迁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和氛围。对公共空间的处理应该与当地人独有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应该深入考虑当地公共空间的特色以及与当地地理气候、人文风俗之间的关系,不能造成“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空间面貌,城市特色逐渐丧失。公共空间聚焦于当地人长时间维度积累下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在空间尺度、建筑形式与材料、景观布置方面提取当地的特征,并结合现代的设计手法对之进行地域性演绎,有着浓郁的当地特色。而且区域性活动都会在公共空间中进行,这也要求公共空间要符合当地的习惯。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作为社区场所的特性,增强其可识别性,提升居民的归属感[4]。

2.4 包容性

当代社会城市社区维修更新高档化是目前普遍的现象。高档化化现象难以避免,但是程度是可以控制的。一味地运用“高级”的设计方法,而不考虑当地居民的实际使用体验,就会造成过度的高档化。过度的高档化会驱逐弱势群体,损害社区居住空间的正义性,进一步会损害到公共空间的活力。社区公共空间是为社区人群服务的。社区居民无论阶层背景、性别、是否是本地人等,都有同等地进入公共空间、享受服务的权利,这一点对于外来人口占比较大的城中村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公共空间在景观设计方面关注使用者的视觉体验与心理感受,审美意趣符合当地居民的喜好。生活设施从当地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做接地气的设计,避免成为少部分人的专属“公共”空间[5]。

3 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城中村公共空间逐渐受到空间物质性衰退、居民无组织无规律地私搭乱建、缺乏管理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出现了空间组织混乱、特色风貌缺失、功能单一、活力不足等问题。

3.1 服务功能不足

公共空间的功能与公共空间的性质、人群的使用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原城中村里几乎没有供人们活动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座椅、体育设施等),区域连接功能以通行为主,难以满足多元人群的休憩、交往、体育运动等活动需求。各种原因导致场地活力不足,人们的交往互动难以产生[6]。

从图13可以看出,由斜拱加载引起的围护桩桩身水平位移增量随斜拱加载时基坑开挖深度Z的增大而减小。斜拱加载引起的围护桩桩身水平位移增量最大值出现部位随斜拱加载时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大逐渐下移,最大值出现部位集中在围护桩中上部,所以当基坑开挖较浅时要及时架设支撑,防止围护桩变形过大。

3.2 缺乏完整空间

就城中村里场地内的公共空间除了街道空间外,以巷道空间和建筑之间不规则的零碎空间为主,缺乏广场、绿地等节点空间。街巷狭窄,空间破碎,巷道与巷道之间连通性差,难以形成良好的公共空间体系。

3.3 区域特色缺失

公共空间的特色风貌与可识别性是区域性的重要体现,具有当地特色的公共空间可以形成人对地的归属感,营造富有活力的社区场所。城中村原本有庙宇、特色民居等,在分散式布局在场地中,被新建的建筑湮没;公共空间的尺度、肌理均质化,逐渐丧失了当地的特色。

4 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针对城中村公共空间的改造,首先明确城中村是多元人群组成。由于较为封闭的现状,社区活动的开展缺少必要的场地,致使场地活力无法释放。

针对城中村当前面临的问题,应该尊重城中村公共空间的特点进行改造。综合评估原建筑质量与风貌后,考虑保留旧院、古庙或部分特色工业厂房,其余全部拆除重建。新建的公共空间要注意在界面形式、空间尺度等方面呼应原有的空间特征,并通过绿化配置、装置等延续区域生活记忆。

4.1 完善设施

设施的布置对公共空间设计有着重要意义,人的交往、活动都会受到设施条件的影响。基础的设施如座椅、雨棚、花坛等,往往会产生观赏、停驻等活动;而带有当地特色的艺术装置不仅可以塑造场所的氛围,还可以吸引外来游客,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承当地文脉特色。对于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儿童等,他们对设施的要求更高,如果没有完善的无障碍设施支撑,他们的出行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设施的布置受到使用率、服务人群的影响。在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中,设施的使用对象有很大一部分为外来人员,使用率较高,设施需求大,需要布置更多对外服务的设施,如文化休闲类设施、餐饮设施等;在社区内部的公共空间中,设施的使用对象主要是社区居民,使用频率较高,设施需求以购物、医疗、出行等为主。因此,设施的布局应当根据使用强度和总量需求分级布置,在满足文化生活需求的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浪费[7]。

4.2 立体层次

公共空间的层次不仅仅体现在平面布局中的主次轻重,更重要的是人们实际使用的体验,而体验与空间立体上的层次息息相关。视线上的交织可以让人的活动成为公共景观的组织元素,从而激发一系列的观赏、互动、交流等活动。城中村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利用下沉广场、裙房顶面、建筑物屋面,最大化室外和半室外活动空间,通过一系列空中连廊、架空层、屋面花园构成丰富多元又尺度宜人的公共空间体验。除此之外,公共空间立体混合,有利于在高密度的社区中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景观,强化建筑与景观、室内与室外的融合。

4.3 系统布局

公共空间的系统布局,不仅与场地有关系,还应当注意对城市的对外服务可能。体现在具体设计时,便表现为要分层级、分主次地布局公共空间。在城中村的更新改建中,采用“面呼应、线串联、点激活”的系统布局模式,以旧庙、旧院等重要建筑为主要文化公共空间,以社区中心公园为主要活动空间,在每个居住组团设置生活服务区,充分利用裙房屋顶、地下空间等进行功能配置,并依靠规则或不规则的步行街串联主要公共空间与居住组团公共空间,形成带环相间的公共空间系统,做好公共空间由对外公共向对内半公共的过渡。

4.4 功能复合

公共空间的功能与公共空间所能创造的活力密切相关。现有的很多公共空间设计都对其作出了明确的功能定义,将人群分类划拨,划分功能分区等。这种设计方式本质上忽视了公共空间作为社交场所本身就具有的多重性,实际上不利于邻里的交流和社区精神培养。许多情况是人们在实际使用公共空间的时候,并不会按照设计师预设的理想化的模式使用,精心搭配布置的设施、景观等也就没了用武之地。因此,需要考虑的是公共空间的功能融合而非明确划分,并为未来生活的使用留下一定的空余,供居民自行发挥与创造[8]。

在设计公共空间的时候注意包容性和多元性的体验,设想包括周边居民、外来游客、本地村民、租户等人群的空间需求,向其中注入多样化的活动和功能。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休憩交往场所,更是工作地点、健身场所、儿童游乐场……复合的公共空间能提高空间的可进入性,促进交往活动的产生。

5 结语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由于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城乡二元制度的差异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形态。因为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与制度约束,导致城中村空间环境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城中村公共空间,作为承担城中村居民休憩活动的重要场所,存在空间活动设施不足,景观环境单一,环境配套设施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而目前政府主导的城中村综合整治主要关注于消防、市政基础设施和道路修缮等基本的问题,在公共空间的优化上对居民的切实需求考虑不足。以城中村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切实需求为出发点,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搜集城中村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后评价,了解他们对公共空间各要素的满意度、不满意因素及具体需求,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城中村公共空间优化提升建议。

城中村是城市发展的缩影,也是许多外来人口首选的落脚地。受到多元人群的影响,城中村的公共空间改造相比起其他老旧小区会更加复杂,用常用的设计方法很有可能达不到比较好的效果,还会破坏当地的文化氛围和在地特色。以居民生活为视角切入城中村的公共空间改造,能有效平衡多方的利益,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升场地的特色。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当回归生活,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设计之中,关注人的生活、互动、休憩等基本需求,尤其注意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保护,对城中村所包含的正面价值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

猜你喜欢

城中村设施居民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民生设施非“摆设”
石器时代的居民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