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验措施与对策建议
2021-04-03李勇,付磊
李 勇,付 磊
(1.贵州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管理处,550002,贵阳;2.贵州省水土保持技术咨询研究中心,550002,贵阳)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2020年组织开展长江经济带坡耕地调研工作,在对贵州省开展试点调研后又对相关省份开展了专题调研,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长江经济带坡耕地利用现状,分析和总结坡耕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方法,查找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长江经济带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笔者在参与实际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贵州省坡耕地的利用现状、坡耕地的特点、治理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坡耕地基本情况
贵州省有耕地面积5 380.88万亩(1亩=1/15 hm2,下同),其中坡耕地面积3 868.72万亩,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71.9%。坡度2~6度坡耕地295.90万亩,占坡耕地面积的7.65%;6~15度坡耕地1 571.01万亩,占坡耕地面积的40.61%;15~25度坡耕地1 230.34万亩,占坡耕地面积的31.8%;大于25度坡耕地771.47万亩,占坡耕地面积的19.94%。
贵州省坡耕地及其利用的特点:一是土层浅薄,土壤肥力差,耕地质量退化;二是石旮旯地多,土层不连续;三是产量低而不稳,靠天吃饭是常态;四是季节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五是大于25度陡坡耕地主要分布在沟壑两侧的山坡中上部,交通不便,治理难度大。
二、坡耕地治理经验
近30年来,贵州省通过实施水土保持“长治工程”“珠治工程”“世行项目”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等重点工程,有目标、有计划地对全省坡耕地进行综合治理,成效较显著。特别是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已在坡耕地上实施了坡改梯工程3.67万hm2,种植水保林39.45万hm2、经 果 林51.70万hm2,种草10.74万hm2,通过进一步加大实施坡改梯、退耕还林还草、种植经果林等的力度,对坡耕地进行了综合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①制定了《贵州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村民自建管理实施意见》,在全省广泛推行村民自建模式,赋予项目区群众最大建管权限,实现“自主建设家园、自己最大受益”,以考核推动思路变革、促进创新突破,走出了一条以水土保持建设为依托,逐步实现护生态、调结构、创增收、去贫困的治理新路。
②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等重点工程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进一步落实了地方政府治理水土流失和工程建设责任,占各级人民政府年度水土流失目标考核分值40分。从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投资完成情况、项目竣工验收等方面确保完成年度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③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竞争立项,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通过“竞争立项”程序确定了实施意愿强烈、组织保障制度完善、项目区治理条件成熟的县为每年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实施县,并在竞争立项中向贫困县重点倾斜。近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对贫困县的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均达到85%以上,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
④依托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普定县依托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在梭筛水库库区大于25度的坡耕地上,石旮旯里见缝插针,发展桃子产业,改变坡耕地传统的耕作模式,成效显著,形成品牌“梭筛桃”。水城县米箩镇、普古乡和营盘乡,以企业为龙头、产业为平台、股权为纽带、农民为主体、脱贫为目标,农民以坡耕地或资金入股,企业牵头治理坡耕地,创造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成功的“三变”发展模式,又进一步发展了“三变”+特色产业+山地旅游等“三变+N”模式,有力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七星关区清水铺镇橙满园村依托 “长治工程”,将坡耕地退耕用于种植橙子,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当地经果林面积达到了7 500余亩,年产柑橘、李子、桃子、梨子等水果1 000余万kg,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 1000元。黔西县林泉镇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通过引进公司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发展猕猴桃产业,企业采用自然农作法管理,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园内务工增加收入,自然农作法保水保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缺乏多部门联合统一规划。坡耕地是全省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面积大、分布广,但是缺少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坡耕地底数不清,现状不明,缺乏多部门联合统一规划。治理进度和投入仍然不足,距离彻底解决坡耕地水土流失和有效利用问题尚存较大差距。
②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政策措施不统一。特别是坡耕地治理的国家投入项目,林业部门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项目有国家补助,水利部门的则没有,导致项目实施中土地协调困难,群众工作难做。项目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各部门坡耕地治理项目条块分割突出,没有形成集中连片治理合力,坡耕地治理整体推进缓慢。
③坡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不统一。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局限于实施坡改梯工程,与当地群众配水配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治理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工程建设受限较大,不能与治理大户相结合实施生物措施,治理成效不明显。应因地制宜,在因需投入上采取差别化措施。
④治理成果后期管护面临难题。近年贵州坡耕地经济果木林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很多项目由于缺少后续管护资金,加之乡镇农技人员少且大部分时间被其他工作占用,因此难以做好后期管护工作。各地合作社虽然增长较快,但是自我发展能力弱,缺少相应的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单打独斗参与市场竞争,市场经验不足,品种开发、市场分析、风险应对能力弱。
四、坡耕地治理的对策建议
①5~25度坡耕地治理应结合当地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及群众需求,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加强田间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把解决水土流失区群众生产生活所需的道路、抗旱和排洪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在搞好坡面水系建设的同时,加强田间道路工程建设,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发展高效农业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奠定基础,为最大程度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减少农业成本创造条件。工程建设后,要能满足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需求,最大程度发挥工程治理效益;要让当地群众真正受益,有管护的积极性,保证治理成果可持续。
②拓宽坡耕地治理思路,水土保持资金重点建设田间生产生活设施,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行产业开发。水土保持资金应与涉农资金充分进行统筹使用,以县域经济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加大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提高坡耕地治理成效,确保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
③从国家层面直接出台一些明确性政策,比如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治理模式,打破小流域传统治理模式,引进有经济实力、懂经营管理的治理大户或公司积极参与坡耕地治理,高标准建设经济果木林,助推区域经济发展。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坡度修订投资和治理标准,提高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单位投资,增加后续管护费用。
④25度以上坡耕地以退耕还林为主。退耕还林的土地达到国家补助年限后已经成林的,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可以进行间伐,对不能间伐的生态林地国家应继续进行补助,解决退耕农户生活问题。
⑤建议由水利、发改、农业、林草等部门联合做好坡耕地综合治理统一规划,分部门实施。因地制宜,15度以下的坡耕地高标准建设基本农田,15~25度坡耕地种植经济果木林,25度以上坡耕地种植水土保持林,同时明确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可结合各地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经济果木林。
⑥建议推动坡耕地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加快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坡耕地综合治理步伐。分不同坡度、不同区域,先易后难、分步施策,彻底解决坡耕地水土流失问题,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