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探讨
2021-04-03尹姝君
黎 鹏,尹姝君
(陕西省渭河流域治理保护中心,710004,西安)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其流域面积约占整个黄河流域面积的近1/10,渭河干流所经过的关中地区更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养育着全省64%的人口,支撑着全省65%的生产总值。 可以说,渭河兴,则陕西兴;陕西兴,则西部兴;西部振兴,则中华民族振兴。 因此,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渭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1.从历史的维度审视渭河
自周至唐长达1 000 多年的历史中, 共有13 个王朝在渭河之畔的长安定都。 唐代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始东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关中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 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在唐代以前可称之为“天时地利”。 《荀子·强国》中指出,关中地区是“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在长安建都过程中,历朝历代对秦岭木材的滥伐,使得秦岭植被遭受毁灭性破坏, 由此导致水土流失,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 汉唐时期,人口的大量增长使得关中地区生产的粮食不能自给,需要通过渭河漕运来解决。 而渭河因为泥沙淤积的缘故, 漕运也难以满足庞大人口的需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一方水土已经不能养活一方人,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唐代以后政治经济中心迁移。
2.从文化的视野审视渭河
“荡荡乎八川分流, 相背而异态”, 这是司马相如对当时长安水系的描述,也是“八水绕长安”的由来;“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这是李白对渭河的赞誉。 秦岭和渭河一直都是文人墨客写景、 述情的重要题材,这些诗句无形地烙印在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不断发展,历代王朝的交厝更替,统治者的民族特性和性格特点,外来移民带来的新鲜事物,民族融合带来的观念变化,学术文化的百家争鸣等,逐渐沿渭河两岸滋孕出关中文化,而这种文化也不断地随着渭河向外迁徙,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和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
3.从现实的情况审视渭河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渭河逐渐失去了往日风采,渭河两岸被城市污水、 工业废水充斥,黄河所具有基本特性如“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威胁”“水沙关系不协调”“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 等问题,渭河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渭河流域在陕西的面积达6.71 万km2, 占黄河流域在陕西总面积的49.8%。 渭河流域在陕西的治理成效关系到整个黄河流域的治理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并做出“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的科学论断,不仅为黄河,更为渭河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指明了治理方向和措施。 渭河流域有责任,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先行一步、做成标杆。
二、渭河流域(陕西境内)水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推进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 水的要素不能替代,更无法替代。 发挥好水在渭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应该把握好几个关系。
1.把握水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但从现实情况看, 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前期规划编制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延续过去的发展思路,认为高质量发展等于上大项目,而绝大多数产业类项目的实施又对水资源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这样无形之中加剧了水资源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四五”期间将全面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做到“有多少汤泡多少馍”。
2.把握保护水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并阐释了水资源与其他自然生态要素之间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 渭河流域作为严重的缺水地区,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统筹考虑利用好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同时要从源头上给予水的再生来源。 秦岭作为我国的中央水塔,发挥着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其密集的森林植被。 渭河流域的生态保护,要通过山保护流域水资源与降雨径流的主源地;要通过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防止水土流失;要通过河流湖泊调蓄洪水、留住水资源;要通过草固沙保土,为林木生长创造条件。
3.把握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之间的关系
据统计,近70 年来,经过一代接一代人的植树种草,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 km,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实践证明,要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恢复被人类破坏的生态环境,单纯依靠自然修复是不能够做到的,人类自身的努力必不可少。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程技术措施的进步,为合理开发利用渭河流域水资源提供了坚实基础。 渭河流域每年地表水的60%都集中在汛期,由于大多数县市缺乏相关工程措施,汛期水资源基本上白白流失,造成汛期水资源无法利用、非汛期却无水资源利用的现状。 所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是解决目前渭河流域水资源缺乏的重要途径。
4.把握跨区域调水与利用本地水资源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实施渭河、汉(丹)江、延河等河湖综合治理,特别是要履行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责任,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目前,引汉济渭工程持续推进,预计建成后每年可为关中地区输水15 亿m3,将极大改善缺水的现状。但从现实情况来看, 渭河流域宝鸡、渭南、铜川、延安、榆林地区的大部分县(市、区)还暂时不能享受工程“红利”, 这些地区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问题仍然并将长期存在。 在当地实施相应的工程措施,利用好本地水资源依然是这些地区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的首要任务。
三、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点
1.将防洪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经过渭河综合治理,目前渭河的防洪问题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城防段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以上(西安段达到300 年一遇), 农防段达到30年一遇~50 年一遇, 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但是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就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和渭河超标准洪水未雨绸缪。 同时,应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加强目前已建成防洪工程的管理,设立专项管理资金, 夯实管理责任,做好日常养护,确保万无一失,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将生态保护作为治理根本
渭河流域内有秦岭山区、关中平原及黄土高原,各地地形地貌、自然禀赋差异较大。 渭河流域生态保护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采用省级统筹安排,县(市、区)为实施主体,实行差异化生态保护模式, 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对于一些不适宜发展产业经济的地区,要调整GDP 在目标责任考核中的权重,将工作重心放在保护生态、涵养水源上。
3.将综合治理作为基本保障
要进一步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化治理的要求,统筹推进流域生态治理。 以渭河生态区为轴线,渭河南岸秦岭北麓重点实施水生态治理,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建设,继续推进南山入渭支流和小流域治理,确保南山支流安澜。 渭河北岸要以泾河、洛河、石川河等支流为重点,统筹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流域生态恢复工程。渭河生态区要做好岸线管控工作,强化对城市污水排放的监督, 加大入渭支流河口生态湿地建设力度,确保渭河水质进一步向好,为黄河水质提升作出渭河贡献。
4.将工程措施作为有力抓手
继续推进东庄水库、引汉济渭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确保早日建成并发挥作用。 加快推进宝鸡通关河生态补水水库各项前期工作,促其早日开工建设, 确保渭河必要的生态基流,降低水污染指数, 确保渭河不断流,逐步恢复渭河的水生物多样性。 要积极研究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一方面要实施跨区域引调水,如引嘉济清等调水工程,进一步缓解渭河水资源缺乏的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坚强水资源保障与支撑。 另一方面,在渭河流域因地制宜建设各种类型的中小型水库,做大“盛水的盆”,留住每年汛期宝贵的水资源,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要高度关注大型灌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大型灌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
5.将节约用水作为全民行动
渭河流域作为人均水资源极度贫乏地区,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既要“开源”又要“节流”。 工农业生产用水作为用水大户, 用水超过用水总量的90%。 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 要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项目的布局, 从源头上取缔耗水大户。 同时,要加强工业废水处理力度, 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污水回用系统,提高城市中水利用率, 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技术, 将节约用水变为全社会的共识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