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视域与策略
2021-04-02余志明
余志明
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目数量有所增加,编排位置有了调整,作业设置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凸显了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也对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视域是什么?在此视域下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这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文言文教学的视域
探究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视域,首先必须分析统编教材选编文言文的特点。从体裁看,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涉及先秦历史散文、论说文、杂记、应用文以及神话、寓言、小说等,体现了选文的多样性和经典性;从主题看,有寄情山水、放歌自然的写景美文,也有借物(事)抒怀、咏叹多情的抒情哲理文,还有体现家国天下的崇德励志文,体现了选文主题的多样性和文质兼美的特点;从编排体例看,七年级采用“混合编元”,将文言文与现代文编排在同一个单元,八年级、九年级采用“集中编元”,各册文言诗文与现代文分开,形成专门的阅读单元,这样编排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文言文的编写体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视域同样需要关照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共有五篇古诗文,分别是文言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以及唐诗五首,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比如: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实词、虚词、通假字和特殊句式等知识,还可以带领学生探究文言文的写作特点,如多层次多角度的写景方法、巧用侧面描写突出风物的特点等;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可以从单元整体角度出发,将这几篇文言文进行对比阅读,请学生从一个或多个视角阐述自己推崇的篇目,通过阐述观点和论据,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对于描摹自然风光的文章,可以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的特点,领略山水风光的美学价值,对于寄托作者情怀的文章,可以探究其具有美学价值的言说方式;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四篇文言文都涉及“避世文化”,如陶弘景对山川田园风光的向往与归隐之情,苏轼对入世与出世矛盾情感的宣泄,吴均寄情山水,对争名夺利之人的暗讽和劝喻,教学时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避世文化”。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为教师的教学明确了方向,也为文言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关于语文课程是这样阐述的:“语文课程对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由此看来,学习文言文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吸收语言精华,提高语用能力。
从语言特性角度看,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提出:“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正因为是“人治”的,所以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人的体味与领悟,字词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鉴于此,笔者认为,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采取的策略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原则、四个维度。
(一)一个中心:以“文”带“言”,“言”“文”结合
“言”“文”结合是指在疏通字词时,从文本整体视角去体味字词的语境义,分析文本时联系具体的字词,在理解文本过程中赏析字词的含义和作用,在赏析字词的含义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经过“言”“文”之间的多次理解,学生便可以轻松习得语用策略,内化言语经验。
语文名师黄厚江教学《黔之驴》时,设计了一个讲故事环节:请学生分别以作者、驴、老虎的口吻讲述黔之驴的故事。讲故事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有利于学生领悟《黔之驴》的寓意,这是“言”“文”结合教学的典范。这样的教学设计还可以迁移到其他文本的教学中,如教学蒲松龄的《狼》时,教师可以请学生以作者、狼、屠夫的口吻分别讲述这则故事,通过讲故事来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领悟文本内涵。在处理“言”与“文”的关系时,教师要把握编者的编写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文本的难易程度,挖掘文本内在的教学价值,并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二)两个基本点:切入点与着力点
1.切入点:文言文教学的“钥匙”
“切入点”是解读文本和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它是文言文教学的“钥匙”,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思考。
(1)从文体切入教学。有些文本的文体已经明确了教学目标,从文体切入教学,可以明晰教学层次,使復杂的内容变得有条理,便于学生把握文本的主旨、内容与形式。
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铭”文,教师可以根据“铭”文的特征设计教学。“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铭文的文字简约,讲究修辞和押韵。根据“铭”的文体特征,教学《陋室铭》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味文本中押韵的语言、简约的结构和深刻的主旨,围绕“读”设计教学:①朗读,读出铭文之“韵”味,比如指导学生采用“韵文韵译”的方法译读文章,要求译文时尽量做到上下语句字数相等,结构基本一致,保持与原文一致的音韵美。②读出陋室之“雅”味。“铭”文是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是用来警诫自己还是称述功德,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③读出构思之“妙”味。“铭”文篇幅短小,最短者不足十个字。《陋室铭》虽然只有81个字,却是篇幅比较长的,如果将文章进行浓缩,你认为可以删除哪些句子?(通过增删比读,体会比兴、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的精妙)④读出诗人之“豪”味。虽然知道诗人身处陋室,但是其景其人其事却给人以幽雅的感觉。那么,诗人的生活真的富有雅趣吗?(链接作者信息、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其他诗词,引领学生全面认识作者豪放的性格,进一步体会这篇“铭”文的意义)
(2)从表达方式切入教学。表达方式为写作目的服务,不同表达方式的运用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余映潮老师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以文章的表达方式切入教学,设计主问题:如果从表达方式角度将文章分成叙事和抒情两个部分,应该怎样划分?如果分成记叙、描写、抒情三个部分,又该如何划分?如果从谋篇布局角度将课文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应该如何划分?余老师的这节课根据文章表达方式的不同,从不同角度带领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
(3)从结构变化处切入教学。在一篇文章中,有细微变化的地方往往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由叙述和议论两个部分构成,课文无论是对三种花的描写,还是评定花的品行,都是按照菊花、牡丹、莲花的顺序来写,在抒发对喜爱这三种花的人的感慨时,将牡丹和莲花的位置进行了对调。教师可以将这一细微变化作为教学切入点,围绕这个问题组织学生探讨作者看待喜爱三种花的人的态度,再由花及人,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还可以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探究两位作者不同的内心世界。
2.着力点:文言文教学的核心
“切入点”与“着力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可以有很多个,但是“着力点”一般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实现教学内容集中化,在设计教学时尽量找到教学的“着力点”和“聚焦点”。
以文言文《桃花源记》为例,笔者以为,这篇文章的教学“着力点”是桃花源的“源”。“源”不仅是指一个地方,还是一个源头,也是作者描写桃花源的真正意图。明确了“源”这个教学“着力点”,教师再通过一组“主问题”架构教学,如:如果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文本内容,你会用哪个字?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文本内涵,你认为是哪一句?如果用一个段落来概括文本又是哪一段?在解答这三个问题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研读课文,在理解“源”的内涵时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教学中,只有因“文”趣而观照文本时,学生才会主动破除“言”之障碍。而解除“言”的障碍的过程,也就是融“言”于“文”,“言”“文”结合的过程。
(三)三个原则:诵读、文体、活动
1.文言文教学要遵循“读”的原则
语文课标指出: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由此可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达到训练语言、理解文意和学习文化的目的。余映潮老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采用的诵读法就是一个示范。围绕“读”,余老师设计了四个“读”的活动:“读”出一点文言文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这四个诵读活动,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言”“文”结合,读出了层次和韵味,将学生带入了文本情境。
2.文言文教学要关注“文体”特点
文体是文言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本涵盖了教学的内容和重难点。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吴均体”骈体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骈体文的特点,体会“吴均体”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围绕“天下独绝”的“绝”,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第一,朗读,读出骈体文之“绝”味,体会骈体文的特点和“吴均体”的特点;第二,品读,读出山水之“绝”味,品味作者是如何通过特有的句式来描写奇山异水的;第三,悟读,读出志趣之“绝”味,理解吴均寄情山水的人生志趣;第四,探究朗读,读出章法之“绝”味,思考书信一般是叙事抒情,本文为什么注重描写富春江的景色?这四个“读”的环节围绕文体特点进行设计,层层推进,条理明晰,重点突出。
3.文言文教学由“活动”引路
教学文言文时,教师恰当地运用“活动式”教学法,可以避免出现碎片化问答的现象,实现“言”“文”统一的目标。教学《醉翁亭记》时,一名教师这样设计学习活动:一是“写”,目的是让学生内化语言,要求学生将文中描写的12幅画面进行改写;二是“改”,品味音韵,要求比较阅读文本中带“也”的句子和去掉“也”的句子,品味文章在音韵和情味上的妙处;三是“悟”,感受情怀,思考欧阳修的“醉”只是因为喝酒吗?四是“思”,关于“修与谁归”,思考作者有可能与老师提到的哪一位古人相似,并阐述理由。这四个教学活动围绕语用训练和思维训练而展开,教学相互勾连,逐层递进。
(四)四个维度:文言、文章、文学、文化
文言文教学的视域是语文核心素养,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去寻找文言文中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是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前提。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放到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就是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这也是文言文教学涉及的四个维度。当然,在一篇文言文教学中,这四个维度并非都要涉及,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突破。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教什么?怎样教?教师不妨从四个维度去思考。第一,文言词句的立场。阅读教學的基本策略是“从文字中来,到文字中去”。因此,无论是对愚公还是对智叟的评价,或是对文本寓意的探究,都必须围绕语言展开。在探究问题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疏通和理解文本的特殊词句,这是言语建构的过程,也是阅读教学的过程。第二,对文本章法的鉴赏。《愚公移山》的教学关注点,除了落实字词理解和主旨探究,还要鉴赏文本的章法,如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神话色彩等。第三,文学叙事的取向。从文学叙事角度看,人物的个性总是见诸语言、心理、行为等,这种文学自觉在《愚公移山》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如,关于愚公移山的举动,妻子和智叟关心的其实是同样的问题,但二人的立场与态度却迥然不同,从而导致二人说话的方式也不一样。第四,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愚公移山体现的民族精神离不开坚实的文本“大地”,更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主要表现为基于血缘的家国伦理文化和安土重迁的民族心理。如果教师的教学关注到了上述四个维度,再选取一个切入点展开教学,那么教学将会变得厚实。
实际上,每一篇文言文都是独特的,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善于发掘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属于“这一篇”文言文的特点,在教学中遵循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学习路径,让学生在学习和思考“这一篇”文言文中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发展思维。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