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文化构建小学德育实践“梦想+”模式
2021-04-02谢小燕
谢小燕
我校自2004年建校至今,已经走过16年办学历程,经历集团化创新,如今已经拥有滨湖、山语城、五象、长虹、英华一校五址近万名师生的办学规模,并在拥有13所城乡学校(校区)的南宁市青秀区滨湖学区担任学区长学校,学校文化——“梦开始的地方”如今已远播四方。
首任校长王瑾,带领全校师生架构了完整的学校文化体系。她将“梦开始的地方”确立为学校文化及育人特色,将“梦开始的地方”和“梦之莺”的CI形象申请注册了商标,建立健全了与学校文化相关的一系列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文化,德育工作中的“滨湖蓝”课程影响深远并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2014年,“梦开始的地方”获评“广西著名商标”。
笔者2019年初接任校长,面临着如何让这所优质品牌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焕发新的活力,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的崭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由此可见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如是,基础教育莫不如是。为此,笔者决定以德育工作为突破口,将学校原有的“滨湖蓝”课程做多样态、精细化拓展。两年来,笔者带领全校师生,在传承“滨湖蓝”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学校文化“梦开始的地方”,进一步凝练了“梦想+”德育内涵,将学校15年的德育实践进行了梳理、提炼、升华,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整体构建了从“我的梦”到“中国梦”的小学德育实践“梦想+”模式。
一、在问题分析中找准模式建构的着力点
2017年8月,《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下发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各地加强组织实施,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指南》在“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等方面做出了整体的规划设计,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实施途径和要求。
以《指南》为基本遵循,笔者调研了一些小学的德育工作情况,从中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小学德育目标缺乏学校个性,且难以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相衔接;二是小学德育课程与文化课程缺乏充分的交流、互动,难以系统提升学校课程育人的品质;三是小学德育评价单一,缺乏学生参与,达不到激励学生成长的目的;四是小学德育实践的空间有限,缺乏多元主体的参与。以上问题,在我校第一阶段的德育实践中也曾不同程度存在。
“梦开始的地方”是我校的学校文化,以“梦”为载体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是我校的育人特色。德育工作关联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尤其富于理想信念的特质。提炼“梦想+”德育内涵,既是明晰我校特色德育目标和实践路径的前提,更是解决以上所有问题、彰显我校育人特色、发展学生道德认知及个性特长的思想基础。
二、基于学校文化提炼“梦想+”德育内涵
(一)以《指南》为基本遵循,让“我的梦”牵手“中国梦”
《指南》在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导思想方面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生產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能够正确认知“中国梦”。“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即“两个一百年”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幸福”落实到每一个中华儿女,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幸福。因此,“中国梦”中包含了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的梦想——“我的梦”;“我的梦”就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幸福梦”,包括学生的“幸福梦”。
“梦开始的地方”学校文化让我校师生坚定一种信念:梦想启动未来,有梦的人最快乐!在我校滨湖校区,有一个标志性的文化景观——“梦源”,它是我校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梦开始的地方”学校文化倡导全体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在每个学期的起始来到“梦源”,以极富仪式感的方式“播种梦想”——“我的梦”,要求每一个学生的梦想皆须发自内心、现实而具体,在“播种梦想”后再朝着自己的梦想去努力。与“梦源”相连的文化景观是“中国园”,它时时提醒学生将个人梦想与祖国命运、民族发展紧密相连,让“我的梦”牵手“中国梦”,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笔者深知,每一个小学生都有自己五彩斑斓的梦想。有些梦想很简单,比如多读一些好书,结交更多好朋友,学习进步,学会一项运动技能,等等;有些梦想很梦幻,比如将来成为一名教师、医生、科学家、外交官……学生在不同学段会有不同的梦想。“我的梦”将一直在前方引领学生脚踏实地去努力:梦想连着脚下的路,只要走对了路,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勇于创新,“我的梦”一定能够实现,“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二)明晰“梦想+”德育内涵,将“中国梦”“我的梦”并行不悖融入学校德育实践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笔者带领学校德育团队,结合我校多年的德育实践,基于“梦开始的地方”学校文化及小学教育的特点,从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有机统一、“我的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角度,凝练了我校“梦想+”德育内涵:“梦想+”是基于梦想,不断拓展、延伸、辐射的一种理想信念教育。“+”一方面意味着边界虚化,另一方面意味着与时俱进、不断添加;“梦想+”德育,将真切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梦想,通过不断拓宽德育实践的渠道,力争让每一个儿童的梦想都能在实践中得到历练,进而得以绽放。基于“梦想+”德育内涵,笔者对学校德育工作做出了如下顶层设计(如图1):首先,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发展需求,以“培养新时代小小追梦人”为德育目标,用心呵护学生的小小梦想;其次,将德育实践的过程和方法凝练为“以梦促行”“以德筑梦”,通过给学生搭建实践历练的平台,让其天性有展现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美德在习惯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最后,将学生发展素养定位于“知行美、道德心、中国魂、创造力”,引导学生将一个个“我的梦”紧密联系“中国梦”,体现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的有机统一,不断培植理想信念、实现自我发展。
其中,德育目标“培养新时代小小追梦人”,再次强化了“我的梦”与“中国梦”的内在关联,彰显了我校德育的鲜明特色。过程与方法中的“以梦促行”“以德筑梦”,意味着“我”心中有梦,就会有方向、有行动、有进步、有收获,“我的梦”的实现过程也是“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无数个“我的梦”的实现过程,将促使“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梯队得以形成,“中國梦”的实现便有了人力资源的充分保障。学生发展素养中的“知行美”指知行合一,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道德心”指的是对学生品质、品德的锤炼,引导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良好品德;“中国魂”将“我的梦”对接“中国梦”,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中国精神;“创造力”指的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为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全面构建“梦想+”德育课程体系
以《指南》为基本遵循,以“梦想+”德育内涵和“培养新时代小小追梦人”德育目标为指引,以“梦想+”德育工作顶层设计为基本思路,我校在德育实践中全面践行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理念,形成了“梦想+”德育课程体系(如图2)。在构建该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校首先基于小学教育的特点,核定了适用于小学教育的六个板块的德育内容;其次是将六个板块的德育内容向学科课程渗透,并有机融入德育实践课程,建立“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其中,德育内容的构建,主要是将《指南》中所提出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五个板块的德育内容与小学生习惯养成的德育重点相结合,形成独具小学特点的六个板块德育内容,其中前四个板块作为“中国梦”教育的主体,后两个板块作为“我的梦”教育的主体,“中国梦”与“我的梦”有机融合、携手并进。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六个板块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达成课程育人的目标
为夯实学科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提升各学科课程育人的品质,我校倡导各学科教师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扎根本学科教学,深入挖掘德育资源,基于学科特点无痕渗透德育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塑造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小小追梦人”。几年来,各学科教师通过找准本学科课程与德育内容的融合点,优化教学设计,统整德育内容,各自研究出一批高质量的本学科课程与德育六个板块内容整合施教的“六融合”案例。比如: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雨点儿》,选择与德育内容的融合点为“和谐自然与生态文明”;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选择与德育内容的融合点为“遵守班级纪律的良好习惯培养”;英语三年级下册He spent about twenty-one hours in space,与德育内容的融合点为“理想信念教育”,课程实施以中国航天梦系列故事为媒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数学四年级下册《大数的认识》,与德育内容的融合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国家层面价值观引导”,引导学生通过读写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相机引入人口的发展,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每一个人的个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密切相关;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中有什么》,与德育内容的融合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土壤关联人类生产、生活,联系陶器、瓷器的发明史及传统制作工艺,感悟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程《规划一个城市》,与德育内容的融合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民主、和谐的生存空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关系,居住在城里的人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品质”;等等。
(二)将德育活动进行课程化建构,创新“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梦想+”德育实践课程,达成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目标
1.构建“梦想+”德育实践课程。我校立足“梦想+”德育内涵,将德育活动进行课程化建构,形成了“梦想+”德育实践课程(如图3)。“梦想+”德育实践课程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基于学生所播种的梦想——“我的梦”,为学生搭建了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努力进取实现自我价值,促进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梦想+”德育实践课程包含梦想课程与成长课程两个大类,分别有不同的课程功能定位。
(1)梦想课程。梦想课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依托我校“培养新时代小小追梦人”德育目标,融合六个板块德育内容,引导学生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远大理想,通过实现“我的梦”,立志实现“中国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梦想课程包括理想大课堂、好习惯大课堂两种课程实践。
“理想大课堂”注重从人文性和思想性角度选取德育实践内容,目前已经开发的德育实践有“播种梦想”“红色研学”“小故事大道理”“经典咏流传”“收获梦想”等。该课程的实施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动态,有固定周期,且具有弘扬主旋律的鲜明特色,如每周一国旗下的“小故事大道理”故事分享活动、各班师生在特定节庆日组织的“经典咏流传”活动、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和学期末关联实施的“播种梦想”“收获梦想”活动、以实景思政课为载体的“红色研学”活动等。
“好习惯大课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以学校创编的德育特色校本教材《我的红豆故事——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新时代好少年好习惯读本》为载体,创新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努力成长为具有知行美、道德心、中国魂、创造力特质的新时代好少年。“好习惯大课堂”每周一课时,列入课程表,按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学段分层落实学生习惯养成目标。“好习惯”的养成包罗万象,比如:“净”与“静”,为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汇编“我的安全小秘籍”,为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开发“童趣廊”和“梦田”种植基地,为的是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习惯……“好习惯大课堂”课程内容丰富,且能与时俱进,让养成教育变得“小”“实”“新”“趣”,极富启迪人生、为人生奠基的意义。
(2)成长课程。成长课程是一门旨在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个性成长的综合性极强的实践课程,它秉承“让天性有展现的空间、让智慧有表达的机会、让美德在习惯中扎根、让梦想在勤奋中实现”的学校办学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注入强大的内驱力,通过搭建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促成学生“我的梦”的实现。该课程包含“缤纷四季”大课堂、“梦之莺”大课堂两种课程实践。
“缤纷四季”大课堂是我校的品牌课程,它以季节为主线,创新德育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表1),着重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理想信念教育更能体现时代特征。
“梦之莺”大课堂以兴趣为主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渗透科学、艺术、体育课程的培养要求,做到科学教育、体艺教育与人格修养教育有机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人文素养以及综合实践能力;通过组建各类“梦之莺”俱乐部,以学生参与俱乐部训练的方式,促进学生特长发展;通过开展特色节庆活动如科艺节、体育节、“六一”书画节和每月一次的“红豆挑战赛”特色校园活动,以“学习与体验”为核心,以各种级别的科艺体比赛为依托,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才艺展示平台,比如在科艺节为学生创造艺术展演、科技小课题研究、科学作品创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平台,在体育节组织各年级大型方陣展演等。
2.创新“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2012年起,我校开启一校五址集团化办学历程;2014年至今,我校先后与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甘肃会宁以及区内的百色、河池等地的14所革命老区学校结成了“滨湖蓝”联盟;2018年,我校成为南宁市青秀区滨湖学区的学区长学校。集团内五校区、学区内13所城乡小学、“滨湖蓝”14所联盟校,为我校开展德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我校创新校校联动、校馆联动、校研联动、家校联动“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及科研机构中的德育资源,通过推进与关联学校、九大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南宁师范大学以及学生家庭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所谓“校校联动”,指的是学校之间协同行动,重点是集团校、学区校和联盟校之间的协同行动。所谓“校馆联动”,指的是学校与各类场馆之间的协同行动。近年来,我校先后与广西科技馆、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等九大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引导学生在参与各类场馆志愿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能力。所谓“校研联动”,指的是我校通过与南宁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其科研力量,不断提升我校德育教研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展“红色研学”“海外研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根植于学生的心田。所谓“家校联动”,指的是学校通过引导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的志愿服务、参与家长学校培训、参与家庭“红豆”评比等,协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全人格,拓宽学生为梦想而努力的实践渠道。
“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整合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营造出良好的德育生态,取得了极好的实践效果。
(三)创新德育评价,构建“梦想+”德育评价系统,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在实践探索德育评价的过程中,我校从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彦博数豆”中受到启发,以红豆、梦想树、《我的红豆故事——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新时代好少年好习惯读本》(简称《红豆读本》)、《童心战“疫”健康成长——小学生疫情教育主题活动读本》(简称《疫情读本》)为载体,量化德育内容,明晰好习惯培养点,制定了《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新时代好少年好习惯评比细则》(简称《好习惯评比细则》)、《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我的红豆故事评比——“红豆班级”“红豆年级”评比细则》(简称《红豆班级、年级评比细则》),创新德育评价,以“养成一个好习惯,投入一颗小红豆”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德育实践中逐渐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性地构建了由学校辐射到家庭和社会的多元化的“梦想+”德育评价系统(如图4),有效突破了德育评价结构单一、形式僵化的局限,做到了德育评价与德育实践的相辅相成,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形成。
“梦想+”德育评价系统是一个立体、多元的评价系统,它以儿童主体、知行合一、多元参与、趣味个性为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覆盖儿童、教师、家长、学区和社会:通过组织学校、班级、家庭三级“红豆”评比,进行立体化评价,实现德育认知与行为改进的统一,使德育评价与“梦想+”德育实践课程相辅相成;通过在各班增设“班级小管家”,协助班级进行“静”与“净”的管理,并以“21天红豆挑战”“晒晒我的家庭红豆瓶”“红领巾志愿者服务九大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方式,让评价更具操作性,得到同行、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四、小学德育实践“梦想+”模式的形成
(一)全面梳理我校德育工作的实践历程
自2004年建校以来,我校扎实探索适合本校文化的特色德育路径,先后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文化构建与实践探索阶段(2004—2009年)。基于小學教育的特点和“梦开始的地方”学校文化,确立理想信念教育为我校的育人特色,养成教育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在探索中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播种梦想”“收获梦想”“理想大课堂”“梦想飞扬”等特色模块德育课程和“缤纷四季”常规模块德育课程。这个阶段的德育实践主要在滨湖校区。
2.实践研究与提升阶段(2009—2014年)。2012年起,我校开始集团化发展。作为中央文明委“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联系点,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我校开始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通过创新德育内容和形式,开发了以“美”(指美的课堂、美的学生、美的教师)为核心,以“大”(指时空跨度大、年级跨度大、学科跨度大)为特色的“理想大课堂”“快乐大课堂”“毕业大课堂”“好习惯大课堂”“兰亭大课堂”等一系列校本课程,形成了浓郁的文化育人氛围,培育出大量彬彬有礼、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滨滨”“蓝蓝”(男生统称为“滨滨”,女生统称为“蓝蓝”),彰显了我校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这个阶段的德育实践主要集中在滨湖校区和山语城校区,且取得了重大的实践突破,有效解决了德育实践中德育内容孤立、德育评价单一等问题。
3.推广应用与辐射阶段(2014—2020年)。在这个阶段,文化传承的理念开始引领集团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2017年,以《指南》为基本遵循,我校通过凝练德育目标、统整德育课程、优化德育活动、完善德育机制、创新知行评价,最终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德育实践“梦想+”模式,并在滨湖集团校、滨湖学区校、“滨湖蓝”联盟校推广、检验。
(二)构建我校小学德育实践“梦想+”模式
历经多年实践,我校将“梦开始的地方”学校文化有机融入德育实践,以“培养新时代小小追梦人”为德育工作的核心目标,融合六个板块德育内容,建立起“梦想+”德育课程体系,确保了学校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建立起立体、多元的德育评价系统,以评导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习惯、发展核心素养;建立起“四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整合德育资源,有效拓宽德育渠道,从而构建起我校独具特色的德育实践“梦想+”模式(如图5)。
在十多年的德育实践中,我校将“中国梦”的国家价值厚植于学生心间,引导学生通过播种和收获“我的梦”来升华国家价值、追求个人价值,不仅切实解决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大是大非问题,而且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落到了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梦开始的地方,将继续秉承“让天性有展现的空间、让智慧有表达的机会、让美德在习惯中扎根、让梦想在勤奋中实现”的办学理念,在引导学生追寻“中国梦”“我的梦”的过程中,实现学校美好的教育梦。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