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美术鉴赏课学科育人价值的探索

2021-04-02刘菲菲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程标准价值

刘菲菲

摘 要:美术鉴赏课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一幅作品、一位艺术家,还要在美术鉴赏课中引导学生对视觉形象的读图和识图,再通过将以往的知识经验与情感相结合,构建出自己的美术认知,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力。

关键词:美术鉴赏 价值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意象艺术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培育健康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认识文明成果,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这一要求的提出,极大丰富了美术鉴赏课教学的精神内涵。

一、在目标定位中体现育人价值

美术鉴赏课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尊重,对于学业的责任意识,对于美好生命的向往和勇于实现自我的价值观。

《走进意象艺术》是提高学生美术鉴赏水平的重要一课,也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重要的一课,基于此,笔者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认识“意象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从而可以对“不像”的艺术作品打开审美的眼睛,让学生认识到“美”的观念不一定是简单的“像”或者“不像”。也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现实生活和艺术,这是本节课设立的一项对于学生人生的长远价值目标。

二、在识别与解读中凸显人文价值

在《走进意象艺术》这一课中,为了符合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所提出的要求,笔者将本节课设为两个课时,将中西方的意象艺术作品在两节课分开赏析,再从笔法、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比较,具象艺术并非没有意象的表达,试图把两者完全区分开的教学,肯定是过于单薄的。如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就有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您说意象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照相技术产生了,难道《蒙娜丽莎》成了世界名画的意义仅仅是一张照片?”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所以笔者进行了反思。与学生讨论后,总结:“具象艺术可能更多的是把这种内心的表达与象征意义隐藏在了画面背后,更加关注客观与外在的形容,而意象艺术是作为‘人从画后走到了画前,真实地将自我展示给了观者。”

意象艺术就是尽量展现“人文性”,就如梵高所言:“人们常常评价我画的只是漫画,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由此可以看出,他更强调自己的自我感受。

在西方现代意象艺术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梵高,笔者在第一课时《走进西方现代意象艺术》中以梵高及其作品为主要赏析对象,首先选用一片向日葵花田与梵高的油画作品《向日葵》进行比较。

提问:“画家的《向日葵》与花田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色彩又想表达什么?”

生仔细欣赏后答:“梵高画的向日葵每一朵姿态都不一样,感觉有的像是在挣扎着,有的在沉默着,可能画画的时候画家很矛盾。另一方面,颜色这么明亮温暖,画家应该是充满热情与向往的。”

经过师生互动赏析的过程中,学生把梵高对生命的热爱与热情,对一切“人”的同情与尊重,以及他在艺术上的敏感的知觉都一一地体会出来了。学生不仅仅欣赏到了画卷文本的美感,还欣赏到了画外的美感。这更易于学生去理解梵高如饥似渴地用尽全力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内在世界,雖然经历了充满坎坷的一生,作品却依然闪烁着最明亮的光华。

三、在感知与表达中渗透美学价值

吴冠中先生说:“当今的中国文盲不多了,美盲却很多。”可见如果不能以美学态度去进行美术鉴赏课的教学,那么必有所“蔽”。从美学观点来看,美,不是一种外物所固有的、直觉的、形象化的美。

在赏析《马蒂斯夫人像》时,一开始许多同学认为这个女人是“不美”的,甚至是“丑”的,于是笔者在将《马蒂斯夫人像》与马蒂斯夫人的照片进行比较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中关于“马蒂斯”的小故事,并围绕“为什么马蒂斯说那是一幅画,不是一位女士?”展开讨论、分析。

根据课标中学科核心素养里“审美判断”的要求,即“通过学习,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像”自然物中常态的作品才是“美”的,更应该从情境、笔触、色彩中去寻求艺术家内心的需要与表达,之后得出预设的“意象艺术”的概念。

要将课程中“意象艺术”的美传达给学生,这种讨论还不足为证,这时候又有学生质疑:“那就是美的东西都产生于自己的心灵吗?为什么非要把原来美的东西画成这样呢?”对于学生的质疑,依据教材笔者设置从以下论点来展开讨论。

为什么意象艺术多以“怪诞”的形象来表达?这个论题在《鹌鹑图》中展开。在学生自学了画家生平,再欣赏完作品的笔墨韵味后,笔者在白板中局部放大“鹌鹑”形象,提问:“对这个鹌鹑的眼睛画家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生仔细观察说:“拟人化了,在翻白眼呢。”

笔者再追问:“拟的是什么人?”

生根据前一课的识图分析经验得出:“翻白眼的鹌鹑不再是自然客体的图解,而是画家的艺术形象甚至是他本人的替代。”

笔者总结:因此“怪诞”并不是一种目的,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所需的一种形象,他不能找到其他更好、更恰当的形象去抒怀,所以才选用这种形象来暗喻,把自然物象加以艺术化,产生人情和理想,从而才能形成美学的价值观念。

四、在认同与获得中提升文化价值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文化理解”的要求是:“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坚定文化自信。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欣赏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

在《走进意象艺术》一课中将中西方艺术分别安排课时的原因,即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欣赏中、外美术经典作品,对文化的兼容性形成大的格局认识,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体味艺术魅力。再在深入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时,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提高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拓展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获得文化复兴的自信与能力。

第二课时《走进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表达》的导入时,让学生首先从《泼墨仙人图》去掉头部的形象猜测这幅作品是什么题材,再慢慢展示出作品全貌。让学生从关注笔墨韵味开始课程,从而认识一种笔墨格法。从泼墨大写意的画风中感受作者洗练、精妙的用笔以及这个“微醺”的仙人形象,展现出超逸的人生态度,由此达到对于“意象艺术”概念的升华认识,也对学生自身的人格培养具有启发意义。

新授课时,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花鸟、山水作品通过意会比言传更有价值,可以采用更加“意象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度解读作品,获得文化的认同感。于是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之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此时对意象艺术已经有了自主赏析能力。

ppt只出示苏轼的一句话:“萧散简远,秒在笔画之外。”

然后结合ppt所展示作品,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苏轼的这句话,并小组内合作,选择一幅能体现这句话意境的中国画作品,进行赏析,小组内成员组织好语言再来汇报学习成果。”

笔者认为,课堂上始终应该充满对学生的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个人价值的浸染,也要重视小组协作时的磨合。

很快有小组选择了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并结合苏轼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他的这幅作品体现了他自己所说的妙在笔画之外,内容虽然简单草草,构图看似随意,石头与枯木却盘根错节地缠绕。枯木看似没有生气,可是石头的线条苍劲有力,又暗藏着生命力,所以依然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小组内补充:“苏轼的诗词与绘画都集中体现我国传统文化言简意赅的特点,比如苏轼在自画像上题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写尽了他自己的境遇,这样的词句,在他的其他词中也比比皆是,特别能体现他通达的人生态度。我们小组的理解是,中国画中深远的意境往往也都是在传达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与气节。”学生的自信发言和知识储备,让笔者非常惊喜。

还有小组选择了其他作品,不一一列举。在与学生一起深度理解了中国画中的意象表达之后,体会出中国传统绘画形而上的审美情调与意境,达到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理解,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结语:值得思考的是,在本節课两课时的学习之后,沉淀在学生内心的东西,转化为学生身上的何种认知?何种能力?何种价值?这些沉淀在学生内心的东西,虽然不是完全外化的,却是要伴随学生一生的。这就要求美术鉴赏课的教学,需要发挥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更需要有恰当的实施方法,力求达成美术鉴赏课的学科“育人”目标。就如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鲜明的辨别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2]朱光潜.谈美[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

[3]肖川.教育的情趣与艺术[M].长沙:岳麓书社.

(六安市霍邱县第一中学 安徽六安)

猜你喜欢

美术鉴赏课程标准价值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