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十四五”水务发展战略探讨

2021-04-02王献辉赵燕霞刘成栋

中国水利 2021年5期
关键词:水产业水务十四五

王献辉,赵燕霞,王 超,林 森,刘成栋

(1.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210022,南京;2.南京市水务局,210036,南京;3.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

一、当前南京水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1.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

“十四五”时期,南京市将在高水平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在江苏高质量率先发展中体现省会城市的首位度。

水务行业作为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面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多重挑战,要紧紧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南京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和“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城市总体发展布局,进一步推进长江大保护、提高防洪安全保障水平、有效推进节水减排、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为南京市建设首位度高的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幸福都市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2.“十六字”治水思路为水务发展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南京市作为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落实节水优先,一方面要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体现生产工艺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要实现节水减排、源头防治,迫切需要推动水资源刚性约束、高效利用,建设更优美的水生态环境。落实空间均衡,需要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严格监管,发挥刚性约束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不超出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南京市山、水、林、田、湖五大要素俱备,更需要按照生命共同体理念落实系统治理,强化流域综合整治,促进生态系统修复。落实两手发力,要依靠政府的法规、政策、制度、税收等手段,还要利用市场的价格、竞争等机制,确保依照政府规则和市场规律治水。

3.三大政策叠加为新时代治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上“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这三大政策的叠加,为南京市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南京在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承接大上海、带动都市圈、辐射中上游的重要门户地位将大大加强。南京城市及区域发展定位对水务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水务行业超前谋划、做好支撑,以更高标准的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更健康的水体质量,更宜居的水体环境,更优美的水生态及水景观,更先进的水文化,以及更高效的水务管理能力体现城市首位度和区域发展定位。

4.创新发展战略对水务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数字中国建设等战略部署中,南京提出了创新名城建设和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四新”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为南京市推进水务创新发展,推进绿色经济产业和水文化,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城市提供了坚实保障。实施美丽中国建设战略,需要以国家节水行动方案为基础,开展节水减排、源头防治、全民共治,对流域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建设更优美的水生态环境。实施数字中国建设战略,需要创建新型智慧城市,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南京市水资源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洪涝灾害防御等方面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必要举措。南京市水务发展要呼应创新名城建设、“四新”行动的时代要求,挖掘传承水文化,发展水产业和水经济,实现水务创新发展。

二、南京水务发展的几个战略问题思考

1.提升流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1)流域是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的基本单位

流域首先是一个汇水单元,在地理上是一个以地形分水岭区分的相对完整的汇水区域。以流域为单位进行水环境和生态治理,更能体现其自然属性,也更符合生态系统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系统治理思想与流域治理思路的本质是相通的。

(2)系统治理需要逐渐回归流域

首先,要统筹全流域治水,兼顾上游和下游、城市和农村、陆域和水域的关系。其次,要推动流域综合承载力及控制指标研究,在强化节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搞清楚流域的人口、经济、开发面积、污染物排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承载量。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上,要以流域为单位考虑流域内的空间布局,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在水环境治理上,“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以流域为整体,正本清源,摸清楚污染物来源和分布,按照源头治理、本地消纳的思路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在水生态修复上,上游涵养水源和调蓄洪水,中游加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下游开发、挡洪和保护相结合。

(3)流域治理的主要方向和着力点

南京市实施流域综合治理要在坚持空间均衡、城乡融合、统筹治理、韧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贯彻“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城市总体发展布局,积极打造沿长江岸线、沿秦淮河湿地公园和景观,推动滨江、沿河等地区的水生态修复,建设若干滨江、沿河特色生态旅游区域,给民众亲水、近水的活动空间。在城区打造幸福感强的内秦淮河流域、金川河流域“城市花园和流域花园”。在郊区和农村不断探索乡村和新市镇治理的新模式,以建设生态小流域和水美乡村为依托,形成以水为特色的农家乐特色村和旅游示范村;结合南京市13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十四五”实施项目,建设美丽库区、幸福家园,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推动水务的产业化与市场化布局

在当前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背景下,要认真思考如何推进水务的产业化、市场化,如何打造以水为引领的新产业等问题。以供水、排水、防洪、排涝等为代表衍生的相关涉水产业习惯上被认为是传统产业的范畴,然而随着新一代科技的发展,水产业与新一代环保技术、节水技术、新材料、大数据、智慧水务等融合发展,为水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活力,水产业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以新兴技术为载体的崭新产业。

战略上,以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推动涉水产业的发展壮大。第一,要使科技创新成为培育水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加速推进南京市相关高校、涉水科研院所及设计、施工等单位一体化融合,推动相关机构联合设立涉水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集中开展目标导向式创新。加快推动涉水企业、涉水产业向智能化转型,积极发展智慧水务产业。优化水务科技创新环境,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开展研究与创新。完善水务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水务科技创新领域。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支持原创性重大水务科技创新。第二,培育壮大水务产业发展的新动能。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的发展。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的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要加强人工智能和水务产业发展融合,加快培育水务产业新动能。把传统防洪减灾涉水产业和水处理、水监管、水环境领域的新兴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改造传统水务产业,使其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具体可重点发展:新一代节水技术和产品,新一代高效污水处理等环保工艺和产品,最新水生态修复工艺和技术标准,防洪减灾、供水节水等相关新材料和新装备,水务工程施工新装备和工艺,智慧水务成套软硬件系统和产品,新一代水务监管集成平台等。第三,挖掘涉水产业资源,延伸产业范围;合理整合涉水相关企业,不断壮大实力,增强水务企业及行业自我创新发展的能力。

具体建议做好两方面工作:

(1)开展水文化专题研究,做好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水文化产业

以秦淮河水系水文化专题研究为代表,开展南京市相关水文化研究工作。加强胥河、天生桥河、古运河文化挖掘保护工作。充分挖掘市域内水文化内涵,认识其价值意义,保护利用好水文化遗产,以此为基础建设相关水文化载体,发展水文化相关产业。

(2)促进新时代水产业和水经济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雄厚的教育、科研资源,培育产业人才,留住人才、吸收人才、引进人才。鼓励设立水产业研发机构,推动水产业新技术、新材料研发,设立水产业创新科技园,研究实行优惠政策措施。二是鼓励引导高效节水、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防洪减灾等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培育一批高效节水、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涉水新材料等方面的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合理整合南京市涉水行业相关资源,壮大产业实力,形成全产业链一体化水产业集团,抱团拓展周边市场,逐步形成南京市水产业和水经济领域头部企业。

3.推进水务行业创新发展

(1)推动协同治水的机制创新

按照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战略,推进跨界水体长江、滁河、水阳江等水量水质联保共担的生态环境保护权益分担补偿机制。按照双方共同协议,上游达到保护目标承诺的,下游向上游支付保护成本;反之则上游向下游支付损失补偿。

规划开展对水权制度的研究,培育和发展水市场;开展对节水机制的研究,形成政府宏观调控下分散的决策机制,以价格为主的信息机制和通过市场交易配置资源的机制;建立一套有效的节水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技术政策和宣传教育体系。开展以节水优先为基础的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研究,形成政府和市场共同调控的节水机制;完成南京市域内城镇生活节水专题研究、公共机构节水专题研究和农业节水专题研究。

(2)推动市场广泛参与的开放创新

推动水资源费改税,鼓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市场化激励措施,建立健全水资源过度耗费的补偿机制。推动水权交易市场的形成,以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为刚性约束,鼓励通过提高用水效率满足用水权益,多余水权可用于市场流转和交易,“三条红线”刚性约束下不足的需求量可从市场交易中获得。

推动政府购买市场服务不断走向深入,逐渐减少政府直接管理水务工程的运行和调度,转为向市场购买相应的服务,政府主要负责监管和考核。建立健全水务工程建设、运行的投资回报机制和相应的政策安排,鼓励水务相关企业通过上市、股权多元化改造等措施从社会融资,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水务工程建设和运营。

(3)推动绿色引领的激励创新

按照国家节水和水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推行水务行业绿色指标,不符合绿色指标的实行一票否决,达到绿色指标的给予激励政策。开展水效标识制度研究,在南京全市范围实施水效标识制度,所有节水器具需有水效标识分级。对三级以下水效产品实施市场禁入,对于政府等公共机构采购产品强制采用一级水效产品准入控制。

对水务建设项目、用水户、水管单位、其他涉水项目等分类开展绿色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根据研究成果,实施绿色引领的激励制度:在银行等信贷领域实施绿色信贷激励,在水务工程建设评优等工作中纳入绿色评价指标,在水管单位考核中纳入绿色评价激励,对取用水户的取水额度、水费计收实行绿色激励等。

(4)推动示范带动的技术创新

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南京科教优势资源,引导产学研相结合,增强创新活力,加强水务重大科技问题研究,推动创新载体和创新示范项目建设,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动建设一批水务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和创新载体,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全面推动南京水务创新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具体内容包括不同行业节水技术创新示范建设(企业、园区、新材料、新工艺)、水处理新材料和技术创新示范建设、水工程生态化创新示范建设、水务监管精细化、智能化创新示范建设等。

(5)推动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创新

构建天空地一体、立体感知的智慧水务监测网;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5G通信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完善全面互联、高速可靠的水务信息网,整合并完善各业务子系统,构建协同创新的水务智能化应用系统;建设南京水务大脑,构建南京智慧水务监管体系,强化全过程、全要素监管,提升监管水平。

三、南京“十四五”水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1.开展相关研究,以流域开发边界和城市开发边界相结合,促进流域为基础的水生态环境保护。

2.开展战略研究,研究流域-河道-支流-单元等不同层次的污染物限制排放量、限制开发指标、入河洪涝水限制排放总量等承载指标体系,从底层管理控制出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促进水生态、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实现良性循环。

3.以河道景观化、生态化改造为契机,推动水文化载体建设,使历史文化传承融于城市的山水之中。

4.引导涉水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培育一批涉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合理整合涉水行业相关资源,壮大产业实力,形成全产业链一体化水产业集团。

猜你喜欢

水产业水务十四五
智慧水务在大港油田水务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方面的运用分析
停产!断粮!原料暴涨!节后限电令再升级,水产业遭受暴击……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风起云涌立潮头 做健康水产业的推动者——访常德市科雄饲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王万强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这条鱼今日在珠海掀起热浪!7.7亿诠释珠海水产业发展新态势
投资3,000万进军水产料!建100个养虾服务站,这家猪料公司欲在水产业一展身手
富阳:启动智能水务
对城乡水务项目PPP投资的思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