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涌潮的自然文化特征和保护利用
2021-04-02陈志根
陈志根
(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浙江 杭州 311200)
钱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江,除古名“浙江”外,还有“制河”“浙水”“罗刹江”“之江”“曲江”等称谓。钱塘江有南、北两源,南源为兰江,北源为新安江,两源汇合于建德市梅城,流经上游新安江、中游富春江后,流至杭州闻家堰,是为钱塘江,最后注入杭州湾。钱塘江涌潮因其气势雄伟、景观奇特而闻名于世,是公认的钱塘江文化之魂。
1 钱塘江涌潮的自然特征
1.1 钱塘江涌潮形成
钱塘江涌潮是东海潮波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于杭州湾和钱塘江河口段的特殊地形所造成。首先,杭州湾外宽内窄,由外向内急剧缩狭,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喇叭状海湾。钱塘江出海口江面宽达100 km,向西到澉浦,江面骤缩至20 km,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仅有3 km宽。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所以层层相叠,逐浪增高。其次,平湖乍浦至萧山闻堰一段江底有一个呈不对称隆起的巨大沙坎,其顶峰在萧山仓前附近。当东海潮波进入喇叭口后,受到两岸急剧收缩的约束,潮波不断增高,至斜入江中的海宁大尖山附近,又遇到隆起的沙坎,江水深度变浅,快速上涨的大量潮水急剧涌高,潮水前坡变陡,波峰破碎,浪浪相逐,疾如风雷。20世纪中期始,上游大力兴修水库,减少下泄的洪水,使钱江潮与往昔已有明显差异。60年代起下游积极围垦江涂,使江道变窄,涌潮反而逐年增大。另外浙江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1.2 钱塘江涌潮特征
1.2.1 形态多变
钱塘江潮一般分为远景潮、中景潮、近景潮、咫尺潮和奇观潮5类。远景潮又分一线潮、线头潮、断头潮、素练潮、白虹潮5种;中景潮距离1~30 km,分万鼓潮(雷鼓潮)、云拥雪潮、动地潮、人弄潮(包括船搞潮、抢鱼潮)、晚日潮(又称夕阳潮)、月夜潮、渔火潮、素裹潮8种;近景潮分碰头潮、喷雪潮、回头潮、蟹钳潮(潮势碰撞阻碍物引发的变态潮)、蛇游潮(意境潮,涌潮沿堤奔驰,其声“嗖嗖”,犹似蛇在飞游)、过坝潮、接天潮(冲天潮)、龙卷潮、龙背潮、银河潮10种;咫尺潮只踏浪潮1种;奇观潮分海啸潮(飓风潮)、晒煞潮、海市蜃楼潮、怪潮(多属百年难逢)4种。共计28种。
1.2.2 周期性强
农历朔(初一)和望(月半)后的1~2 d,月球所引起的潮与太阳所引起的潮相合,出现大潮;上弦(初七、初八)或下弦(二十二、二十三)后的1~2 d,月球所引起的潮与太阳所引起的潮相消,出现小潮。其他日期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潮汐由大到小随月亮盈亏而变化,循环往复。
钱塘江大潮一年四季都有。一年有两个高潮期,春分和秋分;一月有两次大潮汛,农历初一至初四、十五至二十日;一日有两次涨潮,即早潮和晚潮,史称“朝潮夕汐”,每次涨落间隔12~12.5 h。由于每月有两次大潮汛,故一年有96个观潮佳日。而且时间地点非常精准,故古代有候潮表。
1.2.3 峰高量大
钱江涌潮奔腾澎湃,犹如“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由于受天体引力作用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影响,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地球、太阳和月球近似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球的引力耦合在一起,力量增强,形成大潮。中秋前后,不但它们的位置连起来恰好接近直线,而且又是一年中地球比较接近太阳的时候,因此八月十八前后钱江潮尤为壮观。大潮潮头一般高1~2 m,最高达3 m;潮水涌进速度一般在5~7 m/s,最高达10 m/s,每平方米有逾7 t的冲击力,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就称其“雷击霆砰,有吞天沃日之势”。[1]
2 钱塘涌潮的文化特征
钱塘江作为浙江第一大江,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内涵极其丰富。但究其根本,钱塘江涌潮是其文化之魂。
2.1 钱塘江诸多文化都是由涌潮所派生
由于钱塘江上承山洪,下载强潮,涌潮的推力特别强大,导致地质构造运动中不同性质的物质淤积;大量泥沙进入杭州湾,上游山水也大量进入钱塘江,于是形成了钱塘江的丰富滩涂资源,开发了萧山围垦、绍兴围垦、慈溪围垦等,形成了围垦文化。有钱塘江潮,才有钱塘江的南大门、中小门、北大门的三门演变,才有萧绍海塘、南沙大堤、围垦大堤的递变,于是衍生了海塘文化。
在钱塘潮水冲刷下的两岸,或是南涨北坍,或是北涨南坍。千百年来,冲没村庄,毁坏田地,人畜沦为鱼鳖之灾时有发生。翻开历代《萧山县志》,满目可见“江潮毁庐”“吞噬人畜”的记载。人们希冀改变,于是对张夏大加崇拜,筑起了镇海楼、镇龙殿、靖江殿、白龙寺、张神殿……“沿塘十八庙,庙庙祀张神”等。这些寺庙遍及萧山,遍及杭州湾,虽名称不一,宗旨相同,为纪念张神,即张老相公张夏。张氏在北宋两浙转运使任上曾治理钱塘江海塘,筑石护堤,功绩卓越,朝廷多有封赏,最后为保护钱塘江大堤落水身亡,钱塘江两岸百姓尊其为钱塘江塘守护神、水灾的克星、水利的福音,是民众崇拜的水神。其死后,在其生前重点关注的新林铺(今萧山衙前镇新林周)建护堤侯行宫。各地遍立庙宇,香火供奉,从而形成潮神文化。杭州湾,特别是萧山水神信仰之盛,连当年乾隆皇帝也觉得迷惑,他下江南时,在萧山留有御制诗云:“航苇何曾见神异,射潮未免话荒唐。涨沙南徙民居奠,永赖神庥敬倍常。”[2]
当今潮神文化更加丰富,不仅萧山、杭州当地的专家在研究潮神崇拜国,内外诸多学者也曾亲临萧山进行实地勘察。按此推论,钱塘江两岸的沙地文化、盐文化、民俗文化,甚至连“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也与钱江涌潮密切相关。
2.2 咏潮诗是钱塘江诗路文化的主体
新安江流域诗词以描写新安江山水为主体,咏水之清,富春江流域多以青山绿水、怀古为主题,钦慕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如谢灵运《七里濑》中“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韦庄《桐庐县作》中“白羽鸟飞严子濑,绿蓑人钓季鹰鱼”,郭沫若《访严子陵钓台》中“西传皋羽伤心处,东是严光垂钓台”等。最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布2021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全球共入选25个,桐庐为中国唯一入选目的地,原因皆在于此。[3]中国十大传统山水画之一、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将严子陵钓台列为重点。
但下游之钱塘江却不同,有歌咏六和塔的,有歌咏钱江大桥的(如茅以升的《别钱塘》)等等,但以咏潮为多。如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中“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李白《潮诗》中“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罗隐《钱塘江潮》中“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这些诗歌着意于钱塘江潮的壮美,极尽笔墨,写其豪迈气势”。[4]杭州市滨江区社会发展局2010年9月编《钱塘江诗词选》一书,编者们查阅一百多本诗词集,计50 000多首诗词,其中涉及钱塘江的诗词作者达500多人,诗词1 100多首,内容涉及咏渡、咏塘、咏坝、咏事、咏情、咏人等,但大部分是咏潮的。即使是其他方面的诗,也与潮有涉,如朱继芳《六和塔》中“孤尖标白浪,层级上青天”,朱崧《登六和塔观潮》中“卷地北风起,天边涌雪涛”。一言以蔽之,咏潮诗是钱塘江诗路的主体。
咏钱塘江潮诗,春秋时代已经出现,后随着观潮之风渐长而增多。“文人骚客们或体验于钱塘江上,或观潮于江滨,或攀山远眺,或登楼俯视,抑或迎来送往、筵宴宾客,无不以观钱潮为乐,以吟诗为快。”[5]李志廷教授还将这些观潮诗分为六类,即钱塘江上之作,如唐孙逖《夜宿浙江》、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临江观潮之作,如唐薛据《西陵口观潮》、清康熙《钱塘江潮》诗;攀山观潮之作,如唐马湘《登杭州秦望山》、元张伯雨《题初阳台》;登楼观潮之作,如唐白居易《郡亭》、清乾隆《观潮楼》;迎来送往观潮之作,如唐孟浩然《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李白《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筵宴观潮之作,如钱起《九日宴浙江西亭》、明郑善夫《钱塘楼宴坐观潮》等。无不与钱江涌潮相关。
2.3 涌潮文化使钱塘江闻名世界
“钱塘江古名浙江,可见与浙江省关系之密切”。[6]钱江涌潮以世界之最而载入《世界地理之最词典》。[7]世界很多喇叭形态河口,如亚马孙河、恒河和长江北支都有涌潮,但均不及钱塘江潮。从日本广播电视协会(NHK)所拍录像片所见,亚马孙河涌潮皆穿行丛林之中,偶见高度在5 m以上。而钱塘江潮“一路掀起越过石塘塘顶3~5 m的水柱,高出潮到前低水位约10 m……巨量水体拥过海塘,状若核弹爆炸的蘑菇云;轰隆之声,十余里外即可闻及。”[8]难怪清代文学家、戏剧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把钱江涌潮列为世界“四绝之一”(另三绝指广德埋藏、雷州换鼓、登州海市蜃楼)。钱江潮最具有观赏性和规律性,故而让钱塘江、杭州、浙江名声大振,明清时期吸引众多朝鲜、日本冒险家前来。历代以来上至帝王、官宦、名人、诗人,下及黎民百姓皆前来观潮。
观潮在春秋时期已有,弄潮则在唐朝已经成为钱塘江观潮习俗当中的一项体育表演节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人们在钱塘江观潮时也“共观”“弄潮”。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弄潮”之风更甚。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宋高宗经常歇脚于钱塘江边的归德院(今杭州下城区的潮鸣寺巷内,原地处钱塘江畔)聆听鼎沸的潮声。一次,还写下了“潮鸣”两字,并以潮为题赋诗一首,赐归德院。成为太上皇后,宋高宗更喜欢看潮。淳熙十年(1183年)八月十八日,孝宗请赵构及太后观潮。次日清晨,赵构等簇拥来到浙江亭。先前已有澉浦、金山都统司五千人在下江,至是又命殿司新刺防江水军、临安水军并行操演。军船像雁翅般摆开西兴、龙山两岸江口,共千余只。军士都戎装披挂,戈甲旗帜,耀日鲜明。管军官在江面上分布五阵,摇旗吶喊,飞刀舞槊,各船进退,如履平地,点放五色烟炮满于江面,及烟收炮息,诸船尽藏,不见一只。不久,弄潮儿出现了,几个当先者,手持十幅彩旗,直到海门迎潮,踏浪争雄,出没于波涛之中。少顷潮来,欢声喧嚷。又有踏滚木、水傀儡、水百戏、水撮弄诸人,各呈伎艺。赵构大悦道:“钱塘形胜,天下所无。”孝宗奏道:“江潮亦天下所独。”遂宣谕侍宴各官,各赋《酹江月》词一曲。赵构兴致盎然,命管军官以下一概赏赐。这就是南宋引发的观潮、弄潮高潮。
清乾隆帝于登基不久就南下来到海宁,第一次看到了钱江潮。他站在海塘上,但见东方天际一线银痕慢慢向东移来,稍近则隐隐露白;渐近,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再近则如飓风逼之。此时,乾隆帝的心与汹涌澎湃的钱江潮融为一体。孙中山于1916年8月26日在海宁观潮,并叹为奇观,赞赏不已,题下“猛进如潮”四字。民国20年,在此地建“中山亭”。毛泽东主席于1954年春、1957年9月11日两次抵海宁观潮,并写下了《七绝·观潮诗》:“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全诗生动地刻画出钱江潮的丰富内涵,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3 钱塘江涌潮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钱塘江涌潮是一种罕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安全保护,并做好文旅融合开发利用。
3.1 保护涌潮生态环境
围垦是改造、垦殖位于高潮水位与低潮水位之间的海滩地的有效方法。过去我们在规划线内进行围垦,是无可非议的。当今,国家有关部门已经下文禁止围垦,也是出于保护生态,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钱塘江蕴含着巨大的水利资源,要想水有利,必先利于水,即做好一系列保护钱塘江自然环境的工作。
3.2 积极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目前,钱塘江两岸海塘总长306 km,其中1/2以上是石塘,石塘长度和规格均为我国海塘之最。杭州段完整保留着逾40 km长的吴越海塘和明清海塘遗址,这两处海塘遗址均为杭州市级文保单位。海宁段现有清代的鱼鳞石塘和民国时期修建的现代海塘,长度约33 km,其中盐官的古鱼鳞石塘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2002年初,海宁市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递呈了要求将海宁潮(钱江潮)列为世界遗产的申请。4月底,海宁又在上海举行的联合国世界遗产博览会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海内外旅行商作一次面对面的演讲,并递呈正式的申报材料。2014年9月,杭州市政协召开十届三十九次主席会议,政协文史委员会建议,杭州市与海宁市加强合作,联合推进钱塘江海塘和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师李云鹏认为:“在杭州西湖、大运河刚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形势下,钱塘江古海塘在近十年内被推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极小。”但他又认为,钱塘江涌潮与古海塘两个遗产相互依存、协同演变,可以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相比世界文化遗产,国内有条件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项目则不多。”[9]如果钱塘江涌潮与古海塘遗产有机整合,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则申报成功率较高。
3.3 做好钱塘江涌潮安全保护
在安保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将沿江围垦大堤建成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乃至百年一遇的堤路景结合的沿江防洪大堤。杭州滨江区就是典型的一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滨江区境域的沿江村(大队)陆续在南沙大堤外进行围涂,由此形成“钱塘江小围堤”。1996年12月滨江设区后,开始筹划钱塘江沿线百年一遇标准塘建设,至2001年全线完工。后实施标准堤塘提升工程,完成彩色沥青路面、雨水盲管铺设,至2015年建成了堤路景结合的防洪大堤。所谓堤,就是能防御汹涌澎湃的钱江大潮;所谓路,即为人们畅行之道;所谓景,就是秀丽景色,不仅能观看脚下景色,还能观看钱江涌潮。它给滨江区、萧山区人民、广大游客带来安全感、幸福感。面对涌潮带来的风险,一定要树立生命至上的观念,做好潮季、观潮时的安全工作。作为观潮游客,则一定要听从现场安保人员指挥,准备随时撤离。
3.4 进一步做好涌潮文旅融合开发利用
文旅融合开发能让潮文化更具活力,观潮旅游更有魅力,钱江涌潮既是自然风光旅游目的地,又是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要发掘出更多的潮文化资源,认真研究,扩大宣传,增强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国内外旅游客源。随着潮涌的变化多端,观潮的最佳地点也迁徙不定,现以杭州萧山美女坝和海宁盐官为佳。两地要积极配合,抓好一年一度的观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