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护理管理模式在麻醉科仪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2021-04-02赵汝运萧治恒

齐鲁护理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麻醉科仪器设备仪器

赵汝运,黄 莉,肖 琳,萧治恒

(中山市中医院 广东中山528400)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手术是解决许多临床病症的有效方法。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医疗设备产业迅速发展,大量的高科技医疗设备也逐步应用到临床治疗中。麻醉科作为医院的枢纽科室,在患者围术期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麻醉科拥有大量昂贵的仪器设备,且因日手术量的增多,导致麻醉相关仪器设备高频度地应用于临床或科研、教学中。国家在医疗器械相关研究中发现,医疗器械在设计和使用中均存在一定的风险,为规范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确保其质量及适应性,国家出台了相应的行业标准,以确保其质量水平[1]。而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规范使用及养护对器械的准确性及使用寿命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麻醉科仪器设备进行有效的护理,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化管理是科技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均实施数字化管理,如医院病历、手术室信息及仪器设备的管理等,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管理效果[2]。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麻醉科实施数字化护理管理模式前(2019年1月1日~6月30日)、实施后(2019年7月1日~12月31日)仪器设备管理相关资料。我院有手术间共23间,麻醉复苏床11张,实施前共完成手术9815台,实施后共完成手术10018台。本科室现有麻醉机、麻醉监护设备、微量输注泵、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多普勒超声仪、自体血回收机、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护仪、血流动力学检测系统、除颤仪、心电图机等仪器设备,共86台。所有仪器设备均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进行常规配备或集中调配使用,以满足复杂多变的临床需求。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实施前麻醉科仪器设备采用常规管理,实施后采用数字化管理方法,具体内容如下。①建立数字化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手术室护士、仪器专业护理人员组成,对麻醉科相关仪器设备进行针对性的管理。选取小组长,负责统筹管理麻醉科仪器设备,同时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麻醉科仪器设备管理培训,提高小组成员对器械的熟悉程度、临床应用操作能力及养护技巧。提高相关仪器设备使用率,避免浪费医疗资源。②完善设备领取制度:因麻醉科室仪器昂贵,设备数量有限,除少量仪器设备为每间手术室固定配备外,大多数仪器设备需在各手术室间流通使用,因此,需要具备详细的领取制度。首先,将麻醉科室的各种仪器按照不同种类进行独立编码,用标签将设备名称及数量贴于仪器包装外,以便管理人员能快速识别、领取并做好相关记录。其次,护理人员在领取仪器设备前需根据本台手术需求向上级领导申请,并签字同意,领取过程中应在仪器管理责任人员的监督下进行,并当场清点、验收。领取完毕后,仪器管理责任人应及时将领取信息记录到相关电子档案中存档,便于后期查找。此外,在电子档案中应记录各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若出现损坏,应记录其损坏时间、原因、维修情况及报废情况等。为后期仪器的补充及购买提供相应的依据。③完善设备使用章程:小组长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邀请技术人员进行详细演示,将演示过程以视频方式保存,并将其下发至相关使用人员,以便其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巩固学习。小组长安排人员将新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卡片的方式简明标注于各仪器设备上,以便使用人员查看。④合理分配设备使用资源:对使用频率高、需求量大的仪器设备,可根据本院具体情况加大购入量,以满足日常工作需要,避免设备长时间连续工作。⑤提高医护人员意识:提高医护人员对设备的使用、保养意识,重视仪器设备对临床工作的重要性,认清仪器的价值,爱护每一台仪器。⑥仪器后期管理:术前与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共同清点相关仪器设备,术后由手术室巡回护士与消毒中心回收人员进行仪器交接,做好相关记录。制定规范的仪器清洗、护理流程,对术中使用的仪器进行清洁、消毒、维护、保养。消毒完成后,将仪器密封封装,做好记录。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实施数字化护理管理模式前后仪器完好率。②比较实施数字化护理管理模式前后管理效果(护理管理质量、麻醉仪器应用情况)。a.根据本院基本情况自制麻醉科护理质量评价表,该量表包含环境安全管理、输血管理、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麻醉恢复室护理、急救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岗位管理8项内容,共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护理管理质量越好。b.麻醉仪器应用情况:主要包括麻醉科仪器操作流程、规范程度、严谨程度,共100分,得分越高说明应用情况越好。③比较实施数字化护理管理模式前后差错发生率(麻醉仪器零部件遗失发生率、术前麻醉仪器准备出错率)。④比较实施数字化护理管理模式前后医护满意度,自制满意度评估表评估麻醉科仪器使用满意情况。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仪器设备完好率比较 实施前9815台手术中仪器设备完好的为9553台,完好率97.33%;实施后10018台手术中仪器设备完好的为9986台,完好率99.68%。实施前后仪器设备完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47,P<0.01)。

2.2 实施前后管理效果比较 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管理效果比较(分,

2.3 实施前后差错发生率比较 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差错发生率比较

2.4 实施前后医护满意度比较 见表3。

表3 实施前后医护满意度比较(台)

3 讨论

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设备的配备也能凸显医院的综合水平及效益,因此,医疗设备的养护是每个医疗机构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麻醉科在医院属于枢纽地位,在患者围术期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麻醉科仪器设备种类繁多,且部分设备体积偏大。这些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因为自然磨损或操作者不合理的操作,均可导致医疗设备的不稳定性,甚至发生故障,影响诊疗质量,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5]。既往,麻醉科工作主要由麻醉医生承担或由手术室护士兼顾,导致麻醉医生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风险大,手术室护士也面临着巨大的体力及心理压力,严重影响临床护理质量[6]。为确保患者围手术期间的安全,给予其更好的照护,同时为减轻麻醉医生或手术护士日益增长的麻醉工作量,提高护理专业化水平,麻醉科护士的发展逐步受到大家的重视。麻醉科护理是医学必不可少的专业,相关专业护士亦是整个医疗服务中必不可少的角色[7]。麻醉科护士能帮助麻醉医生减轻其工作负担,提高临床工作效率,为手术提供更优质、便利的支持[8]。临床研究报道显示,与其他发达国家比较,我国麻醉科护理人员工作范围局限,专业水平不足,对麻醉科相关仪器知识掌握不足[9]。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全民进入数字化时代,对麻醉科室相关仪器设备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能为麻醉科护士及时、准确地提供各项信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水平[10]。

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CI)在“设施与安全”相关标准中,重点强调设施及设备在风险控制、减少伤害等方面的安全,这对麻醉设备的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1]。其中完好率是评估仪器设备品质管理的指标之一,而完好率达标则是JCI评审的要求[1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数字化护理管理模式后,麻醉仪器完好率高于实施前(P<0.01)。分析原因猜测可能为:①实施数字化护理管理模式后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导致相关管理遵章而行。②对麻醉科仪器设备相关知识及操作进行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减少仪器使用过程中的人为故障。③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性能完好。管理效果是反映管理措施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实施数字化护理管理后,护理管理质量及麻醉仪器操作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1)。一方面实施数字化护理管理,规范了科室麻醉仪器使用、流转相关管理制度,并及时标注损坏情况,能及时、准确地查询相关信息,提高临床护理效率;另一方面对小组成员进行仪器设备操作培训,并发放相关视频资料,能提高护理人员操作熟练度。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后,麻醉仪器零部件遗失发生率及术前麻醉仪器准备出错率均低于实施前(P<0.01)。说明数字化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仪器设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首先,实施数字化护理管理模式后,规范了麻醉科仪器设备管理章程,提升了科室设备管理水平,仪器设备运行、流转状态更加清晰。其次,通过相关培训,医护人员均具有相关操作技能,可有效减少因操作失误而引发的各种不良事件。再次,采用卡片对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进行标注,能时刻提醒医护人员相关注意事项,并作一定的指导。而对仪器设备进行质量控制管理,通过品质管理,对已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均能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实施数字化护理管理后,医护人员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1)。反映出数字化护理管理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出现这一结果猜测主要由于实施数字化护理管理后,医护人员能及时查找相关仪器设备,了解其流通、养护、维修情况,提高术前准备效率。

猜你喜欢

麻醉科仪器设备仪器
麻醉科特色教学查房模式探讨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麻醉科住院医师术前访视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基于能力培养自制实验仪器设备
北京近4万台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