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叙事学理论的红色纪念性景观空间组织表达策略研究
2021-04-02曲楚宏
曲楚宏,付 军
(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北京 102206)
1 发展概述
纪念性景观是能够引发人类群体联想和回忆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1]红色纪念性景观是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纪念性景观,指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实现民族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红色遗迹和纪念物及其承担的革命精神,并以此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游客进行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景观。[2]
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及爱国主义教育,红色纪念性景观在我国景观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城市兴建起各式各样的红色纪念性景观,其中不乏有优秀作品,如青海原子城纪念园、香山革命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等。但也存在一些“重量不重质”的盲目建设。这些景观表达方式粗暴,产生了许多对西方纪念园照搬照抄、缺乏主题思想和文化特色的红色景观产物。
红色纪念性景观作为设计师在大地上对历史进行记录的一种方式,本身包含一定的题材和内容,具有对信息传递的需求。将叙事学设计手法运用到红色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之中,可以从全新的视角对红色纪念性景观进行解读,挖掘红色纪念性景观的深层语义,从而清晰地总结出相应的设计对策,为其他的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2 红色纪念性景观特点与表达方式
2.1 红色纪念性景观特点
红色纪念性景观具有鲜明的特点,它从属于纪念性景观,具有更加鲜明的主题性、故事性、教育性与地域性。主要表现为:①故事性:红色纪念性景观是建立在中国革命的基础上,是将特定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及故事通过景观的手法进行表现,将历史事件通过景观向人们重新讲述,因此具有故事性。②主题性:红色纪念性景观区别于简单意义上的纪念性景观,是具有特定主题的纪念性景观。“红色”是我国在革命年代的特殊精神,红色革命史与革命精神是红色纪念性景观纪念的主要主题。③地域性:由于在革命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域所形成的革命精神及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红色纪念性景观形成地域差异。红色纪念性景观将当地红色主题与地理差异进行融合形成各地区的地域性。④教育性:教育性是红色纪念性景观的特点之一,通过对红色纪念性景观的参观与游览进行我国革命史的学习。突破以往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将学习与游憩相结合,引发情感共鸣。
2.2 叙事学表达红色纪念性景观的适宜性
叙事学通过对一个主题各个表达单元进行切分,来完成对叙事文本内在构成机制的研究与探讨,剖析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从而寻求叙事文本区别于其他类型作品的独特规律。[3]叙事学应用于景观是将景观当作可阅读的文本,与特定的语境结合,通过对景观要素的组织来完成景观与叙事结合的设计方法。[4]主要利用景观的“类语言”特征和与文学作品相似的创作机制,通过将文学作品与景观空间结构横向比较,借鉴叙事学中语法与句法结构来进行故事言说,通过语境和语义的营造来增强参观者的阅读体验。[5]
叙事学理论与红色纪念性景观两者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从红色纪念性景观的结构来看,红色纪念性景观本身是由多种空间组成的景观系统,语义表达也以空间为载体,而叙事学主要研究文章结构,事件是其组成和载体。其次,就红色纪念性景观的特征来说,其最大的特征在于纪念性,这种纪念性是精神力量的所在。而叙事并非简单利用某种载体来进行所谓的故事陈述,而是传达精神的一种手段,它也具有精神性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是相似的。同时,故事性又是红色纪念性景观的一大特征,红色纪念性景观通过对革命事件、革命人物的记录及阐述,来传播社会文化传统及价值取向。而叙事学同时又是对于文学作品内在文化属性和精神特质的重要研究,将其与红色纪念性景观结合有助于表达纪念性景观的故事性及社会性。
3 红色纪念性景观中的空间叙事表达策略
景观设计从空间划分开始,而空间又是景观设计的最终体现。红色纪念性景观的主题决定着空间的性质,同时影响着空间序列的方式,通过空间与环境的塑造达到渲染氛围、引导读者情感变化的目的。红色纪念性景观的叙事景观空间表达主要包括叙事主题的确定,叙事结构编排与空间顺序,叙事语法转换与空间组织,叙事修辞策略与空间序列。
3.1 叙事主题确定
红色纪念性景观具有很强的主题性,它的主题与原场地的红色文化遗存有关,大多数以原场地内现状条件以及历史事件相关,通过主题的选择,重述历史事件,传达精神内涵。设计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对伟人丰功伟绩的赞扬,或是对历史的讲述,而是运用更加多元化的视角解读。美国越战老兵纪念碑由曲折的道路与垂直的花岗岩碑壁组成,使用曲折的道路表达出美国人参加越南战争是历史上走弯路的客观结果。贵州中关村长征纪念园将设计投向普通而微小的红军墓,以一个红军小战士的一生表现红军长征的历史,通过曲折的园路设计重现长征路的坎坷。同时设计师强调每个个体的价值,摒弃高大的纪念碑与轴线对称,以平等的视角展示普通红军战士默默无闻,为国家奉献的人生轨迹,充满人文主义关怀。
3.2 叙事结构编排与空间顺序
在红色纪念性景观中的叙事结构编排是根据叙事逻辑构建景观空间,通过对空间进行编排和组织成一个整体,从而提升场地的景观秩序,构建出有特定氛围的叙事进程。景观叙事的叙事结构编排往往是对空间体验路径的设计。空间与空间之间存在上下联系,通过结构编排使叙事产生节奏及主次变化。有助于提升空间叙事意义,建立起具有张力及感染力的景观场所。在红色纪念性景观中常用到的叙事文本编排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法。
3.2.1 顺叙。顺叙是景观空间按照时间顺序或某种逻辑顺序进行空间组织,常应用于具有时间线的景观,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及连贯性。如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园,选取毛泽东同志的红色革命生涯,按照时间顺序选取可以代表重要时间节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进行编排。湖南第一师范井亭、南湖游船、清水塘旧址、武昌都府堤41 号、井冈山茅坪八角楼、黄洋界纪念碑、瑞金甜水井、遵义会议旧址等景观节点依次排开,用园路进行串联,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一生经历为线索的景观空间排列顺序。
图1 叙事主题确立
3.2.2 倒叙。倒叙是一种逆时序,它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放在开头,然后再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手法可以强调主题,提升读者的阅读趣味。在红色纪念性景观中的应用,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将烈士就义群雕设置在入口节点处,塑造烈士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英勇就义的形象,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观赏体验。
3.2.3 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将一段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插入叙述中,暂时中断叙述,以此来进行情节展开和人物刻画的叙述方法。在景观叙事中,是将一个异质性场景插入另一场景中,是空间重组过程。将插叙手法运用到红色纪念性景观设计中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叙事主题。借助场景的转换,带给参观者奇妙体验,推动叙事情节的发展。
3.3 叙事语法转换与空间组织
叙事语法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法国叙事学家布雷蒙的“叙事逻辑”,将“叙事序列”作为叙事的基本单位,明确“叙事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景观中叙事序列表现为按一定的流线组织空间的起、承、开、合等转折变化。各个空间通过顺序、流线和方向进行串联,强调空间之间的组织关系,强化空间秩序感。同时,布雷蒙还将叙事序列分为基本序列和复合序列。
基本序列运用到景观叙事中,由序景、起景、前景、主景、后景、结景等部分构成。在红色纪念性景观的叙事性构建中,基本序列是最常用的叙事手法。在香山革命纪念园的设计中朱育帆教授将“赶考砚石”组景作为景观序曲,将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共中央进驻北平,建立新中国喻为“赶考”,是整个景观所纪念的事件来源,同时引发参观者兴趣。之后“春江水”节点以毛主席诗句为叙事线索作为开端串联空间,之后到达“南京解放”水链、雕塑群进入小高潮,利用水景巧妙将视线引向毛主席手拿“南京解放”的报纸雕塑来点题,同时设置“奠基石”节点预示中共中央驻扎香山为新中国建立奠定基础。沿水链行走,进入后景“人民民主专政”石组雕塑进行隐喻表达。最后设置“赶考”新砚石节点作为结景,暗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止,升华情感,引发参观者的无限深思。整个景观序列层次清晰,结构完整。
图2 叙事语法转换与空间组织
“复合序列”更为繁复,由“嵌套式”“圆圈式”“并置式”构成,能适应多样化的叙事类型。嵌套式在景观叙事中表现为园中园形式,常用于具有相同主题,景观文脉繁杂且可以进行分层叙述的景观。圆圈式结构是一种前后照应、首尾相连的结构,常用来表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叙事题材。并置是指多条线索并列,且没有时间和因果的联系。但往往并置的线索都具有共通的情感、主题或人物。时常会带来混乱与荒谬感,但是又存在内部和谐性。青海原子城纪念园中的轴线叙事与曲折的道路叙事叠加形成复合序列叙事模式。道路叙事中暗含原子弹研制之路,氢弹研制之路和和平之路,轴线叙事又是对整个事件历程的总体概括。[6]
3.4 叙事修辞策略与单体空间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为了提升作品的表达效果,丰富叙事情节,使叙事语言更加生动,常采用修辞的手法进行表达。对于红色纪念性景观叙事而言,空间叙事性的构建不仅仅源自“叙事逻辑的构建”,还可以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从而达到具有特殊意义景观氛围营造的目的。
3.4.1 隐喻。隐喻是将不熟悉的事物(即本体)看作另一熟悉事物(喻体),从而建立联系,使本体具有本身所不具备或不能表达的意义。隐喻依赖于人们长期以往形成的文化和经验,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对同一景观更易产生共鸣。红色纪念性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常常运用隐喻表达景观空间隐含的历史文化,为景观赋予人文精神。在淮南新四军纪念园设计中,将建军广场、点兵广场、皖南事变纪念园等历史景观节点由一条曲折小路串联,小路材质由开端的土质逐渐转变为石质,隐喻新四军发展历程的曲折崎岖。在建军广场的设计中,设计师又将8 片红砖扇形墙置于银杏林中,由不同方向指向建军广场,以此隐喻新四军由八省健儿共同组成。
3.4.2 典故。典故是一种常见于诗歌体裁中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含蓄委婉地表达相关内容和思想情感。在红色纪念性景观叙事中,设计师通过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暗示来引发参观者对过去以及现在的感知、理解与反思。朱育帆教授在香山革命纪念园设计中引用毛泽东在《羿楼纪念册之一》首页题词的诗中所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的“春江水”作为重要景观节点,将景观水景与历史故事结合,充分表达了中国革命由“寒冬”即将走向“暖春”,中华民族即将走向胜利。
3.4.3 对比。对比在文学叙事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也是传统的空间修辞方法。在景观设计中,对比的修辞手法运用最为普遍且形式多样,将具有明显差异的事物放置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从而突出事物本质特征,常用于空间大小、材质颜色与新旧、景观动静等方面的比较。在青海原子城设计中,参观者穿过一个3m宽封闭的钢筒通道,经过封闭幽暗的空间,视野被压缩,之后拾阶而上,登上全园最高点“和平之丘”,顿觉视野开阔、心情豁然开朗。大小空间的对比,视野收放的安排更加突出“和平之丘”开阔,反映当今时代和平的重要性。
3.4.4 反复。反复在景观设计中是传统的修辞手法,在法国传统园林中,设计师利用整齐的树阵带来视觉震撼,是君权的象征。在红色纪念性景观中,设计师常常运用反复修辞表现纪念性景观的肃穆,增强景观视觉冲击力,带给参观者更加直观的体验,从而引发其对历史内涵的深思。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广场设计中,一排排柱形景观雕塑形成整齐的序列,诉说着抗日战争历史,为参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3.4.5 夸张。夸张是指为达到某种效果而对事物的某个特质加以重点描绘。红色纪念性景观往往承载着精神象征的作用,设计师常常借助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夸大景观体量,从而与人的体量形成鲜明对比达到震撼效果。俄罗斯二战勒热夫纪念馆上一个巨大的士兵雕塑位于最高处,俯瞰整座纪念馆作为整个纪念馆的标志景观。雕塑矗立于战争发生过的十米山丘上犹如矗立山巅的战争亡魂,为游人带来巨大的震撼。
4 结语
将叙事学引入红色纪念性景观设计实践中,为红色纪念性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设计师利用各种形式语言塑造出更加具有时代特征与人文内涵的红色纪念性景观作品,将人们对景观作品的关注从既往单一的场景呈现转向更具历史延承和人文特征的场所建构。主要借鉴叙事学的表达手法,提出在红色纪念性景观设计和改造中通过叙事主题的确定、叙事结构编排与空间顺序、叙事语法转换与空间组织、叙事修辞策略与空间序列4 个方面帮助设计师进行红色纪念性景观中的叙事要素组织和编排。叙事学应用到红色纪念性景观中有多种表达方式,从景观空间组织进行研究,红色纪念性景观除了空间之间的组合序列设计外,其单体设计与细部设计同样重要。
图3 叙事修辞策略与空间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