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比加群与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房颤临床研究
2021-04-02肖红刚腊翠林
肖红刚 腊翠林 尹 辉
非瓣膜性房颤主要表现为心房快而无序的搏动,其会影响心脏的输出量,增加中风的危险[1]。研究证实,非瓣膜性房颤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因素,且增加了脑卒中的病死率[2]。抗凝治疗是当前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主要方式。达比加群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新型抗凝药,药物起效快,副作用少,是当前临床比较理想的新型抗凝药物[3]。本次选择70 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了2019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36~88岁,平均年龄(57.75±5.34)岁;房颤类型:持续性8例,永久性9例,阵发性18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37~87岁,平均年龄(58.15±5.27)岁;房颤类型:持续性7例,永久性10例,阵发性1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研究。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经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确诊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凝血功能正常,6个月内未发生脑卒中或出血性疾病;CHADS2评分在2分及以上;患者及其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自愿签字同意。②排除标准:存在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或心脏手术史;入组前2周内接受过相关治疗;存在其他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不耐受抗凝治疗;非自愿参与研究或中途退出。
1.3 方法 ①研究组患者采用达比加群胶囊(国药准字:J20171035,规格:110 mg×10粒)进行治疗,300 mg/d,2次/d,口服。②对照组患者采用法华林钠片(国药准字:H31022123,规格:2.5 mg×60片)进行治疗,第1~3 d剂量为3 mg/d,3 d后剂量保持在3~5 mg/d,过程中依据患者的凝血时间调整用药剂量,连续治疗5 d后测定患者的INR指标,如果其指标在2.0~3.0则可以维持用药剂量。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对比其相关指标。
1.4 评价指标 ①凝血指标:治疗前后,通过全自动血凝仪对两组的凝血指标进行检测,包括FIB(纤维蛋白原)、INR(国际标准化比值)、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②抗凝有效性:两组患者均进行3个月的随访,记录期间两组患者出现的脑卒中、栓塞/血栓、出血情况。③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疹、呼吸困难、头疼等。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x±s)
2.2 两组患者抗凝有效性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脑卒中率、栓塞/血栓率、严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抗凝有效性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 论
房颤是常见的心率失常症状[4-5],华法林是常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治疗的抗凝药物,但用药后容易发生出血性并发症,比如月经过多、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等,用药安全性较差[6]。新型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口服后不仅能被胃肠道吸收,出现抗凝血活性,还能够阻止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抑制血栓形成。本次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凝血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患者FIB、PT高于对照组,INR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脑卒中率、栓塞/血栓率、严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相比法华林,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不良反应更少。
综上所述,与华法林相比,达比加群酯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应用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栓塞/血栓现象,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