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1-04-02蒋鑫鑫胡西旦吾甫
蒋鑫鑫,胡西旦·吾甫
(喀什大学, 新疆 喀什 844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话语转换。进入新时代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领域正在拓展。目前,学者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理论、问题和挑战、培育和践行等方面进行理论阐释,研究成果丰富,研究方法多元,研究视角新颖,但是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基于此,本研究以2007—2019年主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及CSSCI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趋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研究。
一、研究设计
在CNKI数据库上,搜索主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剔除非学术论文,共发现有效文献2 856篇,然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5.6.R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研究领域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二、结果统计与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发表论文时间及数量情况、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被引高频文献、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知识结构,展现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进展。
(一)发表论文时间及数量情况
如图1所示,将研究文献数量按照年度分布统计,可以发现2007年至2012年研究论文数量不多,主要话语体系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价值观教育。罗成翼从信仰的指向、奋斗的目标、精神的支撑、行为的规范四个方面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陈晓飞论述了当代青年的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李建宁从后现代视野下论述了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3],王增国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教育机理[4]。2012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至2015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主要原因是学者对政策的回应。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5年,在教育部的推动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形成。在政策的推动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论文数量剧增。2015年以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回归常态,发文数量明显减少。但是话语体系发生了转变,主要立足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意识形态等时代课题,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图1 研究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
(二)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分析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有黄蓉生、陈延斌、浦玉忠、田旭明、冯刚、江畅、曲建武、王学俭、徐园媛、刘峥、柳礼泉、徐金超、韩震、石中英、蒲清平、于安龙、刘艳萍,王永贵等研究作者,他们的发文量在5篇以上,其中黄蓉生、陈延斌发文量在10篇以上。陈延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凝练与传播、认同对策进行了广泛研究[5];黄蓉生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思想文化范畴,要从文化层面构建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同时,我们也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者有合作发表论文,但成果的代表性、影响力不强,研究的合力没有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武汉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海河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排名前10的机构共发表论文179篇,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研究成果最多。
(三)被引高频文献分析
表1反映了该领域被高频引用的前10个文献。高德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的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被研究者认可[7],被引515次;钟明华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整套核心价值观体系[8];王永贵论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特征[9];孙向军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现,要突出核心价值观向制度精神、公民意识的转化,需要建立在清除现实文化中对价值的排斥和消解的基础之上[10];孙兰英从论证了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11];其他5篇文献聚焦大学生之一群体开展研究。
表1 高频被引文献一览表
(四)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运行Citespace得到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图2),然后导出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表2)、关键词的突现情况(表3)。从图2和表2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高校、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是节点关键词和高频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表明了该领域研究最核心的研究内容,研究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理论,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问题。
图2 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
表2 高频次、高中心性前20位关键词
表3 文献关键词突现情况
续表3 文献关键词突现情况
频次和中心性是反映研究热点的不同指标,导致两高频次、高中心性前20位关键词存在不一致性。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路径、社会主义、认同、新媒体、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等关键词被引用的频次较高,但是中心性较低,表明该关键词虽有较高的关注度,但是与其他研究成果关联性不强,研究者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着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民教育、经验和启示等关键词的中心性较高,但是被引频次较低,表明这些关键词与其他研究热点有较强的关联性,但是被关注度不够。因此,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和反思,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向深度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主题下,对意思相近或重叠的关键词进行清理,依据图2和表2的数据分析,共包含3个研究热点。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提倡,更重要的是培育和践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认知、价值认同、实践行动分别是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基本前提、重要过程、最终目标,核心价值观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价值[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简言之,就是由谁培育、向谁培育、培育什么、怎么培育的问题[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一个自觉行动的过程,需要从建设理论、设计制度、实践的转化、教育宣传等方面系统推进[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观念到行动、从培育走向践行有其内在机制,主要包括理性和情感认同、利益调节和自律转化、制度制衡和榜样示范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双向互动机制[15],同时要加强利益维护、制度保障、激励约束、示范引领等4个机制等方面的建设[16],需要从“人性——国民性——日常生活——实现过程”的多个视角来思考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可行性与有效性问题,在把握社会各群体的时代性特质和需求的基础上展开[17],使成为高校、民族地区、社会大众以及青少年的自觉行为。
2.立德树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立德树人。王琰提出从五个维度即“理论引领、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18]。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被提出,其中课程育人关注度最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价值引领功能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教育机制这两个着力点,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质是价值观教育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加以促进[20],同时教材的整体性、教学话语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生活情境的创设、问题探究式的课程建设、活动资源的开发也是其实现路径[21]。
3.文化自信
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了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文化自觉,文化属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特征。学者分别从家训家风家教、红色文化资源、长征精神、行业精神、志愿精神等方面,阐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逻辑。王英杰认为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一个独特的动态确认、内在固化和自觉践行的过程[22]。轩传树认为坚定文化自信,应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守住”核心理念和价值边界,解构和批判有悖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错误思潮[23]。曾楠指出注重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意识形态的指引、主体认同的确立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国式路向[24]。
(五)研究前沿分析
突现词可以衡量研究的前沿。从表3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等关键词是2007年至2012年的研究前沿;中国梦、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践行等关键词是2013年至2015年的研究前沿;2016年至今的研究前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立德树人等关键词。友善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青年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等关键词在2019年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紧跟时代问题,具有中国现实意义。
三、结 语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培育”和“践行”。在话语体系上,价值观教育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再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结果,也是思想认识的飞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将立足于贯穿、结合、融入,在落实、落小、落实等方面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培育和践行。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找到了具体的抓手,也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等提出更高要求。但就当前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意识整合和共识塑造作用。因此,我们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立德树人机制的建立上,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个方面,体现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上。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法治环境和制度支撑。党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法治建设提供了有效指南。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强化社会治理的价值导向,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成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研究者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