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重庆邮务工人的抗日爱国活动
2021-04-02罗萍
罗 萍
(乐山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社会群体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群体与社会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历史上众多社会群体的研究能够透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转型与变迁的特点[1]。20世纪80年代初,章开沅先生也呼吁要通过团体、群体及阶层研究的结合来补充单纯阶级分析的不足,[2]由此提高了学者对社会群体的关注度。梳理相关史料,学界关于近代邮政史研究,除研究综述外[3],多涉及邮政业发展状况[4]、邮政与海关及民信局之间的关系[5]或个别地方邮政史[6],对战时重庆邮务工人群体研究鲜有论及,仅连城《抗战前夕邮务职工生活水平浅析——以东川西川两邮区为例》[7]对战前重庆邮务工人的教育程度及薪资收入有所论述。本文试以抗战时期重庆邮政业的发展状况为背景,以重庆市档案资料为基础,重点探讨抗战时期重庆邮务工人的抗日爱国行为,以求教于方家。邮政关乎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抗战爆发后,我国邮政业受战争影响,发展空间大为缩减,1942年中华邮政总局迁往重庆,这为重庆邮政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特殊的机遇。邮务工人是伴随着中国近代邮政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雇佣职业群体,是近代邮政业务的直接参与者,并且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与社会时代有着诸多联系,尤其在抗战时期众多邮务工人的坚守推动着邮政业的发展。
一、战时邮务工人的主要抗日活动
重庆成为全国的通信信息集散地以后,邮务工人群体也随着战时重庆邮政业的发展而得以壮大。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邮务工人不再只从事信件往来、包裹寄递、寿险业务、钱财汇兑等基础性业务,而是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战时的业务需求中以支援抗战,因此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战时重庆邮政业的发展,离不开战时邮务工人在诸多抗日救国活动所做出的贡献,以下主要从六个方面对邮务工人战时的抗日活动展开论述。
(一)配合开展军邮业务,保证战时邮运
我国的军邮最早产生于民国初期,军邮不等同于普邮,它是在战争期间,起到沟通各战区邮运业务往来的作用。抗战爆发后,因战争的需要,军邮受到政府重视,才逐渐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军邮体系[8]。全面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为顺利发展战时邮务,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了实现国共两区正常通邮的建议,这尽管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干涉,但也得到了国民党内有识之士以及多数邮务人员的积极响应。战时军邮主要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部长俞飞鹏领导,中华邮政总局作为军邮工作的执行机关,其组织形式是:军邮督察处处长兼任邮政总局视察长;军邮邮区依作战区域指定前线若干邮区,由管理局局长负责;邮区以下设军邮局所,由军邮区总视察总理。其中军邮局所大致分为两种,在段内驻有军队的地方,如原有邮政局所,则由总视察指定,作为兼办军邮的局所;如原无邮政局所,便指派军邮员设立军邮局或派出所[9]。抗战时期共划有包括重庆邮区在内的军邮区10个,军邮局251个,兼办军邮局所1 959个。军邮建立后,国共两统治区的往来邮件日益增加,外来邮件包裹颇多。以1942年为例:以信件言,挂号信比去年同月多十余倍;平信、包裹亦多至十倍,汇兑总数额月达四五万元,向外汇者亦较前增多[10]。可见在重庆邮务人员的积极配合下,战时军邮业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军邮开办后,经军委会与重庆邮政总局交涉,顺利发行了“军邮”票,规定:凡军人通讯,欲享受优待者,每月以家书一封为限,概须贴用‘军邮’票,由临时或军邮局消戳为有效,如军邮局与当地邮局联络者,则不在此限,除缴纳一角六分外,不足之数则由军邮局补足[11]。“军邮”票的发行为挂念后方的抗日军人提供了便利与优惠,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抚慰军心的作用。
(二)响应战时驿运大纲,珍重承运物资
交通为国家的命脉,好像人身血管,一有障碍就要发生问题,固一个国家,为对内求团结,对外争生存,无论其交通工具为何,方法为何,而维持其川流不息的运输,乃是绝对必要的条件[12]。抗战爆发后,我国重要的交通路线大多已遭破坏,加上西南、西北各地道路崎岖,交通体系尚不完善,西南大后方的交通运输主要依靠人力,这对广大邮务工人提出了更多的挑战。为增强邮务工人的工作信心,东川邮政管理局大力宣传战时驿运大纲,提出:驿运建设就是国家建设的基础!参加驿站服役,就是帮助前方作战!为战时驿运服务是最光荣的事业[13]。为响应战时驿运宣传大纲,提高工作效率,邮务工人加紧工作,共克时艰,尤其是作为管理局局长、各办事处主任等高级职员,心存大局观念,以身作则,严明赏罚,破除情面[14],并且对于区内业务邮运,如人员调度、工作分配等事宜,一概悉心办理,同时严格检讨、核察其进度是否与计划相一致。国难之时,邮务工人在邮局的鼓励下,努力工作,不仅保证了战时重庆邮政业的顺利发展,也提高了抗战救国的斗志。
抗战时期,邮务工人除了需要完成信件、包裹、汇兑等基本业务外,还承担着运输物资尤其是战略物资的重任。近代中国工业发展落后于西方,大多数机械武器、器材以及原料为西方舶来品,不仅价格高昂,且完好运输回国也非易事。尽管交通运输的各级人员中,能奉公守法,不辞劳苦,恪尽职守者较多,但敷衍塞责且对所运物资不知爱惜珍重者亦不乏,导致在运输中时常出现损坏或遗失重要物资的现象。邮政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分支,无论是对前线作战物质的输送还是对民众日常生活物资的补给,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抗战时期,东川邮政管理局严加督饬期所属邮工切实受惜、珍重所承运之一切物资,毋得任其损坏散失[15],这不仅有助于保证战时物资输送的质量,也有助于减少战时国家的经济损失,最大限度支援抗战和保证群众生活所需。
(三)开展寒衣募捐运动
自全民抗战以来,各地邮务工会如上海、南京、汉口等都开展了诸如组建抗日义勇军、捐助“邮工号”飞机等一系列爱国抗日活动,重庆虽非抗敌的主战场,但重庆的邮务工人也纷纷肩负起抗战建国的重任。他们一方面坚守工作岗位,为了当前抗敌工作的迫切需要,往往牺牲本身的一切,每天应尽的职务是十小时,责任又重,事务又忙,可是重庆的邮工没有畏难苟安的心理,很奋勇的埋头苦干[16],另一面响应政府倡导的新生活运动,节衣缩食,倾囊相助,竭力开展寒衣募捐运动。关于捐物方面,邮工通常会在邮局指定时间内统一缴齐,募捐的物资交于重庆市地方银行代取,后交市政府送救济难民委员会照收[17];关于捐款方面,主要按月薪多寡进行划定,1934年东川邮政管理局明确规定了邮务工人捐款的办法:机关职员捐款按月薪多寡分为五级,二十元以上五十元未满者,捐月薪百分之五;又五十元以上百元未满者,捐月薪百分之十;一百元以上二百元未满者,捐月薪百分之二十;又二百元以上三百元未满者,捐月薪百分之三十;三百元以上者,捐月薪百分之四十,以上各级捐款以一次为限[18]。以1939年为例:刻苦耐劳的信差同志,在百忙之中全体出动,不到半个月光景,竟募得一千余元[19]7。战时重庆邮务工人通过捐款、捐物的方式,以实际行动表达了救国抗日的热忱之心。
(四)查缴敌货,保护我方空降士兵
抗战全面爆发后,重庆逐渐成为了中国的邮政中心,东川邮政管理局肩负起民族责任,竭力发展邮政交通业。邮政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经济的支撑,尤其在战时,民族工业理应被重视并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1937年,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重庆市成立“肃清仇货委员会”,分总务,纠查,保管,押卖以及审计五组,每组设正副组长各一名。自全民抗战以来,重庆市各界抗敌后援会积极开展肃清仇货工作,自1937年8月20日至9月22日,已扣押仇货千余件[20]。邮政不仅是信息交往的载体,也是物流交换的重要渠道,故为了响应肃清仇货委员会,重庆邮务工人加大邮件检查力度,明令一经查获立即收缴,尽力防止敌货走私事件发生。在邮务工人的努力下,敌货搜缴工作在东川邮区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如1940年2月16日,天生桥二等邮局向东川邮政管理局“报送查获内运敌货表”[21];2月18日,东川邮局又收到“北碚邮局查获内运敌货表”[22];1941年7月“北碚二等邮局邮工巴松查获内、外敌人货物”[23]。此外为了将敌货查缴工作进行到底,东川邮政管理局还制定奖励机制,对查获日货的邮务职工颁发奖金,进而保证了邮务人员肃清敌货工作的顺利进行。
国民政府西迁以后,日军分派大量敌机对大后方进行轰炸,作为应对,西南后方一方面派专员勘测敌机,以便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广大居民躲藏;另一方面派中国空军与敌机进行殊死抵抗。而在敌我空战中,为避免我空军人员偶因飞机故障,使用降落跳下,引起守兵误会,东川邮政管理局明确规定:在敌我飞机高度虽无判明之际,俟后遇有跳伞人员降落时,其人数在二十名以内者,一律禁止射击,其降落者如系我方空军人员时应设法保护,受伤者务速救治,若为敌人则捕捉解部审讯[24],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打击敌军,保护我方空军人员,为抗战事业贡献力量。
(五)传播抗敌救国思想,增强抗敌力量
抗战时期,为了进一步宣传抗战救国思想,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抗敌阵营中,重庆邮务工人采取了创办抗敌报刊、开展文娱活动等形式进行抗敌思想的宣传工作,有效的增强了社会群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1.创办“奋斗”壁报
1939年东川邮务工会开始创办壁报,无论在重庆热闹的街上,或者在冷僻的街巷里,乡间到处都有“奋斗”壁报,色彩非常美丽,文字非常生动,而趣味又非常浓厚,所以常常拥着一大堆人挤着——看它短小精悍,强有刺激力的论评,歌谣,故事,杂谈,时事……以及滑稽讽刺的漫画,“奋斗”壁报在重庆的山城也已经有了相当的地位了[25]7,壁报以“奋斗”为名,足见邮务工会创报的用意,壁报的创办加大了抗敌观念的宣传,有助于增强广大国民的爱国意识。
2.组建歌咏队,建立民众学校
歌咏队成员均由重庆邮务职工组成,并在工作之余强加练习,未因战事而阻断,所唱多为爱国主义歌曲,即所谓的“红歌”,有各股股长,主任,巡员以及女同事合唱,几十个喉咙发出愤慨,悲壮,激越,轻快,沸腾的吼声,像洪流的巨浪,每一个不知不觉中像见了敌人,咬紧了牙根,想与敌人拼命一样,重庆的邮工是每一个人在怒吼着[26]7,此外再配合以相关话剧,演讲活动,不仅助于缓解工作疲劳,舒缓邮务职工的苦闷情绪,还有助于动员更多的人积极抗战。
另外,为了提高民众的知识水平和国民素养,东川邮务工会还创办了战时民众学校,通过创立学术演讲研究会,以邀请名人开展演讲,提高广大邮务工人的见闻和视野;通过建立图书馆,为更多职工提供了增长知识的平台,这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邮政职工文史修养,为争取抗战胜利,培养了一批生力军。
3.响应国民精神总动员
抗战的非常时期,是指国家遭遇了外患的欺凌,准备作最后牺牲以图生存的时期,广大邮务工人尽管未被派往前线作战,但却仍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的战士,国难之时,国民精神往往对国民的抗战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动员广大邮务工人积极奔赴抗战的“洪流”中,在邮政总局的号召下,重庆邮政管理局加紧推行国民精神总动员。
(1)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含义及目的。国民精神总动员指个人为集中一切意识、思维、智慧与精神力量于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以增强发挥之效率。抗战时期,在国防最高委员会的要求下,东川邮政管理局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认为抗战前期军事力量与精神力量并重,而后期抗战则精神尤重于军事,故呼吁:提高全国国民坚强不屈之精神,以克服艰危而打破敌人精神致胜之毒计,不仅应动员国内一切之物质与人力,亦必动员全国国民之精神,欲动员全国国民之精神,尤以充实抗战之国力,不仅在于发动而尤贵于组织,必以有组织之精神发挥有组织之人力,利用有组织之物资,方足以适应国家当前之需要……[27]国民精神总动员的目的在于一方面肯定团体组织的合法性及其在抗战救国运动中的价值,另一方面则号召邮务工人,团结一致,以实际行动奋起救国。
(2)邮务工人对国民精神总动员的认识。国民精神总动员旨在从思想上引导邮务工人树立强烈的爱国精神,并带着这种精神投入到战时的邮务工作中,因此邮工对精神总动员的认识程度就影响到抗战爱国行为的实际效果。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记录下所有邮工当时对于国民精神总动员的看法,惟通过当时报刊记载,许能窥探一二。在国民精神总动员实施的同一年(1939年),邮工朱英华在《中华邮政》发表了一篇名为《精神总动员中邮工所负之使命》,文章中写到:
邮工分子分布于全国各地,其据点绝非“点”与“线”,而为普遍的“面”,邮工与民众有时时接触之机会,其发动民族之效率固亦巨,固邮工更应推己及人,以作全民之先锋,发扬民族精神,健全组织,向共同目标努力,完成抗战建国之使命!欲完成此使命需邮工自身加以检讨我邮工组织之是否健全?我邮工各个人之思想是否一致?我邮工之学识是否足以领导一般民众?就组织而言,邮工在国内一般团体中较为健全,但在抗战条件下其相去甚远,是不得不急起直追迎头赶上,以争民族之胜利;就学识而言,欲求增加自身之领导能力,学问思想两相并重,最后在此抗战期中,人力财力均应切实节约,以备国家之不时之需[28]49。
以上为摘录,全文洋洋洒洒上千字,首先论述了邮务工人的工作性质,其次从多角度分析了面对国家的精神总动员运动,广大邮工应肩负的民族使命和责任。从组织到学识,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抽象,从行动到思想,由浅及深,由小见大可见其对精神总动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这对了解当时邮务工人对国民精神总动员的认识提供了窗口。
(六)参与防空洞修建,帮扶抗战军人家属
日军的持续性轰炸,对重庆市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为此重庆市修建了大量防空洞以供居民躲避和储藏重要物资。为支持重庆市政府的修建工作,1940年东川邮政管理局出资向群力工厂订购炸药三千市斤至重庆太平门为开凿防空洞[29],及时缓解了政府的经济负担,也以实际行动担负起了作为“国企”的一份民族责任。
抗战前线的官兵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力量,而每一名官兵将士的身后是一个个真实的家庭。抗战以来,重庆邮政业因交通线路的破坏,邮务工人的工作异常辛苦,运输邮件与战前相比耗时更长,且危险增大。为保证前方战士与后方眷属的通信联络,东川邮政管理局规定:各部队官兵寄交后方家属信函,可在封面左上角家书或加盖“征书”字样,以便各投递局注意;无法投递时可向相关保甲查询,或送当地县政府兵役科,批明相关保甲姓名地址,再由邮局询明照章投送[30]。这不仅保证了中国近代邮政的发展,也为前线官兵捎去了心安和慰藉,体现了邮局对前方军人的体恤和人文关怀。
为解决抗战军人家属安置问题,邮局采取优待政策。1938年重庆市政府成立出征抗敌军人家属优待委员会,并提出《出征抗敌军人家属优待条例》规定:
如出征抗敌军人家属应由所在地之县市政府及自治团体或法团以本条例之规定,予以优待;相关优待事宜由出征抗敌军人家属优待委员会办理,且委员会对于本县市出征抗敌家属之情况应详加调查;抗敌家属除负担法定赋税外,得减免各项临时税款,得免服劳役,并优先享用一切公益设施;出征抗敌军人因作战阵亡或受伤致残,除依法令呈请抚恤及褒扬外,其家属得继续享受本条例所规定之优待至其子女成年为止,无子女者,至其配偶死亡为止,无配偶及子女者,至其直系血亲尊亲属死亡为止;关于救济之费用,由优待委员会酌情形捐募,负责保管,不足时由县市政府筹集等[31]40。
《优待条例》既对“抗敌家属”身份进行了严格界定,制定了抗敌家属救济的不同情形及办法,也规定了抗敌家属的法定义务和责任,重点在于安抚敌后家属,保障其家庭基本生活,缓解前方军人的后顾之忧。
为支持政府的“优待”政策,1941年东川邮政管理发布关于优待抗战军人家属代电规定:要切实遵行颁布的优待“抗属”条例;“抗属”有困难要尽力帮助解决;“抗属”有灾患要尽力设法救济;要扶持和慰问“抗属”的疾病;“抗属”有丧事要帮助;“抗属”有婚假喜庆要祝贺;每逢年节要给“抗属”送礼;一切社会公共福利事业要让“抗属”优先享受优待的权利;要尽力帮助“抗属”做工种田和收获;随时随地尊敬“抗属”等[32]。此外该局还积极邮务人员指导抗战家属从事生产活动,加强互助合作,提高抗战家属自力更生的能力。抗战军人家属安置问题,事关前方军人的抗敌士气,中央政府虽早已颁布优待抗战军人家属条例,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优待工作尚未普遍深入,东川邮政管理局此举有助于营造社会优待“抗属”的风气,调动各界积极响应,不仅使抗战家属本身得到帮助,同时也鼓舞了前方士气,为抗战助力。
邮政从业人员是邮政事业得以顺利运营的重要保证,且他们总在特定时代背景及社会变迁下不断探索自我发展的生存空间。抗战时期邮务工人的一系列抗日救国活动,为保证战时重庆邮政业发展,支援民族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邮务工人能够开展抗日活动的原因
中国的近代邮政与海关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关早期由洋人操控,因此近代邮政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烙印。邮务工人群体是产业工人群体的组成部分,是近代邮政事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无论是选拔方式,还是晋升管理方面都受到西方影响,因而与其他产业工人有着重要区别。国难当头,广大邮务工人之所以能够坚守岗位,积极响应抗战,与其自身的身份来源和邮局严格的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前者使得邮务工人整体上具备基本的爱国情结,后者则为邮务工人开展抗日活动起了动员和保障作用。以下重点从邮务工人的身份来源和邮局管理两方面对邮务工人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的原因进行论述。
(一)邮工群体本身具备“抗日爱国”的思想基础
邮务工人是工人群体的组成部分,近代的邮务工人与中国传统驿站中的驿夫、走卒并不相同,后者多由政府招募,也有服役犯人,带有被动性和惩处性,而近代邮政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应聘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考试通过才能成为正式的邮务人员。
关于重庆邮务工人的身份来源,经梳理,主要有四大类。第一为来自农村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第二为来自城市中的产业工人家庭;第三为内迁至渝的内地、沿海等地区的成熟技工或知识分子。以1942《交通部东川邮政管理局职工补习班初级班教职员表第一期》[33]为例,除副主任吴清澄来自四川省,其余均来自外省且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如教员何时来自江苏,曾从事教师,书记及科员;教员童隆增来自江苏,曾从事教师及测绘员;事务员任宋岳来自湖南,曾从事兵工厂科员等。可见这些邮工不仅具备一定技能,还具有一定学历水平;第四为来自东北邮区的邮务工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邮政职工在奋力坚持10余月后,陆续西撤,以保东北邮政之根基。东北邮工撤退主要经历两个阶段,1932年东北邮务封锁后,主要先撤至天津、上海、北平及山东等安置,详情见表1。
表1 东北邮工入关的分配情况
可见,东北邮工初入关时主要撤退地为天津,其次为上海、山东,撤退至重庆东川邮区平均仅不到30名,但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华北各地的沦陷,原为东北邮区的邮工与上海、北平等地邮工一起西撤至重庆、成都等地,此为东北邮工撤退的第二阶段,尽管由东北撤退至东川邮区的数量难以精确,但至少能说明战后东北邮工的到来壮大了东川邮区的职工队伍。综上,邮务工人群体总体上都有接受过教育的经历即具备相应知识文化水平,与普通的城市苦力工人如煤矿工人、码头工人、提装工人等相比较,其思想觉悟程度更高,尤其对于来自东北邮区的职工而言,深受抗日战争的迫害,抗日救国的思想根植于心。
(二)战时邮局的管理体制,为邮工开展抗日活动创造了条件
近代邮政局的管理制度实际上借鉴于西方,邮务职工的选拔、考核、晋升、调度、奖惩、福利、薪资等都是在一套严格的管理体制下实行的。例如,邮工在进入邮局之前,须先具备参与邮政选拔考试的资格,即是对参考人员学历的要求。换言之,参考者须首先具有一定教育经历和文化程度。邮局招考的程序并不繁琐,由考试院出题,邮局在考前下发公告,注明报考资格(要求)、考试科目、考试时间等,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不需要推荐,凡满足报考资格者方可参加。在当时,进入邮局成为了多数求职者的优选去处。抗战爆发后,随着邮政总局的西迁,不仅为重庆邮政业发展迎来了特殊的机遇,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为了更好规范职工行为,凝聚抗战爱国意识,保证战时业务的顺利进行,邮政管理局基于以往的管理制度,在思想宣传和纪律管理方面均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1)开设党政训练班,加强思想建设。近代邮政职工主要划分为特别邮务官(即邮务长、副邮务长)、邮务员、邮务佐、信差、邮差、听差、力夫、局役等,后三者亦可并入其他杂项差役中。邮务人员经考试进入邮局后,除进行基本的邮务训练外,为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政治觉悟,要求具有较高等级的邮务人员参加党政训练班,从而引导邮工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救国之责任,增强对邮政事业的服务精神。
(2)加强人员整顿以肃纲纪。 邮政职工本质上是属于国家机关成员,要求具备相应的知识和修养,在认识上,要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发扬民族精神,为整个民族效力,努力建树将来,并力求技术精进,有所发明创造[34]13-14;在修养上,要觉悟专业,精益求精,用心思去创造以应对无时不在变化之新技术,对己应廉洁奉公,对职务应竭智尽忠,此乃对交通职工道德修养上之最低限度,如此交通职工才能免于堕落,免于腐化,不致为人们所厌弃[35]15。然而在非常时期,邮局中仍然存在违反工作纪律及懒惰腐败的行为。
为此东川邮政管理局首先从调整工作时间着手,要求抗战期间全国各级党部及各机关之人员均应加倍积极工作,以加强抗战之力量;所有各部队之训练及各党部各机关学校之每日工作及办事时间应一律增加为十小时以上,并须注意增加办事效率[36]。其次整顿秩序,在非常时期要求各主管长官应以身作则,增强工作效能,毋愧职责,做事不但对于时间要特别经济迅速,即一切用途经费力求节省,总使一钱当做二钱之用,一人能做二人之力,尤应严防藉战争机会以便私图或抬高账单从中渔利。务希我各主管长官,于此战争发动之时,更应注重人格纪律与秩序,督励所属,激发天良,已尽国民天职[37]。
再者,严厉惩处懒惰成性及不服指挥的邮工。1941年以来,查各区办理汽车运输,每月照雇学徒,学习技能并以协助机匠工作,此项学徒在学习期间,应服从机匠之指挥督导,否则一经呈报查明属实其有懒惰成性或品行乖戾者并应予以辞退[38]。
最后,严禁赌博、跳舞等不正当娱乐活动。东川邮政管理局亦曾严令:当此强敌凭凌,国势危亟之日,凡我公务人员,应尽瘁本职以报国家,整顿纲纪,挽回风气以振起抗战建国之精神,除责成行营负责监督驻渝党政军公务人员之生活,并令宪警机关密秘稽查,嗣后如有赌博、跳舞、冶游以及其他不正当行为者,无论任何阶级一律拿解行营从严惩办[39],倘有不自检束,纵情声伎,互舞酣歌,酗酒赌钱者,一经发觉定予严惩[40]。战时邮局整顿纲纪的强制措施,对激发邮务职工的国民意识和保证战时邮政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结 语
邮务工人既是工人群体,亦是社会群体,是近代邮政业务的推动者。抗战时期重庆邮务工人群体的壮大为近代重庆邮政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广大邮务工人在邮局的领导下,通过配合军邮业务、承运战略物资、开展募捐活动、查缴敌货、响应战时驿运大纲、传播抗战救国思想、配合国民精神总动员以及帮扶抗战家属等实际行动,积极支援抗日战争,为推动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邮务工人之所以表现出如此正义的爱国行为,与其身份来源和邮政当局的管理体制有密切联系。邮务工人通常出生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能进入邮局工作在当时被称为“铁饭碗”,等同于如今的公务员。在邮局内,从选拔到考核再到晋升,均有一套严密的管理体制,总体而言这类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抗战时期,邮局为整顿纲纪,规范工作作风,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的纠正措施,为邮务工人努力工作,配合抗战营造了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