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荷载作用下基坑变形分析
2021-04-02中铁十六局集团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101100
冯 勇 (中铁十六局集团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 101100)
1 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地下空间被广泛利用。地下空间开挖的基坑紧邻地下商业群、停车场、高楼大厦或既有车站的环境非对称情况愈加增多,非对称荷载作用下基坑的变形机理以及变形规律更加复杂,基坑开挖过程支护结构自身及环境安全风险更大,因此有必要对其受力及变形特征进行研究,以指导类似工程建设。
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以Terzaghi和Peck等为代表的等学者以总应力计算基坑支护结构,并研究了基坑施工过程的稳定性;Bjerrum 和Eide等总结了基坑开挖基底隆起变形规律,探讨了基坑抗隆起理论计算;O'Rourke研究了土体变形的影响因素即基坑开挖卸载,提出基坑开挖和围护对围岩变形的影响。冯广玉、朱元勋等国内学者运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基坑开挖支护结构的内力、变形变化以及对环境影响。王艳峰、刘海燕等结合工程施工过程的监测数据,研究基坑开挖对支护结构自身和环境影响。
2 工程概况
本基坑工程位于某高速公路北侧,高速公路填土高度约为6.0m,基坑北侧为某在建广场,在建广场挖深约为4.0m。基坑南侧边缘线定位在高速公路的边坡周围,基坑北侧围护桩与在建广场承台净距1.9m,与承台桩净距2.4m,基坑与路肩相距为6.2m~10.4m;基坑北侧施工便道宽约8.0m,基坑平面图如图1。
图1 基坑平面图
基坑设计开挖尺寸:长73.50m,宽14.30m,深26.22m,基坑结构主体分为两层,局部为三层。采用长度为45m,直径1.2m,间距1.5m的钻孔灌注桩作为基坑的外围支护,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与钢结构相结合的方式为其竖向围护结构,其中最上层为混凝土支撑,支撑水平间隔为6m;往下为7道钢支撑,钢支撑的水平间隔为3m。其混凝土支撑的设置标高为±0,7道钢支撑设置标高分别为-3.8m、-7m、-10m、-13m、-16.5m、-19.5m、-22.4m。基坑负二层的开挖深度为16.92m,采用长度为30m,直径1m,间距1.2m的钻孔灌注桩作为基坑的外围支护,其中最上层为混凝土支撑,支撑水平间隔为6m;往下为4道钢支撑,钢支撑的水平间隔为3m,其混凝土支撑的设置标高为±0,4道钢支撑的设置标高选取分别为 -3.8m、-7m、-10m、13.5m。
3 工程地质条件
场址范围内土层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上覆人工填土层,其厚度为0.8m;粘土层,其厚度为3.3m;膨胀土层,其厚度为32.3m;中更新统冲积层粘土层,其厚度为2.4m;下伏基岩为第三系粉砂岩。参数如表1。
基坑设计参数 表1
4 模型的建立
4.1 计算模型
基坑的长、宽分别为73.5m与14.3m,最大开挖深度为26.22m,将其分为8个步骤进行分步开挖施工。根据FLAC3D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表明:受深基坑开挖影响,一般会在开挖基坑周围3倍的开挖深度范围内引起比较大的地层沉降,而在3~5倍的开挖深度范围内其所引起的地层沉降影响较小,地层沉降也受基坑开挖的平面尺寸大小和开挖平面的长宽比影响。开挖基坑平面尺寸越大,地层范围影响就越广;开挖平面的长宽比越大,沿长边的方向受影响范围就越广。
数值模型的条件选取:取距离基坑边界100m横向范围,纵向高度为3.8倍的基坑开挖深度,故整个模型尺寸长宽高分别为273m、214m、90m,计算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三维模型网格划分
分别用x方向、y方向的外边界条件对两个垂直面上的法向位移进行约束,开挖内部不设置约束;模型底面的水平边界位置采用固定约束。
本构模型选用修正剑桥模型,开挖土体的网格划分选用六面块体单元,未开挖土体的网格划分选用六面体渐变放射单元。由于所开挖的地坑周围地下水位较低,故模型忽略地下水对基坑开挖的影响,以总应力指标作为土体计算参数。
围护桩与立柱选用桩单元进行模拟,基坑内的混凝土支撑、钢支撑与围护桩体间的冠梁皆用梁单元进行模拟。
4.2 计算参数
取强度的混凝土作为基坑支护结构的混凝土强度,混凝土在外部作用下会产生裂缝,强度折减系数取0.8,弹模取24GPa、泊松比取0.2、密度取1500kg/cm,采用1.2m×1m 的钢筋混凝土支撑截面长宽分别为1.2m与1m,钢支撑截面为外径609mm内径593mm的空心圆,钢支撑弹模为210GPa,泊松比为0.3。
4.3 计算工况
基坑开挖8个土体开挖工况,如表2所示。
基坑开挖主要计算步 表2
5 基坑变形及地面沉降分析
5.1 桩体侧向位移分析
围护桩在不同计算工况下水平位移随深度的变化曲线见图3至图6所示。
图3、图4显示:随着开挖的进行,基坑侧向变形速率增大,支护结构侧向位移呈现出中间大两端小的变化规律,变形最大位置在开挖面附近,最大变形位置随开挖的进行而逐步下移。基坑南北围护桩在水平方向的位移均向超载一侧偏移,位移量在25mm左右。
图3 基坑南侧围护桩侧向位移变化曲线
图4 基坑北侧围护桩侧向位移变化曲线
5.2 地表沉降分析
不同计算工况下,基坑中心位置南侧高速公路南侧(jv5-2)和北侧(jv5)高速公路地面沉降随开挖工况变化曲线见图5、图6所示。
图5~图7可以看出:地面沉降与开挖深度呈正相关,开挖深度越大,地面沉降越大。由于钢支撑的及时架设,每一次开挖完成后地表沉降速率降低,对控制地面沉降效果显著。基坑周边地表最大沉降值为50mm左右,位置在距基坑12m处。在基坑每一步开挖中,地表沉降均在不断增大,反弯点在距离基坑开挖深度的1.5倍处,反弯点范围内基坑开挖产生的沉降值较大。
图5 高速公路南侧地面沉降随工况变化曲线
图6 不同工况高速公路南侧地面沉降随距离变化曲线
图7 高速公路南侧地面沉降随工况变化实测曲线
6 结语
通过FLAC3D数值分析和现场原位监测,结论如下:
①开挖深度与基坑侧向变形及其速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基坑支护结构的侧向变形呈现出中间大两端小的特征,变形最大位置处在基坑开挖面附近,即侧向变形呈现出“n”字型特征,中间大两端小;
②受偏载影响,基坑整体单向偏移基坑南、北侧的围护结构顶端均向北移,移动的数值稳定在25mm左右;
③基坑周边地表沉降与开挖深度呈正相关关系,由于钢支撑的及时架设对控制地面沉降效果明显。单一工况结束后,基坑沉降速率明显减小,沉降趋于稳定;
④基坑周边地表最大沉降值为50mm左右,位置在距基坑12m处,在基坑每一步开挖中,地表沉降均在不断增大,反弯点在距离基坑开挖深度的1.5倍处,反弯点范围内基坑开挖产生的沉降值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