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创新的“破圈”之路
2021-04-02傅波尔
傅波尔
【摘要】在当前媒体生态下,怎样通过融合创新为受众带来全新的听觉体验?本文以原创广播昆曲音乐剧《西厢·三重奏》为例,探讨如何适应新时代人们审美需求而对传统戏剧进行改良创编的问题,提出应对传统故事进行解构与重建,对广播剧形式进行新探索,对传播方式进行多元延展。
【关键词】广播音乐剧 西厢记 昆曲 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新中国第一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此后,广播剧成为新中国广播中一朵奇葩,并陆续出现了立体声广播剧、广播连续剧、方言广播剧、广播微剧等多种形式,丰富了广大受众的审美体验。媒体融合时代,广播剧的制作和播出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作为广播剧创作者,除了用声音演绎好中国故事之外,顺应时代发展,利用融合创新思维重构广播剧,让广播剧的创作、呈现、传播符合受众审美需求,也成为必修课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华之声2019年12月25日首播的原创广播昆曲音乐剧《西厢·三重奏》是一部以王实甫的《西厢记》和元稹的《莺莺传》为蓝本,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演绎男女主人公爱情故事,展现当代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艺术情趣的剧目。该剧融合了昆曲、音乐剧、广播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受众耳熟能详的《西厢记》故事基础上,深度挖掘和重新续写了故事的“前世今生”,通过在不同时空中主角做出的选择,凸显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拥有的独立、自信、积极的生活态度。该剧在创作中展现出的新思路和新手法,值得分析研究。
一、对传统故事的解构与重建
在广播剧的剧本创作中,有许多作品取材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由于这些传统故事在国人心中曾留下很深的印记,更易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但同时,传统文化留下的印记也往往会形成创作中的条条框框,极易束缚文艺剧作者的手脚。如何在原剧的基础上转换思路进行再创作,赋予原剧以新的生命力,让受众获得新的认知、拥有新的体验?近年来,创作者们把传统故事作为当代价值观输出的表达载体,改编了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在受众中既叫好又叫座。这些作品在汲取原有故事精髓的基础之上大胆创新,兼具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和人物个性,戏剧思维的方式发生着改变。种种迹象表明有新的戏剧观正在形成,称之为“融合戏剧观”。①再现与表现结合,写实与写意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广播剧创作同样需要具备这样的“融合戏剧观”。
在广播剧的创作中,创作者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善于在传统文化的宝库里发掘素材,并勇于跳脱出传统,大胆创新,呈现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创制。
众所周知,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二人生死相依,在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封建礼教、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但鲜为人知的是,在唐代诗人元稹的《莺莺传》里,张生是个负心人,对崔莺莺始乱终弃。原创广播昆曲音乐剧《西厢·三重奏》将元、唐两个版本进行组合与连接,再与当今时代理念映衬,三个时空不同故事版本有机结合,续写出张生、崔莺莺二人全新的故事。《西厢·三重奏》通过展现时空的变化、剧中人物内心解读,深入探讨了历史、社会对个体价值观念的影响。
二、对广播剧形式的新探索
一直以来,文化剧作从未放弃挖掘更具时代特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融合创新就是很好的尝试与探索。放眼国内外,很多当代戏剧作品都在形式上进行着融合创新。比如,风靡全球的法国摇滚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将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古典音乐家形象和时尚摇滚音乐巧妙结合,通过摇滚乐展现了莫扎特内心更本真的自我,令观众看到了这位西方古典音乐大师的不同侧面。2018年,北京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剧戏音乐剧《杨月楼》跨界融汇了话剧、评弹、交响乐、RAP等多种艺术形式,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走进剧场,了解、欣赏晚清京剧名伶杨月楼的传奇人生。②
近年来,广播剧创作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如以“录音报道+历史广播剧”融合呈现的纪实广播剧《遇见海昏侯》、以“广播剧+口述新闻”形式而作的系列广播剧《生死关头》、以“广播剧+音乐剧”形式出现的广播音乐剧《以月致心》等,这些拥有创新思维的作品都获得了听众的认可与好评。《西厢·三重奏》集“昆曲+音乐剧+广播剧”三种艺术形式,是广播剧创作的又一次新尝试。在表达形式上,该剧故事脱胎于昆曲《西厢记》,融合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昆曲唱段。为了契合现代故事部分的剧情走向,创作者对本剧的部分昆曲进行了全新的创作。在音乐剧的创作部分,创作者撷取昆曲《西厢记》中最富特点的一段旋律作为《西厢·三重奏》的音乐动机,由此,现代剧情与古代故事在音乐的勾连下实现了自然的过渡。而广播剧作为整个故事的重要载体,交代出了前世今生的故事背景,将昆曲与音乐剧合理地艺术再现。在该剧的创作中,广播剧是一个造型别致的容器,音乐剧像滋味丰富的主菜,而昆曲则像神秘的佐料配方,三者合一,奉献出一道精致的听觉大餐。
三、对传播方式的多元延展
传统广播渠道曾经是收听广播剧的唯一方式,随着媒介传播形态的多元化,当今人们已经习惯了时刻有网络相伴的生活,各式各样的音频分享平台供人选择,不论任何时间、地点,受众都可以选择收听自己喜欢的声音产品。因此,广播剧的传播应积极与网络传播相结合,力争被更多地听见和“看见”。《西厢·三重奏》除在广播端播出之外,还在有声App上开设了专栏,并为该剧量身定制了宣传海报及剧中人物国风手绘形象,让受众在收听广播剧的同时能够将听觉与视觉形象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扩展广播剧的传播效果。此外,有声App亦能作为桥梁,使喜爱作品的受众与创作者进行留言、互动,更能方便受众的反复收听。
一部广播剧的传播,不应该只局限于广度,而更应该挖掘深度。以广播剧《魔道祖师》为例,这部剧改编自“墨香铜臭”的原创同名小说,在某音频分享平台的播放量累计达到2.27亿次。同样改编自小说《魔道祖师》的网剧《陈情令》则成为年度热剧之一。当然,广播剧除了影视化手段之外,还应当有更多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展现手法。《西厢·三重奏》融合传统昆曲艺术与音乐剧于广播剧中,是一部非常适合在戏剧舞台上进行演出的艺术作品。除此以外,近期被奉为流行趋势的沉浸式艺术展览也可以成就一部广播剧的表现空间。以《西厢·三重奏》为例,“昆曲+音乐剧”的表现形式营造了听觉与视觉双重氛围,在沉浸式艺术展览中,藝术与科技的结合为受众构筑了观看和互动的观展模式,可以让整个展览以一个跨越古今、三生三世的故事贯穿始终。
由此可见,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可以推动广播剧传播的广度,而影视剧、戏剧舞台与艺术展等则可以打开广播剧传播的深度,二者合一,能实现广播剧传播的最大价值。一部拥有精彩故事和艺术表现力的广播剧理应通过更丰富的传播渠道被更多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不论是对传统故事的解构与重建,还是对广播剧形式的新探索,抑或是对传播方式的多元延展,都可以充分展示创作者的融合创新思维。把熟知的故事变得有新意、有层次,把惯用的形式变得更丰富,把简单的传播变得多元、更具有市场价值。广播剧的融合创新应该是创作者予以正视与重视的“破圈”之路。
注释
①张仲年:《融合:一种新戏剧观》,《戏剧艺术》, 2020年第1期。
②《剧戏音乐剧<杨月楼>舞台再现伶人传奇往事》,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8/10-06/8643419.shtml .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澳台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黄一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