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
2021-04-01
影视 掬水月在手
2020年10月,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讲述了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的传奇人生。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内。她幼承庭训,受业于诗词大师顾随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流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她引入西方文论诠释中国古典诗词,对新诗亦抱持兼容并包的态度,来往穿梭于古典与现代之间。叶先生讲授中国古典诗词不分职业、不论年龄,多年来致力于推广对儿童的诗歌吟诵教育。教学研究之外,叶先生亦将生活经历与心境融入创作,传承千年诗心,纵使岁月坎坷仍不懈追寻。
编辑有话说
叶嘉莹先生如今已是96岁高龄,她一生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回归中国教学、创作,坚守着传承古典诗词命脉的责任。两年前,她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以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除了学术上的贡献,纪录片让更多人看到,叶嘉莹面对生活的坎坷,在诗词中寻找慰藉。她身上没有令人无法接近的学者威严,而是一直抱持着朴素真诚的态度。今天人们愿意依照古人的习惯,恭敬地称她为“先生”,不仅是因她丰厚的学识,更因她身上散发的典雅气质和人格魅力。
教育 纸片中的港湾
文学能够给人以慰藉,这话的确不错。澜沧江西岸的云南省昌宁县漭水镇教育资源匮乏,很多孩子已是上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的年纪,会写的字依然很少,数学成绩只有六七分。这些孩子都是乡村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一年和孩子见不了几次面,学习和教育几乎被放弃。2016年,这些孩子遇见了一位叫康瑜的支教老师,无意中触碰了文学。
编辑有话说
康瑜老师发现孩子们很厌烦写长篇作文,因此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他们写分行的短句来表达情感。她却意外地发现,学生们在这样不规整的“诗”中,写出了自己的脆弱和寂寞。孩子们的“诗”越写越多,他们笔下没有口号和套话,而是就地取材,表达真情实感。康瑜老师说,诗歌无法帮助孩子解决生活问题,但让他们的情绪有了宣泄出口儿,让他们从中找到些许快乐。一支笔,一张纸,也许就能建构心灵中一处安静的港湾吧。
历史 家书抵万金
前不久,几封67年前的志愿军战士的“表情包”家书在网络上引发关注。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期间,战士李征明在硝烟弥漫的上甘岭战场给妹妹等家人写的信。信中嘱咐了家中的琐事,朴实却温暖。值得一提的是,信件图文并茂,很多文字用图画来代替,十分像今天网络聊天儿时使用的表情包,画得生动逼真,非常可爱。
编辑有话说
如此活泼的家书却看哭了许多人。原来,李征明在信中写道:“我已戴上祖国人民赠送的勋章了,你看见恐怕也很高兴吧!”可不幸的是,距离战争结束只剩一个月时,年仅23岁的李征明牺牲了。李征明的妹妹将这几封珍藏了几十年、已泛黄的家书捐赠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希望今天的人不要忘记历史,也不要忘记历史上曾为祖国、为人民付出生命的烈士们。
艺术爷爷奶奶的时尚
在我们年轻人眼中,“老年人”和“时尚”这两个词似乎没有任何关系。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的穿着哪称得上什么时尚,颜色、花纹几乎都是乱配的。殊不知他们“胡乱”搭配的衣服中,也潜藏着小小的惊喜。居住在美国旧金山的华裔摄影师和作家就发现了这样的“惊喜”,她们在社交平台上,上传了许多亚裔老人的照片,记录他们的着装。乍看之下花花绿绿的有些土气,但仔细看去,老人们身上其实有很多相当不错的“时尚单品”,复古花纹的马甲、民族风的帽子、暖色系的双排扣大衣、丝质的小领巾、卡通尾戒、拼色高帮帆布鞋……有些搭配年轻人都不敢尝试,却意外地出彩。
摄影师和作家对拍摄和采访这些爷爷奶奶乐此不疲,她们想通过社交网络,让更多人感觉到老年人的世界也很有趣,他们也有着很多想法,有着各自独特的审美。面对镜头,很多老人非常愿意表现自己,不時拗个造型。
编辑有话说
导演贾樟柯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能因为整个国家都在跑步前进而忽略了那些被撞倒的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从今天开始,多观察观察身边的老年人吧,他们的身上也许有很多你未曾发现的闪光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