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乡村全面振兴崭新篇章
2021-04-01沈文祖
沈文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强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更多资源力量优先投向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去年以来,在南京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三农”战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六稳”“六保”要求,发力“双循环”、夺取“双胜利”,走得坚定、干得扎实,农业农村工作经受住了考验,保持住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一是“铁饭碗”端得更稳。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当成头等大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超额完成省定目標任务。加快恢复生猪生产,12个新建万头猪场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高淳螃蟹、溧水“五莓”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食礼秦淮”“善田江宁”等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80%。二是“金扁担”挑得更实。南有农高区、北有农创园的农业科技创新格局全面铺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90%。连续3年成功承办全国“双新双创”博览会。都市现代农业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3,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三是“民生网”兜得更牢。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同城同待,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945元/月。全市域创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涉农区实现三级医院全覆盖,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9000公里,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初具规模。四是“小康梦”编织得更幸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持续加大,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实现应改尽改。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337个,黄龙岘等20个村被授予中国最美村镇(乡村)、中国最美田园荣誉称号。
受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经贸摩擦等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影响,南京“三农”工作形势比预料的更严峻,困难比想象的更复杂,能够交出这样一份答卷,实属不易。“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坚持创新引领,注重提质增效稳产,聚力做好“产业”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南京是大城市带小农村,农业占比只有2%左右,发展乡村产业必须立足这个实际,发挥创新名城优势,走出一条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新路子。一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推动农高区、农创园错位联动发展,加大精准招商引智力度,走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持续抓好粮食保供和生猪生产,加大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提升现代农业节本增效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打造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从“单一”到“融合”的多元业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重点从广度向深度转变,鼓励一产内部率先融合,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三是优化开放发展格局。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南京都市圈建设机遇,将农业发展融入到区域发展大格局,探索发展农业领域“总部经济”和“创意经济”,将主要价值链和高品质产业基地留在南京。培育“农业飞地”和高品质农产品基地,加强市外农业产能运用和流通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综合保供能力。
坚持需求导向,注重激发乡村活力,聚力做大“人才”文章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现在的乡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专业、更接地气的创新创业人才。一是培养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加快培育扶持一批“理念新、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有热情、有责任心”的人才队伍,真正使其成为农民看市场的“眼睛”、听信息的“耳朵”、跑经营的“腿脚”,带动广大农民树立市场意识、了解市场信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留住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乡村振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高校教授、科研团队回乡创业就业,要主动为他们搭平台、开路子,给政策、给服务,让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四面八方的下乡人才都能留得安心,发展得更有信心。三是挖掘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建立“农创客”“田秀才”乡土人才信息库,健全乡土人才培养机制,细化人才激励政策,提高乡土人才保障水平,推动人才与产业、科技、资本深度融合,拓宽“农创客”“田秀才”发展空间。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优化乡村生态,聚力做优“环境”文章
围绕打造长三角最洁净美丽乡村,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构筑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让生态资源更好地成为生态资本、生态红利。一是强化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坚持就地分类、源头减量,在自然村组垃圾分类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垃圾回收处理效能。立足乡村“长久美”,发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格局。二是推进美丽乡村提质扩面。发挥乡村生态涵养、宜居康养功能,保护好利用好山、水、林、田等特有生态元素,提升美丽乡村“含金量”。三是大幅提升乡村整体绿化水平。遵循适地适绿原则,坚持宜树则树、宜花则花、乔灌草结合、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结合,同步规划建设塘坝等水系,着力打造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片的多元生态景观。
坚持党建带动,注重加强乡村治理,聚力做强“组织”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乡村治理水平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农民切身利益。一是建强基层党组织。把村级党组织打造成攻坚克难的“堡垒”、凝聚群众的“磁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依法探索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注重将高校毕业生、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返乡创业人员吸纳到村干部队伍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二是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发挥自治核心作用,提升基层民主实践效率效能。发挥法治保障作用,把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发挥德治基础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三是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建设数字乡村,整合“阳光惠民”平台、手机“E阳光”APP信息系统,探索将乡村规划、乡村经营、乡村服务、乡村环境等纳入“数字一张图”,构建“一图感知、一图管理”的乡村治理模式,全面提升村级事务监管水平。
坚持春风化雨,注重弘扬民俗文化,聚力做深“文明”文章
南京拥有细腻、丰厚的历史人文肌理,古村落、古民居散落在广阔的乡村土地上,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宝藏。一是守住乡土文化之“根”。注重挖掘传承乡土文化,拓展乡愁人文内涵,避免“千村一面”。全方位打造村史馆等乡愁载体,让村民、游客在寻根溯源中弘扬传统美德。二是丰富精神文化之“园”。坚持“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拓展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快实现中心、所、站全覆盖,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三是传承道德文化之“美”。统筹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最美庭院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倡导移风易俗,引导农民养成健康文明绿色生活方式。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