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里,千万别有受害者心态
2021-04-01李爱玲
李爱玲:情感作家、职场HR,著有《你若不伤,爱就无恙》《你才是自己的过来人》等。
跟女友聊起婚姻,我说,我曾经是个怨妇。她瞪大眼:“怎么可能?你明明是女王范儿啊。”而事实上,在我近十年婚姻中,有两年时间,我真的活成了怨妇。
那时初为人母,种种艰辛孤独早已令我满腹牢骚,夫妻感情岌岌可危。儿子一场病,成了压倒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年冬天,一岁多的儿子被父母带回老家暂住。那段时间我工作很忙,几乎整月出差。元旦假期我赶回老家看他,不料当晚儿子突发急症住院。我急得哭到半夜,给老公打电话,让他次日一早赶来。但在当晚的电话里,我们对治疗意见产生分歧,加之第二天将近中午他才姗姗来迟,我怒不可遏,在医院大厅如泼妇一般爆发。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等儿子病好出院,立即离婚。
婚当然沒离成,我却在不觉间启动了怨妇模式:和他长期冷战,不接受任何道歉。他讲笑话试图活跃氛围,我冷冷回击:“有什么好笑的?只有你这种人才笑得出来。”他求和示好,我打击报复:“别以为道个歉就没事了,让我原谅,想都别想。”他表达关心,我断然拒绝:“少来这套,留着给别人吧。”他怎么做都不对,我怎么过都不快乐。
终于有一天他忍无可忍:“你在家成天拉着脸,爸妈孩子都能看见,你觉得这样好吗?”我再次山崩地裂般爆发:“什么原因你不知道吗?你若是对我够好,我至于这样吗?你付出过多少,你为这个家做过什么?”
强大的负能量像一个巨大黑洞,终于将我吞噬。我开始日夜后悔,后悔为他放弃原来的城市和多年生活的圈子,后悔怀胎十月度日如年给他生了孩子,后悔告别逍遥单身与他节衣缩食地过日子。悔有多深,怨就有多重,我与闺蜜彻夜吐槽倒苦水。
那天,当我再一次对着闺蜜发泄我对那个男人永无止境的不满时,她定定地看着我说:“爱玲,你放弃那么多去了青岛,就是为了过这种日子吗?”“所以我过够了,想离婚。”“且不说离不离,你不能总这样,学会原谅别人,其实是放过你自己。”
我的泪夺眶而出。我曾以为怨妇的可悲只是牢骚和抱怨,其实更可怕的,是将自己推向暗无天日的死循环。纵然他让我伤过心,可这伤口也并非不能愈合。只是我不肯,非要一次次揭开那个痂。我不肯放过别人,却也从未饶过自己。
那天夜里,我问自己:和他的婚姻还要不要走下去?如果要,就去解决,就去承担。结婚生子、调动工作、告别曾经的城市,每一步都是我自己的决定,从来无人逼迫。而当婚姻遭遇问题,我把这一切都推向“为了他才这么做”,把自己变成一个牺牲者。
我找到了怨恨的根源——受害者心态。女人一旦有了这种执念,便开始丧失自我,逃避责任,将一切结果统统归咎于他人。
我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做自我救赎。当我终于挣扎着走出绝望深渊,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再回头看,才意识到女王与怨妇的区别在于一点:女王永远是担当者心态——我所选,我负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身陷低谷也努力爬坡;怨妇永远是受害者心态——我有今天全是你害的,若不是因为你,我也不至于到这般田地。
这就是为什么,女王越活越好,而怨妇越过越累。亲爱的姑娘,从怨妇到女王,只在一念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