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研究
2021-04-01罗宏梅
罗宏梅
摘 要:近年来,高产栽培技术在玉米栽培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原有的玉米栽培技术已经被淘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呈现出明显的优势,除了可以提升玉米的产量,还有效地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率。采用先进的玉米栽培新技术,配合有效的田间管理,能够确保玉米高质量生产。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03-001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B
将高产栽培技术用于玉米种植中,可以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提高种植效益。近年来,高产栽培技术由于其优异的表现,广受玉米栽培人员的青睐。对于优质玉米作物来说,为了提升其产量,要结合科学的田间管理,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保证玉米的高产、稳产。
1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1 玉米播种技术
选择有效的玉米播种技术,播种时间的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地选择玉米种子。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在不同的种植区域内,会产生明显的差异。为了提升玉米种植的效果,可以选择高产的玉米种类,还应改善玉米的抗病虫害特征,综合考虑后,选择出苗率高、抗病虫害能力好的玉米品种。
玉米播种时还应选择最佳的时间段,确保可以按照播种方式来处理各类特殊情况。如果田间温度比较低,一般在5月初或者4月下旬完成田间播种工作。针对北方地区来说,可以选择较晚的玉米播种时间,正式进入玉米播种阶段后,要科学地选择玉米种子,将一些虫蛀和霉烂的玉米种子及时剔除。
玉米在生长期间其根系比较发达,可以适应各种土壤环境,对种植要求不是很高,但是玉米的根茎非常粗壮,生长期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因此,在玉米种植环节中合理地选择土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升玉米的产量。在玉米种植土地选择的环节中,要结合玉米的实际生长需求,尽量选择土壤肥沃、排水方便的地区,尽量防止在旱地种植玉米,从而为玉米生长提供丰富的养料。种植前要将土壤进行翻松处理,确保耕地松软,含水量较高。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环节,合理地选择玉米种子也非常必要,应选择已经完全发育、颗粒饱满的种子。
1.2 合理选择玉米种植密度
玉米种植密度的选择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地结合玉米的品种,也要分析当地土壤的肥力,从而确定好玉米种植的密度。在适当的时间段内,种植户可以适当地增加玉米种植密度,确保玉米的生长有合适的空气条件、光照和水分。处于生长期的玉米需要在合适的温度下才能正常生长,种植户应关注田间的温度,合理地进行施肥。要想切实提升玉米产量,就要进行科学的种植,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耕地质量、气候条件和土壤温度对玉米生长产生的重要影响。为了防止耕地土质产生不良影响,可以通过增加种子量的方式提升玉米的生长率。玉米种子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合理地设置玉米田间播种的密度,不同种类的玉米在播种环节应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在玉米播种期间,播种人员应及时检查玉米的生长情况,针对缺水的玉米地及时补充水分,确保玉米在生长期间有充足的水分。另外,在播种期间还要定期施肥,保证化肥与种子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1.3 中耕培土技术
近年来,中耕培土技术在玉米生产区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中耕培土技术可以结合玉米水肥的供应情况,提升土壤的通透性,对土壤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运用中耕培土后,可以及时将玉米地中的杂草清除,确保玉米根系良好地发育。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受气候和地域的影响较大,玉米作物往往在秋季会出现倒伏的情况,采用中耕培土的方式,可确保玉米具有抗倒伏效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还体现在晚收玉米等技术上,玉米作物在完全成熟后,种植户不必急于收割,应延长玉米收割的时间,从而提升玉米的产量[1]。
2 玉米田间管理
玉米播种后,要进行定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玉米的产量。通常情况下,田间管理工作主要是对玉米的生长情况进行勘察,结合玉米的实际生长状况,应用相应的管理措施,采用查苗和补苗的方式,确保玉米合理地生长。玉米种植人员在播种后要及时观察田间玉米的生长状况,分析玉米苗是否能够正常生长,结合玉米生长的情况,制定合理的田间规划。对于种植一段时间后还没有出苗的区域,种植人员应采用补苗的方式,适当地补充水分,提升玉米的生存率。种植人员应将多余的玉米秸秆及时清理,防止其争夺养料[2]。采用以上田间管理办法,可以为玉米提供一个宽松的生长环境,为玉米高产稳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2.1 切实做好玉米田间排涝及抗旱工作
玉米本身具有极强的抗旱能力,但是如果在极为干旱的地区种植,特别是一些高海拔干旱地区,干旱少雨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为了确保玉米可以避免干旱的影响,要全面做好田间抗旱工作,采用引水护苗的方式,农业技术人员要对玉米田间排涝技术进行有效的研发,也要关注玉米的抗旱效果。通过田间综合性管理的方式,确保玉米幼苗免于旱灾的影响。
2.2 全面防控玉米作物出现病虫害
玉米作物在生长环节中很容易出现病虫害,农业技术人员应采用综合治理的方式,以预防为主,有效地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率。具体分析,技术人员如果发现玉米存在潜在的病虫害隐患,应采取早期的防范措施,有效地降低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在防控病虫害措施中,应选择施加農药的方式,农药应符合技术标准,防止有毒物质超标,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病虫害的综合治理。
2.2.1 玉米病毒的表现及防治
玉米生长期间病虫害对玉米产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玉米病毒是玉米生长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多发生在玉米出苗期和长叶阶段,玉米的叶子上会出现很多斑点。随着玉米的逐渐生长,斑点会蔓延到叶子上,最终导致玉米的叶子上产生黄褐色的条纹[3]。此种玉米病毒对玉米生长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会降低玉米的产量。在玉米病毒防治过程中,应采用喷洒药物的方式。玉米播种人员要定期对玉米种植区域进行观察,及时分析玉米的生长情况,当玉米叶子上出现较多的绿色条纹后,就应采用氧化乐果稀释液对玉米进行喷洒,早期的预防可以防止幼虫生长。
2.2.2 玉米大斑病的表现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在不同的发病时期出现不同的特征。大斑病发病初期,玉米的叶子上会出现灰色的斑点,随着玉米的生长,灰色斑点会扩散到玉米的叶子上,最终导致玉米的叶子上出现黄褐色的大斑点。大斑病发病的末期,玉米的叶片上会呈现出灰褐色,叶子枯萎,对玉米果实生长产生消极影响。一般情况下,结合玉米的品种,农药播撒在诱侧区域内放置几个诱捕器,诱捕器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采用三角形或水平放置的方式,不同的诱捕器要注意区分,防止相互影响[4]。需要15 d的时间,就要更换诱捕器。在高温天气,每7 d要更换一次。在诱捕器使用中要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通过数据记录的方式,定期分析诱捕器中病虫的数量。结合当地的气象情况和温度等自然条件,确定诱虫器是否可以将害虫清理。安放诱虫器时,在诱捕点30 m处放置。高温天气是害虫生长的高峰期,应对田间害虫生长的规律进行有效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时间,在农作物布局的基础上,对各类幼虫进行有效的清理。
2.2.3 玉米螟的表现及防治
玉米螟是一种鳞翅目害虫,其幼虫因进入滞育期而越冬,逐渐变得耐寒。为了研究农药使用的有效性,在玉米螟的全身测量了4种代谢酶的活性:柠檬酸合酶(CS)、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无凝滞并滞育了适应5 ℃、-3 ℃和-16 ℃的幼虫。在不渗血的幼虫中检测到最高的CS活性,反映出活跃的发育,而在接近0 ℃的溫度下滞育的幼虫中记录到最高的体外LDH活性,证明了代谢向厌氧代谢转变[5]。然而,凝胶中的LDH活性表明,乳酸的产生是在0 ℃以下引发的,两种氨基转移酶的活性在非定居幼虫中最高。在滞育过程中,氨基转移酶催化L-丙氨酸和L-天冬氨酸的产生,与转氨反应和克雷布斯循环都密切相关。因此,应结合玉米螟的特性合理地使用农药。玉米螟是玉米生长期间常见的病虫害,对玉米的生长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玉米生长状态分析时,如果发现玉米苗上出现很多小孔,说明玉米已经受到玉米螟的为害。玉米螟的幼虫会进入到玉米的内部,对玉米的花丝进行侵蚀,将刚生长出的玉米籽吃掉,对玉米叶产生很大的破坏,玉米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对于玉米螟的防治,一般是采用农药喷洒,引入病虫害的天敌,在药物喷洒环节,要对玉米的规律进行了解,确定好药物喷洒的最佳时间。在抽穗期间对玉米地进行药物的喷洒,可以将大部分玉米螟及时地杀死。
3 结语
在玉米种植阶段采用各类高质量栽培技术,可提升玉米的产量。在种植环节中要重视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合理地选择种植土地和玉米种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玉米的生产效益。
参考文献:
[ 1 ] 谭诗燕.低热河谷区早春辣椒套种甜玉米高效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20,37(7):75-76,78.
[ 2 ] 冯健英,邢东海,许洛,等.河北省夏播青贮玉米绿色高效关键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20(7):80-81.
[ 3 ] 周长军.优质高产玉米鹏玉1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20(7):63-65.
[ 4 ] 李振英.浅谈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6):171-172.
[ 5 ] 程远星.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研究[J].新农业,2020(1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