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曾想用核弹开凿“死海运河”

2021-04-01陈山

环球时报 2021-04-01
关键词:埃及政府苏伊士运河死海

陈山

超级集装箱货轮“长赐”号的搁浅导致苏伊士运河出现超过一周的“大塞车”,后续影响更是波及全球。不过翻开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就能发现,在过去的100多年间,这条大运河因过往船只搁浅导致航运中断简直是“家常便饭”,对此忍无可忍的美国甚至曾在20世纪60年代考虑动用520枚核弹,在附近修建“第二条苏伊士运河”。

1858年12月15日,前法国驻开罗领事费迪南德·德·莱塞普斯经埃及政府特许设立苏伊士运河公司,负责开挖一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的运河。这条可大幅缩短前往远东时间的运河受到欧洲各国的青睐,唯独英国政府表示反对,因为这条向所有国家开放的运河,明显将威胁到英国控制的欧洲—好望角—印度—远东航线。

苏伊士运河于1859年4月25日动工,在那个工程机械化能力有限的时代,先后有超过150万劳工参与运河修建,数以万计的工人死于霍乱等传染病。几经波折,运河主体工程于1869年完工,11月15日还在赛德港举行了盛大的通航仪式。然而运河首次通航时就发生了搁浅事故——法国“佩卢斯”号船在抛锚后被水流推向河岸并搁浅,阻塞了整个航道,到第二天才被拖走,恢复通航。随后的调查发现运河存在相当多问题,包括水深没有达到设计标准、航道最深处没有标识清楚等。事实上,苏伊士运河刚竣工时仅有60多米宽,最大深度为8米,只能通行5000吨级船只。再加上航道过于狭窄曲折,在1870年到1884年的15年间,竟有多达3000艘船只在苏伊士运河内搁浅。不过当时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尚未被发掘,苏伊士运河偶尔堵塞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困扰。

二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旺盛需求以及全球航运业的快速发展,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船只数量猛增,这条海上交通要道的地位日益重要。例如1953年,英国轻型航母“独角兽”号在通过苏伊士运河时因为突遇狂风而意外搁浅。和这次“长赐”号的遭遇类似,长约200米的英国航母横在运河上,直接截断了运河的航运。幸运的是,那次搁浅事故持续时间不长,并没有对全球海运造成重大影响。

不过1956年爆发的第二次中东战争让美国对苏伊士运河的时常中断忍无可忍。当时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剥夺了英法在苏伊士运河公司中占有的股份,恼怒的英法和以色列联合出兵控制运河区。埃及政府则针锋相对地凿沉了近40艘老旧船只以阻塞航道,运河航运就此中断了一年多。

美国希望能找到一个办法彻底解决苏伊士运河通航量小、时常因各种原因中断的毛病。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于1996年解密的备忘录显示,1963年美国曾计划“使用核炸弹在以色列沙漠中开挖一条长160英里(约257公里)的‘死海运河”。虽然该计划最后无疾而终,但它若是建成了,如今就能派上用场。从地理位置上看,死海运河与苏伊士运河基本平行,它贯穿以色列境内的内盖夫沙漠,将地中海和亚喀巴湾连在一起,从而打开进入红海和印度洋的通道。考虑到以色列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这条掌握在美国中东坚定盟友手里的运河足以保证美国海军舰艇从地中海向中东和印度洋的快速调动。备忘录还表示,“这条运河将成为苏伊士运河富有战略价值的替代品,并可能对经济发展大有贡献”。

但该备忘录显示,死海运河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成本,因为传统开凿运河的模式实在过于昂贵。而冷战期间一度流行的“核弹万能”理论吸引了美国政府的兴趣。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早就在研究如何和平利用核炸弹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计划用这种方式在中美洲开凿运河。按照当时的估计,运河每掘进1英里(1.6公里)就需要用200万吨当量的核炸弹。核历史学家韦勒斯坦估算,要建成死海运河,需要使用520枚核弹。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调查显示,死海运河沿线将经过长约210公里的沙漠荒原,当地几乎没有人烟,非常适用使用核开凿法。“调查显示,用核弹开凿贯穿以色列的运河,似乎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但死海运河仍然胎死腹中,因为它忽略了最关键的政治因素。备忘录明确提到,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经济角度,“周围的阿拉伯国家都很可能强烈反对开凿这条掌握在以色列手里的大运河”。同时随着美国核试验的推进,核爆炸后的放射性污染等隐患逐步显现,用核弹开凿运河面临难以清理放射性污染的难题。美国最终放弃了开凿“第二条苏伊士运河”的计划,转而开始推动埃及政府对苏伊士运河展开拓宽工程。

埃及政府从1956年开始先后展开多次运河拓宽工程。如今苏伊士运河的宽度增加到300米、深度24米,可容纳排水量24万吨的巨轮通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条大运河的“堵车”难题。▲

猜你喜欢

埃及政府苏伊士运河死海
死海可以被“救活”吗
“嘟嘟车”,再见
死海不“死”等
死海不死
死海可以救“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