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替米沙坦联合用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2021-04-01杨辉郑亚西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17期
关键词:米沙坦氨氯地平收缩压

杨辉,郑亚西

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现阶段伴随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饮食方式不断变化,高血压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血压具有发病率高、病程较长、治愈困难等特点;患者机体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会导致血管产生破裂、脑出血等病理变化,导致患者动脉硬化、眼底神经病变,严重时导致患者发生偏瘫,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高血压,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1-2]。用药不同疗效往往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观察替米沙坦联合用药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双盲法随机将其等分为试验组(43例)和常规组(43例)。试验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60~82(70.15±4.71)岁;病程5~18(12.66±2.18)年。常规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60~81(70.24±4.83)岁;病程6~19年(12.59±2.31)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分析比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经检查确诊为高血压患者,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3];年龄≥60岁患者;患者了解本研究全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失语失聪、精神障碍患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高钾血症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药物过敏史患者;病例资料不全患者;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1.3 治疗方法 常规组单独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50224)5 mg口服,每天1次,患者治疗15 d后若血压未发生变化则调整氨氯地平剂量至每次10 mg。

试验组则采用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替米沙坦片(舒尼亚,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0996)40 mg早晚口服,每天2次。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用法用量同常规组。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压(高血压、低血压)变化情况,记录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等)总发生率。

1.5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经过用药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与治疗前相比舒张压降低程度≥15 mmHg,收缩压降低程度≥35 mmHg;有效:患者经过用药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好转,与治疗前相比舒张压降低程度<15 mmHg,收缩压降低程度<35 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效果,临床症状与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8周,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常规组的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2,P=0.026)。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血压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试验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2.3 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65%,低于常规组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24)。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高血压是常见的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患者,伴随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及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导致高血压疾病患者不断增多。临床上将高血压分为继发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两类,基于现阶段医学检查手段与医学发展水平,能够发现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被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也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反之,原发性高血压主要是指无法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确切病因的独立性疾病[4-5]。

高血压初期无明显症状表现,起病隐秘、进展缓慢,多数患者因其他疾病或体检测量血压时才发现血压升高,大部分患者一旦发现患有高血压疾病,反而会发生乏力、健忘、失眠、头胀、头晕、易激动等系列神经症状。少部分高血压患者会由于心悸、头胀、头痛而就医,患者血压值长期处于较高状态会对患者心、肾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利影响,且高血压所引发的并发症较多,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尽早进行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能够大大降低因高血压及其并发症而导致的致残、病死率。临床降低患者血压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由于高血压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伤,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药物治疗,因此选择有效、安全性高的降压药物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6-7]。

氨氯地平是离子拮抗剂,可有效扩张外周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有效抑制血栓素A2、Ca2+、肾上腺素等,达到减少心肌氧需求与耗能的目的。氨氯地平在高血压的治疗中选择性较强,能够有效阻断Ca2+通道,以免Ca2+侵袭平滑肌细胞,有效加速血管平滑肌的舒张与血管的扩张,避免血小板聚集,回升缺血处血量,增加心肌供氧量,减轻心脏损伤,且能够有效避免动脉粥样硬化,保护血管内膜,有效提升心肌供氧水平,发挥较强的降压效果。氨氯地平降压效果显著,口服后6~12 h达到血药浓度峰值,97.5%可与血浆蛋白结合,35~50 h为血清半衰期,于患者肝脏内代谢,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水平,稳定患者病情。但在具体临床应用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较为受限,且单一用药往往疗效不显著。

替米沙坦是临床新兴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属于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具有降血压、利尿等作用。替米沙坦能够有效阻滞血管紧张素受体与血管紧张素Ⅱ的结合,改善高血压患者心肌狭窄情况,保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内内皮素、前列环素、一氧化氮的产生,使其充分参与血管调节过程,保持血管活力。替米沙坦能够难以逆转、选择性阻滞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受体,而不会影响其他受体系统,以达到降压、缓解血管阻力的作用。替米沙坦可有效保护患者心脏,加快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与AngⅡ的结合,有效增加内皮细胞内一氧化氮的含量,抑制心肌细胞生长,有效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总胆固醇水平、胰岛素抵抗。尤其是替米沙坦在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过程中,替米沙坦不仅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还能够改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耐受性较好。替米沙坦对人体血浆肾素无抑制作用,亦不会对离子通道造成阻断影响。对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同样无抑制作用,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者口服替米沙坦后抑制效应可持续24 h,可完全降低患者血压,服药48 h仍可检测到抑制效应。替米沙坦口服后迅速吸收,约99.5%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是α1-酸糖蛋白与白蛋白,平均50%的绝对生物利用度,首剂后3 h内降压效应逐渐明显,治疗4周可获得最大降压效果,长期接受替米沙坦治疗则可维持此效果。替米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年轻患者与老年患者无显著差异[8-9]。

临床上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法中,联合用药效果最为明显,联合用药相较于单独用药能够快速、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因此高血压联用替米沙坦与氨氯地平片治疗,能够发挥同时扩张静脉与外周动脉的作用,有效抑制血管扩张导致的自身反馈性RAAS激活反应,从而缓解氨氯地平片引发的不良反应,有效发挥药物间的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对于需长期服药的高血压患者临床价值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常规组的83.72%;试验组患者治疗前舒张压、收缩压与常规组比较差异不显著,治疗后试验组收缩压为(120.39±9.14)mmHg、舒张压为(71.07±7.24)mmHg,均低于常规组的(127.85±9.77)mmHg、(78.92±7.57)mmHg,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相较于常规组明显更优;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65%,低于常规组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蔡依琴[10]研究结果一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23.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分析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为(121.1±10.2)mmHg、舒张压为(70.8±7.1)mmHg,均低于对照组的收缩压(129.0±10.9)mmHg、舒张压(79.1±7.8)mmHg,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用2种药物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安全性更高,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水平。

综上所述,替米沙坦联合用药治疗老年高血压可取得良好效果,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猜你喜欢

米沙坦氨氯地平收缩压
缬沙坦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应用效果分析
氢氯噻嗪联合替米沙坦用于高血压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SIRT1 mRNA的表达及氨氯地平对其影响
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
替米沙坦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BMP-7的影响
替米沙坦和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最小成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