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兴技术及运营方式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2021-04-01于连伯
于连伯
(天津津港建设有限公司,天津300456)
2021年6月2 日文旅部公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该规划是指导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十四五”工作的总体规划,勾勒出新时期文化强国施政方略。规划特别强调文旅数字科技融合,为行业前景和产业赛道带来多重利好。规划中要求新一代的数字博物馆应当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丰富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在新时期的博物馆建设中,如何通过可视化交互更好地复原文物,传承传统文化,促进优秀文化文博资源数字化,深度融合中华文物+艺术+科技,创新展示中华博物是业界当前的焦点话题。同时,随着越来越多数字化文化产品涌现,为了激发成长于数字时代的新一代年轻人,提升对文博、文化、文旅、文创相关内容的体验,不断丰富数字文博的相关内容,拓展相关边界,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主要方向[1]。
1 赋能国潮:沉浸式再现历史文化
由传统文化带动的“国潮热”,是目前中国消费市场上最具活力和话题性的现象之一。如何让传统文化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破圈”是业界的核心关切。然而“破圈”的关键是营造氛围,通过新媒体端为历史文化赋能,结合探险和文化,打造基于历史文化沉浸体验项目, 助推历史文化 “出圈”,收获了众多粉丝。
通过差异化的设计思路,充分利用历史文化的非物质要素, 将参观过程打造成具有强沉浸感的“探险”娱乐体验,利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动态场景还原,结合创新解说系统、丰富故事系统,力求历史情境再现,以最小化场地改造实现最大化体验效果。
在展览物原真性的基础上对其保护性开发,实现原貌展示、社会教育科普、文化旅游融合三大功能。其中沉浸感的娱乐体验是重中之重。将沉浸感的设计思路与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结合,为其营造身临其境的探险情境,让年轻人在游览过程中对历史真相进行自我探索,打开了探寻历史的新视角。
通过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展示场景上反复推敲,再现历史原貌,并用当下火爆的“沉浸式”体验来呈现,如同搭建起一座桥梁,令当下的年轻人们穿越时间,与传统文化再次亲密相拥,也让千百年来未经探索的历史遗址与其承载的汉代文化、青铜器文化在新时代再次闪光[2]。
2 赋能文博:“新媒体+科技”书写历史中的风云激荡
遵循历史文化的现代诠释,借由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多媒体表现手段,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彰显人文,以更有效的消息传达、更丰富的视觉表现,营造更易感知的沉浸氛围。打造核心动态影像艺术,让传统展馆达到灵动加持、沉浸感知的效果,为博物院“画龙点睛”。
博物院本身具有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社会责任,在新时代如何以新的跨媒介方式和科技手段介入, 并从中凝练出新的视觉体验与审美感受,打造崭新的历史呈现, 这无疑是艰难也是新的课题。籍由影像、声音、光效的跨媒介艺术激活那些尘封的历史,重现被忽略、隐存的昔日辉煌;在博物院中打造时间与空间多重交互的感知现场,以多媒体技术展现历史的纵深感、文化的厚重感、文物的价值感、史料的真实感、展示的创新感,让浩瀚历史和文化传承在科技赋能之下,维持持久强盛的生命力。
目前采用的比较先进的解决方式,是采用LED屏组成的一个左前右顶底全包裹的五面空间,5.1声道音响打造环绕立体式音效,8K 高清影像, 带领参观者在短时间内沉浸于风云变幻的历史之中,跟随影片中人物场景的变迁, 感受历史的纵深感、文化的厚重感[3]。
3 赋能文化:用技术激活企业文化
在设计天津港博览馆项目中,深度挖掘天津港企业文化,遵循让文化”活”起来的意愿,颠覆普通观影方式和制作方式。将整个博览馆划分为企业文化战略中心、智慧成果交流中心、历史传承教育中心、党建教育中心4 个主题部分,在立体空间上将展馆的立面和地面,形成双载体联动,实现裸眼3D效果。同时,运用多种高新数字技术,包含结构投影、全息幻影、纱幕投影、实景搭建等技术手段,在4000 m2的室内空间里,让参观者获得更投入的观览体验,感受更浸入的企业文化。
4 结语
在新兴的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在当下宜以社会效益为导向,拥抱数字展示新业态,盘活公共文化空间,既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也能充分释放文化资源使用效率,扩大优质内容供给,提高社会效益。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随着新基建加速布局,“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