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航司纾困发展策略相关思考
2021-04-01贾晓明
韩 旭,贾晓明
上海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
0 引 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球经济发展遭遇重挫,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首当其冲,航空业受到冲击尤为严重。面对危机,各国纷纷出台纾困政策,救援航空公司。随着疫苗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球已逐步过渡到后疫情时期。但进入秋冬季节,世界范围内新冠疫情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欧美疫情依然在扩散蔓延。截至2020年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据,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近8 300万,美国单日增确诊病例超40万。疫情导致旅客出行需求和习惯较疫情前发生较大改变,对行业造成持续负面影响。现笔者立足航空公司视角,就如何应对后疫情市场环境新变局,浅析统筹发展纾困策略。
1 行业受疫情严重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航空运输业构成了生存挑战。11月底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发布的全球航空运输业业绩展望报告指出,预计2020年将出现1 185亿美元净亏损,行业总收入从2019年的8 380亿美元降至3 280亿美元,降幅比例60%,乘客人数骤降60.5%,客运收入不及2019年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客座率从2019年的82.5%下降到65.5%,倒退至1993年水平。
疫情导致国际航空业需求严重下滑、运力大幅下跌、收入急剧减少、现金流短缺紧张。为应对疫情冲击,全球各国对航空业进行大规模纾困,帮助航空企业改善现金流渡过难关。美国政府向航空公司施予500亿美元的政府援助,形式包括政府担保贷款、员工薪资现金补助等。德国政府与汉莎航空达成总额达90亿欧元的救助协议,通过银团贷款、政府提供无投票权资金和股权增资形式实施救助。瑞典向航空公司提供50亿克朗的信贷保证。澳大利亚政府为国内航空公司减免约7.15亿澳元税费,向澳航空公司返还或取消航空燃油税、航空服务费、航空安全费等。
各国主要是通过贷款、补助、减免税费等“外部输血”形式实施救助,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航空业短期流动性枯竭,但市场需求重挫导致航司丧失“自我造血”能力,决定了纾困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有效扭转亏损局面,航空业面临中长期危机基本面未能得到有效改善。2020年第三季度,美国美联航净亏损18亿美元、达美航空净亏损54亿美元,美国四大航空公司第三季度延续巨额亏损。受疫情影响,今年全球已有超过40家航空公司完全停止或暂停运营。
国内,政府出台一系列涉及金融、财税、政府基金、社保等方面政策措施,民航局行业纾困支持政策涵盖运力引进、航班航线许可、航权时刻管理等,通过综合施策、精准施策为民航企业纾困减负,包括面向民航业1 100亿元低息优惠贷款,对执飞国际航班、重大航空保障任务给予专项补贴,免征航空公司民航发展基金,财政补助等一揽子项政策。各大航司通过开源节流进行自救,有效延缓了企业流动性危机。2020年前三季度,民航全行业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同比分别恢复至去年同期的56.7%、56.4%、87.4%;第三季度恢复较快,9月份国内旅客运输量已接近去年同期。根据三季度财报,南航、吉祥、春秋、华夏四家上市航司实现单季度盈利,东航、国航三季度亏损大幅收窄。三季度国内航司业绩回暖的背后,是宏观层面货币财政政策、民航行业管理政策、企业自救措施综合作用下,民航国内市场的逐步恢复,是民航行业抓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取得阶段性成效的重要体现。
新冠疫情与经济下行、贸易保护、需求抑制、财政紧张等多因素叠加,对航空业的重创影响是史无前例的,相比以往国际航空业遭受的危机更重、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影响程度更深。国际航协(IATA)预测,虽然行业明年业绩较2020年将有所改善,但复苏之路仍将漫长而艰难,全球航空客运量最快要到2024年才能恢复到19年的水平。
2 后疫情时期市场初步分析判断
疫苗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近期英国出现的变异新冠病毒引发全球广泛关注。越来越多专家形成共识,后疫情时代并非疫情结束时代,可能是疫情持久伴随人类社会的时代。从国际市场来看,以下影响航空市场环境的几个因素趋势不可忽视。
首先,国际航空检疫管制从严,国际市场重新全面开放趋于谨慎。从美国交通部对中国民航局颁发“五个一”政策的反应,到中法航班量波动,欧盟等国实施对等开放原则,国际航班重启已经超越航空业务范畴。后疫情时期,基于国家公共卫生安全考虑,国际航空市场恢复开放双边谈判必将是小心谨慎、磨合反复的,甚至可能掺杂着非经济因素博弈,这种反复和不确定性,对于国际航空市场恢复是不利因素。其次,防控疫情严重抑制国际旅行需求。当前形势下,国际旅行繁冗检验检疫程序必不可少,一方面对于国际航空运营效率带来影响,同时影响旅行体验,抑制旅客国际旅行意愿。尤其是国际范围疫情蔓延或反复带来影响,严重压制非刚性国际旅行需求。此外,现金流充裕和优秀成本控制能力航企或将获益。疫情以来,航空公司破产潮继续,欧美、澳大利亚、南非等多个国家航空公司纷纷破产,欧美纷纷救助各航空公司,但不同航企对待国家救助态度也相当微妙。
从国内市场来看,当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社会大局稳定,经济发展韧性强劲、长期向好,在宏观货币财政政策、行业支持政策以及全行业努力下,民航行业运行稳步恢复,运输市场有以下特征。
第一,出境旅客增速滞后于国内旅客。受疫情、留学等政策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出境旅行遭受严重冲击,国际商务、旅游、移民等主要出境客源贡献大幅下降,尤其是洲际旅行需求严重受到抑制,部分需求或转为国内游和周边游。随着国内疫苗注射防疫逐步推开和相关宏观刺激政策陆续出台,境内出行航空市场有望进一步回暖增长。
第二,旅客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疫情带来数字化会议等技术广泛应用,推动公商务旅客比例降低。因私出行旅客对价格敏感度较高,对菜单式的航空服务接受程度更高,各大航司企业自救推出各种“随心飞”产品,叠加成本控制、高铁替代竞争等外部影响,推动客票单价下行,为成本管控能力出色的低成本航司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此外,随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客运市场结构渐趋成熟,支线航空或迎来发展黄金期,国内航空市场格局将由此前全服务为主导向全服务+支线+低成本互嵌模式转变。
第三,航空货运市场稳步向好。疫情初期,航班大面积停航,导致一机难求、一舱难求,航空货运运力严重失衡导致运价上扬,各大航司推出客载货、客改货等创新供给举措,带来航空物流业务利润增长。随着国内航空运输恢复,客机腹舱带货运力稳步回升,加之全货机航线、航班有序增加,国内航空货运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此次疫情凸显我国航空货运发展紧迫性和重要性,确保供应链、产业链畅通的航空物流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市场需求旺盛,航空货运发展相关政策频出,为航空货运发展带来利好,未来将真正形成客货并举格局。
第四,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纵观全球航空业发展历史,几乎每10年就会出现一次周期性调整,危机后行业集中度趋于提高。新冠疫情将加速行业洗牌,使民航业迎来新一轮周期性调整阶段,原本经营困难、规模小、资产负债率高、股东实力弱的航司将承受巨大成本压力,行业竞合格局将会更加复杂多变,为经营能力强的航司带来发展契机。未来一些中小航空公司或将进一步整合重组,形成三大航、1-2两家大型货航以及若干定位精准、具有竞争力中小航司的格局。疫情前,二、三线城市远程际航线依靠政府补贴多点开花,后疫情时期,竞争将趋于理性有序,航空公司更加注重市场导向,航权资源与时刻政策更可能向国际大型枢纽与基地航司倾斜,国际远程航线有望进一步向大型国际枢纽机场集中。
3 航司发展纾困相关策略建议
第一,坚守安全底线,统筹推进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筑牢企业发展基础。安全是民航的生命线,是民航发展头等大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航安全重要批示精神,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抓好民航局安全运行26条措施落地落实。加强思想教育和队伍作风能力建设,狠抓规章、标准和制度落实,加大安全隐患风险排查治理力度,强化考核和监督执纪问责,进一步把牢安全主动权,确保安全生产平稳可控。疫情防控方面,如履薄冰、毫不松懈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严格落实《运输航空公司、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六版)》防控措施,切实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严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安排,做到精准施策、把握重点、细化措施,抓实抓细各项防控举措。坚持应急处置与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春运工作方案,坚决遏制疫情通过航空途径扩散传播,切实维护航空公共卫生安全,巩固发展疫情防控成果。
第二,强化危机意识,系统推进成本管控,做好长期应对疫情冲击准备。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受疫情冲击影响,民航市场恢复时间长,将晚于宏观经济恢复,民航行业利润率或将下行,对此应有充分认识。加强成本控制意识、倡导高效节俭理念,积极借鉴相关航司降低成本、整合资源有益经验,确保飞行安全前提下,加强成本管控,在生产运行、销售、人力、行政等环节系统推进成本管控措施。实施机型简化,有序淘汰老旧机型、经济性能差的机型;加强航油航材采购过程管理,降低飞机、发动机维修、飞机租赁相关成本;推进实施飞行考核激励机制,合理降低燃油消耗,科学控制生产运营成本;提高平台直销比例、降低销售费用;合理优化提高人效比,力保企业发展速度高于人力成本增长速度;加强资产管理,盘活存量资产、剥离不良资产。充分利用政府优惠支持政策,争取相关补贴,拓宽企业资金获取渠道,合理有序开展低成本融资,推动债务置换,进一步降低财务费用成本;合理调配安排飞机引进、航材采购计划进度,科学运用金融工具,稳妥开展套期保值,有效应对美元汇率和原油价格波动带来的生产成本影响。
第三,坚持战略导向,把握发展机遇,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当前国内外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主动服务、积极融入双循环新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大众化、多元化、国际化航空出行需求和现代化航空物流需求,是对民航业、航司的必然要求。我国民航畅通内需市场潜力巨大、后劲十足,十四五期间,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和民航强国相关规划政策落地,城镇化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必将进一步激发释放市场需求和发展动能,为航司发展带来重要战略机遇。围绕服务“一带一路”、都市圈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承接民航十四五规划,助力推进民航强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新一轮建设,上海自贸区、海南自贸港建设,服务国家旅游业发展,把握和高铁的竞合关系,前瞻布局、稳步发力,科学开展航线、枢纽、运网、基地以及机队规模发展规划,积极争取行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支持,获取航权、航线、时刻等资源,牢牢把住国内市场基本盘,稳步推进国际市场恢复,努力推动航空货运与供应链、产业链对接、在现代流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积极服务融入畅通国内航空大循环、国内国际航空市场互补共促的新格局。
第四,坚持市场导向、服务为先,持续提升服务能级,以差异化服务满足多元市场需求。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整体推进改革开放”,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并重。国内市场有数量规模庞大客源作为支撑,随着需求侧相关刺激引导政策陆续出台,国内航空旅行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民航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以及高质量的配置。要坚持以客户需求、高衍生价值为导向,立足服务满足不同类型客户整体出行对不同产品、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综合化、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等差异化需求,以客户思维引领供给侧产品服务创新,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场景下产品服务的研发设计、生产效率和服务品质的优化提升。打造核心特色产品线,不断完善枢纽航线网络;在贵宾厅服务、特色餐食预定、机上娱乐设备、空地通讯联接系统、客服中心等软硬件方面,在出行管理、值机、行李、安检、登机等地面空中流程服务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研发、形成特色,为旅客提供更多的权益和个性化选择。通过供给侧产品研发设计和服务品质提升,供给高价值、差异化服务,满足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在潜力巨大“蓝海”市场实现突破。
第五,抓住产业数字化浪潮,推动运营服务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民航业正迎来数字化转型的广阔蓝海,未来中国民航企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化创新能力。数字化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凸现,被称为“最具时代特征新生产要素的重要变化”,被政府赋予“类似土地与能源的核心战略资源”地位。坚持数字化理念引领,在精益生产、精准营销、精细管理、生态圈构建等方面下功夫。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赋能,深度挖掘利用旅客与货物运输全流程信息,加大业务数据资源整合,消除信息数据孤岛,优化生产流程、整合创新供应链管理,专注市场客户深层需求,加快数字化场景开发应用和跨界合作。推动人脸识别技术在值机登机服务环节应用,积累丰富全流程服务数字信息;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市场预测、航班恢复、机组编排、网络优化等方面运用,推进生产要素科学合理、智能动态调配,实现运营效率最高、成本最优化;实施精准营销,融合利用旅客出行全流程数据和外部数据,识别旅客需求,提升跨领域融合创新、定制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以数字化手段精准识别和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关注特定业务场景下媒介渠道和销售入口价值,借助数字化技术开展跨界合作,推进促动相互宣传与分销,实现既有服务能力和价值扩展,创造跨域合作收益,提升品牌美誉度;合作推动航司里程、积分等资产在跨界领域的流转使用,实现积分等价值广泛可用性、兑换灵活性,实现其市场交易价值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