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政工程识图与构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21-04-01吴泽力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1年19期
关键词:市政工程育人思政

吴泽力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100)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职业类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让职业教育在教育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中显得更为突出,同时随着现在国内对高等职业教育偏见化逐渐降低,高职教育有了更为蓬勃的发展,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以适应就业岗位为导向,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秉承着校训“崇德尚能”的育人理念,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创业意识、工匠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十年育树,百年树人。“立德树人”已经切实反映出现今社会对人才的期许,习近平总书记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前全国都在大兴基建建设,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所培养的正好是基建建设所需求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一旦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存在思想品质问题,就会直接让国家的基本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市政工程识图与构造》是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习的专业核心课,对学生的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影响深远。目前学界尚未有相关资料研究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因此,如何从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深挖《市政工程识图与构造》中的思政元素,并将爱国教育、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是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 《市政工程识图与构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

邱伟光[1]提出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将立德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李静[2]认为每一门专业课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都应该传递价值,不仅要帮助学生“专业上成才”,更要促进“思想上成人”。胡秦佳宝[3]认为课程思政作为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才位育人)的主阵地之一,能够有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结合《市政工程识图与构造》课程的知识特点,充分的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元素,并进行深化,把培养学生的素质、品德作为课程建设的目标,让专业教育和德育相辅相成,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纳入整体的教学安排和课程设计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远见性。改革后的课程整体设计虽然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但会更注重学生的价值观的积极引导,坚持立德树人,不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操守,还要培养其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

本文作者前期做了大量的企业调研,征询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到底是怎么样的,发现目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首位不是职业技能,而是是否吃得了苦,能否有踏实做工程的决心,而这些要求恰好是工匠精神的最好写照。因此,整体的课程设计将会改变原有的结构体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思政思想,充分地有机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嵌入专业课程中去,明确思政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使得课堂的每一章节都散发出“思政”的味道,全面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 《市政工程识图与构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内容

3.1 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崔德芹[4]提到专业课程思政仍然处在边缘地位,应用型高校理工类课程的思政教育目前尚无成熟的经验,思政教育的效果也无法考证。孙志伟[5]认为解决理工类特别是工科类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际操作问题显得迫在眉睫。彭亚萍[6]认为挖掘课程的德育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要面对的问题。

根据思政课堂的建设要求,结合《市政工程识图与构造》课程的知识特点,作为工科类专业,《市政工程识图与构造》课程改革充分挖掘和深化该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元素,补充思政教学案例,对本课程原有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两块内容。一方面是增加一些失败的工程案例,如无锡桥梁坍塌事件,通过失败的工程案例,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职业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是增加国家正在建设或者已经建设或者正在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如港珠澳大桥,让学生能够引起共鸣,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本文结合现有的教学内容,编排了校本的课程思政教材,教材中将各类案例进行分类,并针对每个案例进行了分析,从专业技能到思想品德综合地展现给学生,做到专业技能教育和德育相融共进。让整个课程的思政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陈鑫[7]表明教师应当合理丰富课程内容 , 创新课堂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自身专业素养有效建设与提升,为实现思政课程深入改革,提供保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教育方法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各类教育方法层出不穷。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教师由于受到以往的教育记忆形成的教育烙印,不知不觉渗入今天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旧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与现在的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关注点有些偏颇。这样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最终严重影响课堂质量,甚至影响学生从事该行业的兴趣。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大都在强调因材施教,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进行合理分析,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因此,教师选择或者改良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让课堂思政变得既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也能体现出课堂生动化、形象化。

结合思政的课堂建设,教师必须要采取多元化或者是混合式的教学方法。本文作者目前正在尝试一种新的课程思政授课方式,反客为主,让学生自己来讲课程思政,目前效果良好。学生会在课程中将一些典型案例呈现出来,并结合案例向其他的同学展示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心。再加上教师在授课中采用“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线上+线下”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课程思政的乐趣,打破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模式。

3.3 改革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俞明祥[8]认为教学评价是课程思政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评价可以及时地反馈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效果,而且可以进一步指引其创新发展。

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数采用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课内实验成绩(期中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仅仅是考查学生的实践技能或者学习过程,对学生思政内容的考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课程进行改革后,对课堂中凝练出的思政部分进行了单独考核,形成传统考核+思政考核的新体系考核方法,来了解和检验思政教育在本课程中的教学效果。但本文作者在进行课程思政考核研究中,碰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考核?考核的内容是什么。因此,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多次的尝试,最后形成了以学生讲课程思政内容以及观察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综合表现加分的形式。该考核形式更加注重学生全方位发展,尤其突出学生思政品德,对学生现在学习、未来就业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约束和提醒。

4 《市政工程识图与构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反思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曾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1955年,钱学森面对清华大学的专业与课程设置,明确指出了专业“过窄”的缺陷。工科性专业有着厚重“专业情节”,这种浓重的“专业化”就让我们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过窄”,培养的人才如梁思成先生关于“半面人”的论述。而课程思政使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弥补了另外半面,让教师知道我们到底要培养的是怎么样的人。

以《市政工程识图与构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来讲,我们已经不单单是传统的教授学生识图、画图的技能,更多的是秉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学艺先学德”的精神品质,明确了培养的方向,清晰了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结语

目前,学界针对本课程尚未有相应的研究,没有相应的经验可以学习,更没有相应的效果进行对比,一定程度上难以进行多方面总结。相对人文社会学科,工科类在课堂中融入思政政治教育的难度要大得多。教师既要懂得专业技能,又要理解思政内容,相当于跨专业融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研究整体课程内容设计,制定出融合相关知识点的项目。整个《市政工程识图与构造》的课程思政体系改革仍是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市政工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谈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不平衡报价在市政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