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模式在急性左心衰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
2021-04-01刘露露
刘露露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安徽 合肥230041)
急性左心衰多发生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受到感染、心律失常、情绪激动等因素的影响,诱发疾病急性发作,病情快速、持续加重。急性左心衰的发生,会引起心排血量降低、肺循环压力增加,进而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对于心肺功能造成损害[1]。在急性左心衰患者病情发作后,应及时实施急诊治疗,通过利尿、扩血管、解痉等方法,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的正常与稳定,进而减轻疾病的危害性,更好的保护患者的健康安全[2]。本研究探讨了72例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急诊护理方法及护理效果,观察综合护理模式在其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急诊科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72例急性左心衰患者,行随机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比例19/17,年龄范围为44~72岁,平均年龄(57.85±5.16)岁。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18/18,年龄范围为43~69 岁,平均年龄(56.37±4.85)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的急诊护理中,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对症用药的同时,实施无创正压通气,进行病情监护,观察其症状、体征变化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模式,消除各类诱因,防止病情的恶化与进展,具体措施如下(1)体位护理:在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急诊治疗中,患者不宜取卧位(平卧、俯卧),而是需要保持坐位或半坐卧位。根据护理人员的指导,患者能够尽量放松肢体,双腿自然放松。在此基础上,持续吸氧10~20min。该过程中,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呼吸道气体交换,降低静脉回心血量,在减轻心脏负担的同时,能够预防肺淤血的发生。保持正确的体位姿势,有助于维持呼吸通畅,提高患者的舒适度。(2)心理护理:在实施急诊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能够表现出冷静、平稳,并可以娴熟、规范的进行操作,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提高其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形成良好的遵医行为。关心患者的实际感受,了解其焦虑、紧张的问题,护理人员应该耐心予以解答,消除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误解。护理人员在讲解急性左心衰疾病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情绪因素对于疾病发作的影响,强调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进而指导患者自主进行情绪控制,减轻其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还需要寻求患者家属的帮助,让患者家属陪护在身边,能够为患者提供情感层面的依靠和支持,进而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经过心脏彩超检查后,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LVEF、FS 值变化,评价其心功能。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了解其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 值和χ2检验,P<0.05 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见表1
表1 护理效果 [n(%)]
2.2 心功能评价。见表2
表2 心功能评价 (±s)
表2 心功能评价 (±s)
组别 LVEF(%) FS 值(%)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36)35.05±1.65 44.51±1.97 19.95±2.02 27.33±2.16对照组(n=36)35.17±1.74 40.63±1.52 20.13±2.24 23.59±2.53 t 值 0.715 5.754 0.548 5.267 P 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在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治疗期间,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纠正疾病诱因,稳定控制病情,改善其呼吸、循环功能,避免心肺功能损伤的持续加剧,减轻疾病的危害性[3]。综合护理模式的应用,需要对患者的身心状态进行全面的考虑、分析,明确疾病特点。基于药物治疗和无创正压通气,加强体位护理[4]。将患者调整为坐位或半坐卧位,在保持呼吸道畅通和减轻心脏负荷的同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心理护理的有效开展,则是防止患者出现强烈的心理波动,使其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学会自我情绪控制,认真配合医护人员,便于急诊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5]。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模式下的急性左心衰患者急诊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消除各类诱发疾病发作的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快速、良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