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成就匠心之作
2021-04-01张竞艳
记者|张竞艳
出版一部作品的过程,其实是作者和编辑共同成长的过程。
在浩瀚无垠的蔚蓝大海上,一个男孩驾驶着洁白的帆船,逐风而行,劈波斩浪一往无前……新作《乘风破浪的男孩》终于问世,看到封面上的这幅图片,赵菱有些百感交集,思绪又回到了三年前的那个夏天。
2017 年,赵菱在南京市一所小学采访一位刚刚获得“江苏省美德少年”称号的帆船选手。这位少年从七岁接触帆船开始,每个周末、节假日都参加训练,风雨无阻。男孩的父亲是一名军人,他告诉赵菱:“父亲在他的战场上保卫国家,我在帆船赛场上为国争光。帆船运动是勇敢者的运动,我会努力争取更多的机会走上国际赛场,展示中国少年的风采。”在采访过程中,这位青年作家的内心被强烈触动了。“当时我就想,我要以他为原型,写一群驰骋大海的帆船少年的故事,展现新时代孩子真实鲜活、灿烂明亮的成长状态,让成长中的孩子们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从此,对“帆船少年”和“海军军人”题材的思考点燃了赵菱的创作激情。为了把小说写得鲜活、动人、富有生活质感,关于帆船运动和海军军人的书籍,她看了几百万字。所有能找到的与此有关的影视作品,包括纪录片,她都反复观看、思索,还采访了许多海军官兵。她从一个个朴实却震撼心灵的故事中捕捉灵感,也收集了《乘风破浪的男孩》所需要的大量创作素材。赵菱对这部作品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专注,周末曾一天写作十九个小时,从天还未亮一直写到凌晨一点。
然而,这部作品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小说完成后,赵菱并不满意,直到第三稿才交给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早在《乘风破浪的男孩》创作之初,责编陈文瑛就觉得这是一个应当抓住的好题材,此后便高度关注赵菱的写作情况,帮她搜集素材,联系体验生活,定期跟进创作进度,适时对作品走向予以建议。在读过初稿后,出版方反馈了修改意见,主要是在人物形象的定位调整和一些情节的戏剧冲突营造方面。赵菱花了很大力气对书稿进行了第四次修改。恰巧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中国作家协会2020 年度98 个重点扶持项目公布,《乘风破浪的男孩》是其中“青年创作与理论研究专项”唯一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个好消息大大提振了编辑团队和作者的信心。
《乘风破浪的男孩》作为一部现实题材儿童长篇小说,通过男孩秦海心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中国军人的无私奉献、默默牺牲和为国坚守,书写了新时代少年奋勇争先、永不言败的精神底色。为了保证作品的严谨性,出版社又特地请来海军方面的专家和资深的出版专家审稿,严格把关,还约请了一些大读者和小读者试读,听取他们的意见。编辑、专家们的细致认真让赵菱非常感动,“这种工匠精神也让我深受鼓舞,我二话没说,继续完善这部作品,就像烧窑的工匠、制陶的艺人、刺绣的绣女一样用心、用情、用功,又经过一遍遍的修改、打磨,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正如《儿童文学》前主编、资深出版人徐德霞所言,作者的真正意图不仅仅是给我们讲一个别开生面的故事,也是借这个故事的外壳,彰显弘扬一种精神。“她不仅是鼓励一代少年儿童要像秦海心一样强身健体,更要在精神上‘补钙’。忽略了这一点,这部作品就失去了灵魂。”
八易其稿后,作品得到了质的提升。赵菱说,这是到目前为止,她付出心血最多,收获也最多的一部作品。对于参与这部作品的编辑而言,又何尝不是呢?
“作为编辑,我也从内心深深感谢这位虚心、耐心的青年作家,这漫长的磨稿经历,让我们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打造一本精品书除了必须的水磨功夫,还要有匠心意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只停留在嘴上的。”陈文瑛说,“出版一部作品的过程,其实是作者和编辑共同成长的过程。作为致力于打造儿童文学出版高地的专业少儿社,在出版好作品的过程中使团队的编辑力得到提升,也算是实实在在的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