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的供需耦合分析
2021-04-01王智芹
王智芹,刘 捷
(盐城市图书馆,江苏 盐城 224005)
文化和旅游部在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明确了智库服务选项,在《省级(副省级)图书馆等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服务效能中就“智库服务”设定5分加分项。虽然,智库服务目前还没有被列入基本分项,对于地市级、县级公共图书馆还没有作出开展智库服务的明确要求,但是,开展更具内涵、更有深度的内容服务必然是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的主要方向,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转型的挑战,公共图书馆智库服务工作应该重视积累、提前准备。
公共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业务工作,是公共图书馆继文献服务、信息服务、阅读推广服务之后的高阶服务工作,这对馆内的文献馆藏、数字资源储备、馆员文化素养、情报检索技术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公共图书馆的智库业务开展取得理想效果,本文基于供需耦合这一基础理论,对智库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展开全面、深入分析。
1 供需耦合理论
“耦合”源自一个物理学概念,用于解释一种物理学的现象和规律,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其他学科,更多作为一种研究问题的理念、视角和方法,描述两个或者多个研究对象间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关系。供需耦合理论就是研究供给方和需求方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供需耦合理论经常被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关系研究,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供需主体、方式、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探讨。
但是,关于公共图书馆智库服务的研究目前尚未引入“供需耦合”的概念,笔者于2020年10月4日在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年限设置在1990—2020年,以“图书馆+智库+供需耦合”作为检索词,没有获得任何检索结果。以“图书馆+供需耦合”作为检索词,获得1条检索结果:吴伟亚等依托浙江省丽水市9个县市公共图书馆的有关数据,构建了耦合协调指数模型,反映了当地图书馆服务的供需关系。以“智库+供需”作为检索词,获得1条检索结果:陈国营等从智库的供给方、需求方、对接机制和制度环境出发,探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之道。目前,学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足,而关于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展好智库服务,必须从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供需耦合逻辑上面进行深入研究。
2 公共图书馆智库服务的供给侧
区别于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显著特征是社会化和公益性,而智库服务要求输出的产品是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度加工整合、符合某一专业领域要求的智慧结晶。由于公共图书馆与智库在天然属性上的差别,公共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应该如何定位,笔者认为,首先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一是服务对象。公共图书馆作为基础性社会文化机构,对服务对象不设置门槛,不区分年龄、阅历、职业、专业等,不管是进入图书馆的一般读者,还是对图书文献资源有需求的社会大众,都是其服务对象。而智库作为前瞻性、专业性的知识产品生产机构,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制订依据,为企业提供市场竞争情报和发展战略信息,为专家学者提供科研学术成果支撑。二者在服务对象上的差别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首先要明确服务对象的范围,为特定的人群和机构提供针对性、具体性和个性化的知识产品服务。
二是服务领域。公共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需要在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积累深厚的知识基础,根据《2018年中国智库(CTTI)发展报告》统计的我国智库专家的学科分布情况,经济学领域专家占26%,法学专家占23%,管理学专家占20%,工学专家占9%,文学和哲学专家各占5%,历史学专家占4%,理学和教育学专家各占3%。公共图书馆在知识积累与服务领域上追求“全面与广泛”,而智库要求就某一专业学科展开“精细与深入”的研究。因此,公共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在擅长或者主攻的领域方向上开展前期积累。
三是公共图书馆具备的服务资源。尽管公共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在专业性和深入度方面与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以及一些民间智库相比处于劣势,甚至很多学者认为一般的公共图书馆无法开展智库服务,但是,公共图书馆在资源上有着天然优势,公共图书馆拥有海量免费的文献资源、数字资源,以及相当多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有待挖掘的灰色文献资源。公共图书馆需要做的是注重培养和提升馆员的能力素养,运用专业的情报检索技术,系统地挖掘和整合馆内资源,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有效的智库产品。
3 公共图书馆智库服务的需求侧
公共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必须以广大读者和用户的具体需求作为第一考量因素,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是读者的意识定位。图书馆在人们心目中的固化印象,可能仅仅是拥有海量文献资源的藏书机构,或者为读者提供良好阅读氛围的读书场所。当读者有一些智库产品需求的时候,首先可能不会考虑图书馆,或者他们认为图书馆无法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例如,某个企业想要一份最新的市场竞品信息,他们可能会联系某个咨询机构付费购买,或者安排企业内部人员制订相关方案,既耗费了“财”也浪费了“才”,而图书馆提供智库服务基本上是公益性质的,其拥有的文献和数字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系统的信息和数据支撑,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升效率。
二是智库产品需求。公共图书馆的机构属性和功能定位决定了其开展智库服务更具有社会化特征,应该根据智库服务对象的不同类型分析各自的核心诉求,笔者总结了3种主要的智库产品特征:1)政府部门的智库产品主要是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战略性和前瞻性依据,决策者们更注重内容的全局性和战略高度,党和政府当前也高度重视发挥智库的作用,2015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智库”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政治词汇。2)企业需要的智库服务主要是科技查询服务、市场行情数据与竞品信息情报等,他们更加关注市场上最新的数据和信息,另外也比较重视内容的保密性。3)为专家学者和研究型读者提供的智库产品,他们更加注重权威性和学科专业性,一般是需要公共图书馆针对选题提供文献服务,为其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是反馈和评价。从需求方的角度分析,公共图书馆提供智库产品不是一次性的过程,中间需要反复的沟通与磨合,他们可能开始描述产品需求的时候,还处于概念宽泛和模糊阶段,在一次次的反馈过程中,逐步缩小范围,明确产品的要求,也有可能在智库产品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由于宏观环境、市场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变化导致其需求的转变。因此,公共图书馆提供智库服务,在过程中应该注重与用户的沟通和磨合,最终才能提交出质量过硬的智慧成果。在智库服务完成以后,公共图书馆应该为用户建立评价与反馈渠道,以这种方式不断改进和创新服务方式,积累用户资源,提升服务质量。
4 公共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的供需耦合机制探讨
公共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从供给侧、需求侧和供需耦合对接的维度来看,目前,还存在着服务对象与服务领域定位模糊,读者需求意识不强烈、供需对接不到位等制约因素,本文试图探讨出一种公共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的供需耦合机制,为公共图书馆更好地开展智库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4.1 明确定位
公共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的定位应当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具体分析。一方面,要从本馆的资源特色出发,本馆所能提供的文献资源和所具备的馆员实力、信息技术是智库服务如何定位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程度,对智库对象人群的具体需求进行实际考量,这是智库服务如何定位的依据和出发点。
梳理本馆具备的所有纸质资源、线上数字资源、声音影像资源以及其他灰色、沉默的文献资源,构建本馆特色资源库,能够在开展智库服务时,形成本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例如,一般而言,当地公共图书馆收藏的本地相关古籍和地方文献资源,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特色化资源,公共图书馆在积累智库服务的特色资源时,应该把这些资源纳入其中并加以传播、推广、利用。
要从本馆特色出发,挖掘自身的社会化属性,明确开展智库服务的定位,关注服务对象的行业背景、学科领域和具体的需求信息,积累相对固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积累本馆自身的智库服务优势。针对本馆擅长的学科领域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情报服务,挖掘不同学科的科研和教学资源,发现并提供专业性的知识和信息导航。
4.2 能力积累与资源储备
智库建设普遍的观点是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决定了智库的服务水平。一方面,图书馆在人员招聘与岗位设置上,应该注重这方面的人才储备,结合未来可能开展智库服务的学科领域和具体方向,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增加此类岗位的数量;另一方面,对现有馆员能力的培训和提升工作非常重要,图书馆应当经常性组织开展关于智库服务的讲座、培训、论坛等,使馆员强化相关意识,认识到开展智库服务是未来图书馆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并且重视自身的知识积累和职业技能提升。增加馆际合作交流,目前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公共图书馆智库服务的开展进度、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图书馆之间可以通过轮岗、学习培训、人才交流等方式,增加馆员的能力与经验积累。另外,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和情报服务人员的情报分析能力和学科建设能力,承担与智库方向相关的学术研究,并且加强与民间智库、科研院所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在实践中磨炼提升馆员的能力。
公共图书馆拥有的资源是广泛而全面的,包含了不同学科和专题,而智库对资源的需求有其特殊性,应该要根据智库建设的需求对资源进行系统化重组和建设,针对不同的专题需求,挖掘馆内的所有资源,包括大量的灰色文献和沉默文献资源,编制馆内文献总目录、珍贵古籍和地方文献等特色文献目录,使馆内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价值。智库服务以线上资源为主,图书馆应当重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根据不同的智库学科领域,建设不同的主题数据库,注重系统的稳定性、用户界面的实用性、网络数据安全等数据库长期维护工作。同时,智库服务所需要的文献资源与时代发展背景密不可分,对资源的时效性、创新性、多样性要求很高,智库资源积累的范围应当不断向经济、政治、科学、社会、外交等更广泛的领域延伸扩展,智库资源的时间跨度不只局限于过去和现在,同时也要面向未来,不断提升文献资源的广度、高度和新度,才能保证智库服务的质量,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4.3 信任与合作机制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读者阅读习惯逐渐改变,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和创新是必然趋势,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大众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的转变也需要时间。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应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推广,改变大众的刻板印象,让现代化、智慧化的公共图书馆形象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需要公共图书馆开展有内涵的、有深度的智库服务,通过有说服力的智库产品赢得用户的信任,使得他们有智库服务方面的需求的时候,能够想到利用图书馆这一方便可靠的渠道。
另外,探索智库服务长期合作方式,促使经常合作的政府机构部门、企业或者个人成为公共图书馆智库服务的重要对象,纳入本馆智库服务的业务体系。就智库服务经常涉及的专题,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建立特色化用户资源库。公共图书馆是社会化的非营利性机构,其他机构与公共图书馆合作时,一方面,可以共享图书馆的免费资源,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其智库产品的观点保持中立性和独立性,不受“甲方”思维的制约。公共图书馆应当积极探索与政府研究部门、学校、其他科研机构的智库合作模式,就某些特色专题或者难度较大的课题开展资源共享、人员互通、技术互助。
4.4 反馈与评价机制
建立智库用户信息档案,包括智库用户的背景研究、需求分析、行业数据、成果报告,同时,应注重对智库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根据用户的要求,对涉及行业竞争的智库产品进行信息加密,避免情报泄露。
公共图书馆应当建立智库成果报送公共服务平台,用户和图书馆智库之间可以在平台上进行智库信息报告递送、修改、意见沟通,通过平台畅通智库成果的转化渠道。用户的评价和反馈是智库服务提升和改进的重要参考,公共图书馆应当建立智库服务评价机制,按照行业标准设定评价指标,定期对用户进行回访,了解智库产品的应用情况和用户评价,并且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与完善。另外,智库用户要尊重智库工作人员的智力劳动成果,加强对智库成果应用和采纳情况的反馈,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机制,促进智库供需对接。
5 总 结
从供给侧看,公共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首先需要明确自身服务对象的范围、擅长的学科领域以及本馆具备优势的特色资源;从需求侧看,开展好智库服务需要深入分析读者的需求意愿、需求类型以及与读者保持有效的沟通并及时反馈。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当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智库服务的定位,强化馆员的能力积累,加强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建设,探索稳定的智库服务信任合作方式,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机制。
2019年9月8日,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提道:“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既代表了当地的文化软实力,也反映出市民的个人素养和文化层次。开展智库服务,不仅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智库服务的需求越多,也说明人们的思想层次和文明素质在提升,因此,公共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既势在必行,也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