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与激励双重机制:校企教育教学共同体中的教师参与
2021-03-31郑明怀
郑明怀
摘 要:推进校企教育教学共同体需要教师的参与。教师在校企合作中不愿、不敢、不会参与,高等学校重形式轻建设、重眼前轻长远、重名气轻实际及企业有想法无行动、有面子无里子、有开头无结尾导致教师想参与也无法真正参与。创新落实机制的方法、加強落实的力度、执行落实程序、做到落实有效有助于教师参与的实现。设计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坚持领导率先垂范、加强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和职称评聘中的加分项有助于提升教师参与的效果。
关键词:校企教育教学共同体;落实机制;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2-0051-03
自校企合作提出以来,校企合作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各级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学术界和教育界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许多理念、思路及方案。但是在这些顶层设计的讨论中,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问题有意或无意被忽视。高校教师参与教育决策是其自身主体属性的客观使然,在法律上有据可依,在现实中也具备可行性。在校企合作推进过程中,学校领导和学院领导的重视固然重要,但普通教师的参与也很重要。然而,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却陷入消极参与、沉默参与、低效参与的困境。毫无疑问,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任何有关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如果没有高校教师的积极参与,都很难有真正的成效。推进校企教育教学共同体需要教师的参与,校企合作政策和目标无论如何完美,教师如果不能按照校企合作的思路进行科研和教学工作,那么,政策和目标只能是一纸空文。原因很简单,校企合作的目标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来得到实现。
一、校企合作中教师参与低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不愿、不敢、不会参与
1.不愿参与。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部分教师却不在状态,对校企合作中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头脑中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仍在持续。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代,而教育思想还停在“过去时”。教师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意识不足;“不求过得好、只求过得去”“庸庸碌碌搞教学、平平安安去上课、浑浑噩噩过日子”的消极思想依然存在;在参与之前进行得失盘算、个人计算,考虑参与校企合作是否影响教学和科研,参与投入的时间精力是否得到回报。
2.不敢参与。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面对校企合作中的重重挑战,面对时刻高悬的问责利剑,部分教师有畏难情绪,怕挨批评、怕被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担心参与校企合作会犯错。
3.不会参与。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校企合作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校企合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教师如果还满足于书本知识的教学,不注重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不关注企业的经营,不与企业沟通交流,不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一旦涉及校企合作就会感到本领恐慌、能力不足、束手无策。
(二)学校“三重三轻”
1.重形式轻建设。高校推行校企合作的热情很高,有着“越多越好、越全越好”的想法,合作的形式越来越多,涉及面越来越广,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教材编写、学生就业创业、共建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等方面都进行广泛合作,但尚未形成合作的长效机制,也不愿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关注或不设法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久而久之,合作难以持续,最终流于形式。教师往往是被动配合,疲于应付,难以深入地参与校企合作。
2.重眼前轻长远。校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远非一日之功,部分学校急于求成,不管条件是否具备,不顾学校实际情况,不管师生员工是否适应,为了能出成绩就开展全方面的合作。对容易落实、易于见效的合作紧前推进,对需要长久推进的合作则有意无视;更重要的是对当前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重点、未来要合作的方向等方面缺乏规划。
3.重名气轻实际。校企合作是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寻求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教育策略。高校对民营企业还不够了解、不够信任,更愿意与知名企业合作,但知名企业愿意和重点大学合作,对一些地方性院校不感兴趣。学校不是看企业的发展与学校的专业建设的匹配程度,而以企业的性质、知名度等来决定是否选择合作,谋求校企合作时“叶公好龙”,与企业尤其是高端企业合作无门。忙活了好一阵子,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企业“三有三无”
1.有想法无行动。与高校合作,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以订单培养、委托培养或集中培训的方式来获得所需的高技能人才[1]。事实上,与高校的合作企业也是受益者,但有些企业不认可企业是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的合作者,更不认可自己是受益者。习惯于耍嘴皮子功夫,坐而论道,夸夸其谈,拍胸口保证要与学校推进合作,让合作的想法落实,却久久不见行动。嘴上说的漂亮,口号喊得响亮,没有实际的行动支撑,那么再好的合作想法、再好的规划、再好的部署都是过眼云烟。
2.有面子无里子。企业为了落实国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为了落实地方政府的检查不得不被动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企业内部也发布相关的通知、意见,但不是结合实际提出管用可行的合作思路,而是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玩创新之名,把过去一直在做的事情,“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换上新概念、新词汇,关起门来一门心思玩文字游戏,以应付上级的要求行自利之实。合作没有实际内容,没有实际效果,就开始总结经验,自说自话,自吹自擂,自弹自唱,看上去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其实外强中干,结果让校企合作输在了“第一公里”。
3.有开头无结尾。校企合作要想见实效,需要系统性、长期性、预见性地筹划。但是一些企业刚开始签订合作协议时轰轰烈烈,有思路、有想法、有措施,声势很大,企业领导也信誓旦旦表示要有哪些方面的成就,让师生和企业员工感觉合作有远大前景。合作协议签订之后,过了“蜜月期”,与学校也就不再有实质性的沟通和交流,对一些原来洽谈好的合作项目不闻不问,合作不始终如一,导致校企合作半途而废、有始无终、无果而终,最终不了了之。
二、落实机制:使教师参与得到落实
合作不仅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高校如果没有和企业进行合作,那么学校的发展将会受到影响。目前关于促进校企合作,已有不少具体的建议和设想,但落实才是关键。指望高校教师通过看文件而立即认同校企合作的政策是不切实際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合作不是纸上谈兵,再美好的蓝图愿景,再周密的战略规划,都需要真抓实、一项一项抓落实才能变为现实。合作是否有效果,合作项目推动是否有力,原来设想的目标能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能否扎扎实实推动各项工作。
(一)创新落实机制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工作方法是落实工作、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俗话说,“人叫人干人不干,机制调动千千万”。合作的落实推动要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制,要定目标、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奖惩,要厘清学校和企业责任边界,完善企业员工和高校教师的责任清单,避免悬空落实。
(二)加强落实的力度
要有力推进校企合作,就要把狠抓落实摆在突出位置。一方面,面对具体工作要多思考、多研究,善于理解和把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要深入实践,既要深入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实践,也要深入了解企业员工的实践,做到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员工,做到接地气、懂实情,将执行力贯穿于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
(三)执行落实程序
校企双方要在科学制定工作“路线图”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合作的程序、规则和各自职责,弄清楚合作的关键、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理顺合作的思路,把握合作进程的节奏,有条不紊地开展好合作中的各项工作。
(四)做到落实有效
要在总结以往校企合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方法,既要让校企同向发力,又要师生与企业员工同频共振,进而汇聚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合作协议只有真正贯彻执行、落实到位,才有执行力、公信力和生命力。不能把合作协议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而是要在合作协议落实中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虽然学校想尽各种方法让教师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但仅仅让教师参与进来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需更进一步的思考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因而,除了建立完善的落实机制,还需要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
三、激励机制:使教师参与有效果
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组织者,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直接主体,其行为认知、环境感知以及行为决策是校企合作的基点 。那么,如何让教师成为校企合作的拥护者和积极参与者?从被动到主动参与虽然可能,但教师由潜在状态转向主动参与的过程还需要管理者的智慧。也就是说,学校采取何种措施让教师积极支持实现被动状态转变。显然,让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有盼头、有动力,激励机制要健全。激励制度的变化会导致教师在校企合作下的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参与。学校使这些潜在的、个体的参与意愿转化为实际的参与行动;教师通过切身经历活动过程及相关活动,与企业的人、事、制度等建立更为紧密的关联,重塑共享情感和价值纽带,从而增强校企合作认同感。
(一)设计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对于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至关重要,合理的激励有助于推动广大教师想干、愿干、积极干。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和学校带来持续竞争优势,因此,在考虑合作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水平基础上,正确地设计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才能使校企合作成功。“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中应用得当,高校发展将更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求,提高高校管理工作效率。”[2]参与校企合作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显著成效,不仅证明教师出色的工作能力,也能够增强教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对于教师来说,成就的取得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鼓舞,有利于培养一支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队伍;而成就的分享则有助于提升教师思想觉悟,从而使其在今后的校企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二)坚持领导率先垂范
榜样是最好的引领,行动是最好的示范。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改革成为高等教育无法回避的话题,合作的思路原则等发生了变化,任务越来越繁重、形势越来越复杂,迫切需要学校领导、学院领导在校企合作中做表率、展作为,发挥以上率下、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学校主要领导争当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促进派、实干家,要亲力亲为推动校企合作,善于分析校企合作面临的新形势,敢于啃校企合作中最硬的骨头。领导率先垂范,发挥示范作用,就会形成“头雁效应”,有助于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高校教师就会向着校企合作的目标同心同德、奋勇前行。
(三)加强先进典型选树宣传
注重示范激励是我们党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担当作为的一条基本经验。选树先进典型、传播优秀事迹,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重要法宝。大力挖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敢于担当作为的先进个人,选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例,激发和增强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校企合作中高关注度、低参与度的状态就会得到根本改变。
(四)职称评聘中的加分项
职称评聘历来是高校教师最关注的焦点,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拿到职称证书,就意味着工资福利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涨幅。“不同性质、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要依据自身的定位,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确定教师职称评审中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的具体规定与要求。”[3]对那些参与校企合作中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积极奉献、实绩突出的教师,应作为职称评审的加分项,依规晋升。职称评聘的导向作用,让教师自主自愿地向着校企合作的方向前进,这种直接面向教师的激励措施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而一旦教师具有强烈的参与愿望,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合作面就会进一步拓展,合作的良好氛围会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教师从被动参变为主动参与。主动参与是最好的合作氛围,也是最好的激励方式。既能够为参与校企合作带来实质性的效果,也能够为参与校企合作提供精神动力。
四、结语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上升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但不能简单地否认以往的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合作也不是万能钥匙,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才能开展,校企合作是高等教育的锦上添花,而不是全盘否定其他教学方式。校企合作从来都是复杂的过程,专业特点、课程特色等教学中的多样性都会影响教师的选择。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是推动校企合作的主力军,也是校企合作建设效果的关键所在。推进校企合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指望出台几个改革文件就可以立竿见影。出文件、设定目标、调整结构、改变模式,固然需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种落实机制和激励机制,让机制引导教师,让机制推动教师,发挥教师在校企教育教学共同体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卢苇,邢薇薇,等.产学合作育人机制的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2]祝维宁.激励机制的基本理论与高校管理中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1).
[3]朱正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制度缺陷及其纠偏[J].江苏高教,2019,(11).
编辑∕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