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助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1-03-31黄涛王朝举
黄涛 王朝举
摘 要:突破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精神扶贫不足、资助方式“均衡化”、档案信息共享不足和救助依赖思想严重的困境,必须确立思想教育与富裕教育、个体教育与学伴教育、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三结合”原则,定位精确帮扶、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脱贫四个方面探索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2-0041-03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因此,青年一代的发展至关重要。抓好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很关键。推进高校贫困生精准扶贫攻坚战,基于精准扶贫视阈,探索当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径是时代发展的诉求。
一、检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心理问题突出化,在于精神帮扶欠缺
其一,态度消极。来自经济不发达、信息不流通、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甚微的偏远地区的贫困生,初入繁华都市后,更容易产生仇富或者埋怨命运不公等心理问题,更容易形成唯赚钱论的求学观,以至于误解国家贫困资助政策,认为国家贷款给自己学习是应该的,不应该还贷,不懂得感恩。更有甚者,把自己定位为受害人,不思进取,消极对待生涯规划。
其二,社交拘谨。贫困生一般家庭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贫乏,以致于他们的高校生活社交空间严重缺失,自卑且敏感,总担心会说错话、做错事,行为怯弱,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将自己与他人隔离开来,有甚者,还倍感公众场合的社交压力和焦虑。除必要的集体活动外,几乎处于零交流状态。
其三,人生迷茫。大多数贫困生自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比之从前更有信心,更加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了干劲与憧憬,有着自己的信念与理想,渴望通过高校的学习来报效祖国与人民。但还有一部分贫困生,不是畏难退缩,缺乏改变“贫二代”的决心与勇气;就是消极被动,抱着“等、靠、要”的思想不放。因此,在扶贫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破除思想不端的问题尤为重要。
(二)金额分割“均衡化”,在于对象识别不准
其一,日益完善的资助体系本身就是为高校贫困生设立的,但“均衡化”贫困生资助方式在将助学资源分割成小块后,资助的学生数量增多,获得的资助金额减少,因此还不能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没有达到我们的初衷。
其二,可能存在着真正需要资助的高校贫困生,却没有获得应得的资助金额,仍然面临着经济窘迫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弱小者的利益,就需要牺牲另一些人的利益。
其三,有些高校贫困生敏感且心理脆弱,由于本应该获得的补助发放给了非贫困生而产生了不满情绪,认为自己的利益遭到了学校与其他学生的侵害,这不仅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立,还不利于高校贫困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对其思想政治的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三)档案信息“孤岛”,在于数据管理短板
贫困生档案是了解贫困生信息的最好途径。贫困生信息是国家为贫困生提供助学贷款,政府或企业为学生提供助学资金,学校为学生提供学费减免、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的依据,健全和建立贫困生信息档案共享体制机制是圆满完成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保障。
然而,我国贫困生数量多,各地贫困生的差距也比较大,包括贫困生认定方式的不同,还包括贫困生本身经济状况、心理状况和发展状况的差距。再加上我国高校众多,导致高校与高校之间,甚至高校内部也存在着贫困生信息共享不足的问题。首先是贫困生个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信息、户籍所在地的贫困证明材料、曾经获得的资助情况、困难层次等,这些信息都是证明学生贫困的有效证据。在学生申请奖学金、助学金、无息贷款或者是企业补助时,都可作为重要依据。此外,贫困生基本信息的共享不足,容易出现重复发放或者错发、漏发的问题。其次是贫困生的心理信息问题。高校贫困生比之其他学生更容易发生心理问题,不喜欢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卑怯弱,但高校教师往往精力有限,无法照顾到贫困生的方方面面,在持续追踪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转变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
实现贫困生资源信息共享,能在更大程度上保障贫困生的合法权利,尽量实现教育机会公平,帮助贫困生减小经济压力。目前我国的某些学生存在着很严重的心理救助依赖,尤其在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金额日益增加的前提下,一旦资助项目附加条件不严格时,这些学生就会竞相争取受助名额,哪怕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差。但是,如果能提高贫困生信息共享程度,完善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贫困认定、贫困等级等有相关证明材料,学校就可以有效地排除虚假信息,提高公平程度。
(四)救助依赖思想严重,在于教育引导乏力
目前我国的资助体系越来越完善,从纵向来看,高中生、中专生、大专生、大学生、研究生都有资格获得资助。从横向来说,已经形成了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的资助体系。国家、社会以及高校都在贫困资助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与金额,但这些资助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是无偿的,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获得。不可否认,在我们身邊的确有一部分贫困生积极又自强,凭借自己的双手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不论是有偿资助还是无偿资助对于他们来说是锦上添花。
“现在国家的助学力度很大, 针对高校贫困生有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 社会资助也特别多, 学校也会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 社会上需要大学生做兼职的机会也特别多, 这都能帮助很多学生解决读书问题。然而,有一部分贫困生自助意识单薄, 依赖思想严重”[1],且把贫困当作理由,不愿意自己找寻解决贫困的办法,认为自己理应获得资助,纯粹依赖国家、政府、社会和高校。除了学生以外,部分教师也认为获得资助是应该的,是国家拨下来的救助款,并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其中有个别贫困生获得资助后,非但不感恩,更是把救助款肆意挥霍。更有甚者,会向捐赠者主动要钱,一旦捐赠者给得少了或者拒绝给钱的话,还会反过来责怪对方。在高校内部也容易发生学生哄抢救助名额的现状,依靠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以及精准扶贫救济金来维持上学花费,与之相反,勤工助学岗位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尽管有一大部分学生也会进行兼职,但兼职的目的是以积累经验为主, 兼职的费用反倒不是很在意了。尤其对精准扶贫家庭的学生来说,只需要出具精准扶贫证明就可以无偿获得精准扶贫补助金与助学金,这种资助一年只需要申请一次,操作简便,更容易造成救助依赖的问题。
二、确定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一)思想教育与富裕教育相结合
对贫困生的关注、关爱,要通过教育引导贫困生克服生活困难,改变自卑情绪,建立自信和提高自我尊重度,引导他们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劳动价值观,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都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去创造财富,且在富裕生活中正确地对待和驾驭财富。
(二)个体教育与群体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型群体”[2],“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作为学习个体,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互动交流中共享信息、共享知识、共享思想、共享情感、共享理想信念、共享价值观等,不仅能提高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能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以及对共同体的依赖感和认同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应让贫困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提高贫困生的自我尊重度,主动维护知识传播和创新过程中的平等权和参与权,并为构建学习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榜样示范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对矛盾。他人榜样示范教育是以“他者”视角榜样的优良品德,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自我榜样教育就是自已主动感受并自觉改造世界观的教育过程。示范教育是一种外在力量,自我教育是一种内在要求,两者具有各自的内容和效用,有着自身特殊的规律和特点,同时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不能厚此薄彼,重心倾斜,更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废。
三、定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精确帮扶:完善扶贫体系,强化精神脱贫攻坚
首先,建立严密的经济扶贫体系。学校方面,一方面已经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无息贷款,补偿代偿、副食补贴、医药补贴,学费减免,社会(企业)资助等“奖、助、贷、补、减、勤”六位一体的扶贫体系;另一方面善用校内资源优势,一是开启校企合作模式,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助学岗位,二是开展贫困生就业规划讲座,构建经济帮扶与精神帮扶全方位的资助体系。政府方面,一是与企业订立合约,优先录取精准扶贫家庭的高校生,二是与高校持续追踪贫困生的就业问题,力保贫困生顺利就业。
其次,强化精神脱贫。对于高校来说 ,扶贫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转到育人上来,让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克服精神的贫困,这样的扶贫才能算是成功的扶贫。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第一,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贫困生学会吃苦耐劳,学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对于国家、社会、高校帮扶的心理依赖,合法劳动获取报酬实现自助、自立、自强。第二,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定回报国家与社会的勇气。第三,通过加强诚信素质教育,提升诚信意识,成人成才先诚信,坚决抵制填报虚假信息或走人情来获取资助名额的行为。第四,通过加强感恩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在帮助与被帮助中提高贫困生自身的精神境界。第五,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帮助贫困生及时排解思想负担与心理压力,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公。第六,通过集体教育,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引导其他学生与之友好相处。
(二)精确识别:完善贫困认定指标,杜绝真正贫困遗漏
首先,规范贫困认定材料。高校贫困生认定的主要材料来自生源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委会或居委会等,为了提高认定的可信度,乡镇一级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向上一级的人民政府提供备案材料,并且接受上一级政府不定时、不定点的检查,上一级政府走访下乡,尤其是精准扶贫的家庭,应该进行追踪。
其次,加大惩罚力度。对于违规出具贫困证明材料的部门或负责人,应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抢夺精准扶贫名额的相关人应严惩不贷。
(三)精确管理:构建学校、(生源地)政府、社会数据共享平台
首先,建立贫困生经济数据库。建立贫困生家庭的收入情况、劳动力、主要支出等数据库,实现学校—(生源地)政府—社会的信息共享,一方面有利于政府、派出所、村居两委完善监督和制约机制,出具真实可靠的证明,且实现学校/生源地相关工作部门网上无纸化绿色办公;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校确定资助对象的工作效率以及资助名单的说服力。
其次,建立贫困生心理数据库。班主任或辅导员可通过信息平台,了解和追踪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不仅能实现及时开导,而且能根据大数据制定精准心理辅导方案。
再次,建立贫困生学业数据库。对于勤工俭学,可以实现以学以致用为本的因才施“助”;对于就业创业,贫困生学业数据信息为招聘单位、投资企业、合作企业提供全面的动态的选才依据。
(四)精准教育:协同“输血”与“造血”模式
高校精准扶贫的任务是在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经济帮扶的基础上,引导贫困生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自尊、自信、自强,弥补自身不足,成为全面发展的新青年。不论是国家、政府、企业、还是高校的帮助,都只是外力,要真正实现精准脱贫,归根到底还是要贫困生自身的努力,学会自我救助。
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贫困生自身的努力必不可缺。高校与家长的作用属于外力,而贫困生愿意主动改正不良的思想状态则属于内力。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生,家庭条件差,自身条件也的确不能和他人相比。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卑或怨天尤人的原因。相反,贫困生应该看到,最快、最保险的改变现状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突破自我。不可否认,贫困的确使得他们起点偏低,不仅影响了过去的生活与学习,也会影响未来的发展与方向。但这些都是可以后天改变的。打开封闭的内心,敢于表现自我,建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多和教师同学交流,不因贫困而放弃世界的美好。高校也可以运用教师教学,引导学生正视贫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孙悦.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8).
[2]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3]王涛,孙国茜.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0):126.
编辑∕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