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研究
2021-03-31舒宏伟何博
舒宏伟 何博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比较侧重知识的传授,一般不太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如何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意义深远。文章试图从“量”“质”和“教师思政考量”入手,探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融入的路径及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英语”;思政元素;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2-0022-02
我国高校既要培养祖国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也要有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意识。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的“大学英语”更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同时,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从而升华和提升广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仍然存在强调以“教”为核心,忽视学生课堂感受,没有真心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的现象[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因此,如何更切实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如何进一步优化、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为国家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然是高校今后需要长期投入、重点突出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作[3]。本文试图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相关因素,同时侧重教师的思政考量,將思政教育真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充分发挥英语课堂教学在立德树人中的主渠道作用,真正将课堂思政落到实处。
一、思政元素融入路径中“量”的考量
“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本质上并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英语”的课程属性,也不是将“大学英语”变成英语版的国学课程。不过,纵观国内“大学英语”课程中所采用的教材,中国文化所占的比重确实有点低,有的教材也是勉强在课后翻译练习中引入该部分。此外,在教学中片面强调单向的文化输入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既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了解异域文化,同时又要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本土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功能。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元素的“量”的考量就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一)“大学英语”教材上的“中国故事”量
目前,“大学英语”教材中英美文化素材所占比重较
大,而涉及中国文化的素材整体所占比重相对较小。笔者认为每个单元中的两篇文章可用其中一篇来讲好“中国故事”,涉及唐诗宋词、琴棋书画、名胜古迹等。比如,其中一篇是涉及英美文化的,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伦理、宗教、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那么另外一篇就可以选取题材接近或涉及中国文化方面内容的文章。这样,文章题材贯穿中外,文化互译,既开阔了视野,又将“思政元素”引入“大学英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对比和比较的方式,提升学生民族责任感、自豪感,真正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与后备力量。
(二)“大学英语”期末考核中的“思政元素”的量的比重
传统的期末考核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定大多依据考试成绩、到课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至于学生的德育、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并没有太多重视。文秋芳认为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依据听、说、读、写、译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成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通过不同的测评与反馈形式,实现对英语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4]。期末考核中教师可布置反思报告等任务,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可结合线上线下的资源和渠道,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就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相关的语言输出活动,比如演讲、主题汇报等。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认真记录每一次学生的表现,并将相关数据作为最终成绩的评定依据,比重可以适当调整为总成绩的20~30%左右。
二、思政元素融入路径中“质”的考量
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除了有数量上的保证,还要确保质量。“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无疑是确保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两大利器。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两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洞悉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和特点,做好“因人施教”
“大学英语”课堂是融入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需求。针对大一新生的思政教育应当主抓学生的人生规划,通过介绍国内外知名大学学生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通过对国内高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的介绍,让学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从而萌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图大志。大一新生刚来高校,心智尚未成熟,通过思政教育,在经受精神上的洗礼后,定会刻苦勤奋创新,而不会像部分国内高校学生那样选择沉沦、贪图享受,失去人生目标。大二期间的“大学英语”教育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制订合理的职业规划。课堂中教师有意识结合未来就业趋势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外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习俗、家庭关系、金钱观念、职业规划、学习生活、交友态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也让学生了解国内外职场的变化和要求,从而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培养自力更生的意识,不做寄生虫。
(二)紧扣时政,关注热点,做好“因材施教”
“大学英语”教学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技能学习,课堂难免会沉闷,学生也难免会心生懈怠,课堂质量就不可能保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及其美育和情感功能,找准切入点,在语言知识点讲授时,对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和有效渗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主题内容,可适当联系到当今时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爱国导向,为祖国的腾飞产生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产生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比如,向学生介绍中国的高铁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桥梁技术,等等。学生可以客观辩证地看待西方媒体对于我们国家的各种新闻报道,明辨真伪,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祖国的强大,培养理性分析事物的能力。此外,课程教学坚持实践教学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三农”,增强社会责任,培养家国情怀[5]。
三、思政元素融入路径中“教师”的“思政考量”
教师坚定的思想信念是一种能激发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的力量。同时,教师也是“立德树人”的先行者和主导者,其行为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教师要明确“大学英语”培养目标和要求,尽到教师的职责,不拘泥做课堂的灌输者,而应偏向于组织者和引路人的角色。课堂上,教师应体现出自身崇高的职业道德,“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耳濡目染之下,学生也能大大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当前的教学改革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知等研究比较侧重。但是,课堂上教师是否真的践行“立德樹人”以及其效果如何却很少有人关注。因此,建立教师“思政考量”的反馈制度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教师“思政考量”反馈制最重要的是要制度化、常态化以及动态化。首先,教学单位或者院系应当成立教师思政考量评定小组,定期地对在岗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环节进行思政融贯评价,并且应当明确此评价结果是教师年终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教师职级晋升等挂钩。此外,加大学生评价中对教师的思政教学环节的考核部分,并整理好学生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政环节的反馈评价。同时,思政考量评定小组制订相关的教师思政考核调查问卷,每学期就教师所教班级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参与调查反馈,向被抽取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如实记录问卷结果。思政考量评定小组应当将两项数据结合起来形成对教师的思政考核结果。最后,教师的自我思政考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部分的考量也应当形成文字稿并且要有教师的自我反思、问题提炼以及改进等环节。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以及自我提高,教师也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学中思政灌输的身份,也能更加有效地实施思政教学,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占安.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J].教学与研究,2004,(4).
[2]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6-12-09.
[4]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5).
[5]邬易平,王蕾.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编辑∕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