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竞争视角下的高校“双肩挑”模式存废之争

2021-03-31甘纪华唐瑶

关键词:改革路径弊端效能

甘纪华 唐瑶

摘    要:在高等教育资源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背景下,高校“双肩挑”管理模式一方面具有吸引和凝聚高教资源的作用,发挥着积极的管理效能;另一方面也会在资源分配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学术资源寻租行为,形成学术资本倾向而产生马太效应,产生很大争议。文章认为其改革的方向,可以通过由模式向制度的转化、准确界定“双肩挑”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岗位、贯彻回避制度等方式,在激发其管理效能的同时,尽可能压缩“双肩挑”人员学术资源寻租的空间。

关键词:“双肩挑”;资源竞争;效能;弊端;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2-0006-03

物理数量上的有限性和经济上的稀缺性,是资源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竞争必将成为一种常态。高等教育资源与所有资源一样,也因其有限性和稀缺性而成为一种需要通过竞争来获得的资源。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高教资源地区分配、校际分配乃至不同高校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学科之间分配均存在不平衡的现实背景下,其竞争性也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从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来看,竞争保障机制所存在的种种缺陷,使这种竞争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反过来对相关高等教育管理的制度和模式产生舆论压迫。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双肩挑”管理模式的存废之争,在一定程度上所体现出的就是高等教育从业者面对教育资源竞争所产生的焦虑感。因此,从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角度审视这一争议,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双肩挑”这一管理模式的利弊,也有助于我们反思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模式本身的规范和伦理问题。

一、初衷与效能:改革开放后的高教资源重构与“双肩挑”模式的全面施行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最为深刻。在高度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下,高校办学自主权受到严重削弱。就教育资源而言,其获得、分配和使用几乎全由国家统筹安排,统一调度,各高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基本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和掩盖了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的矛盾。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全面恢复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高等教育也逐步向市场化靠拢,并在国家的主导下开始走向产业化之路。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定,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此开启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至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15%;2008年,高等教育人数超过2 900万人,毛入学率达23.3%[1]。截止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作为社会产业之一的高等教育,通过扩大招生、校区扩建、人才引进、兴办公司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产业规模,也使得教育体制内部资源的紧张最大程度地凸显出来。计划经济时代按照统一规划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在教育产业化不断推进的时期已远远不能满足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随着“211”“985”以及近年的“双一流”等一系列高等教育提升计划的实施,高校竞争渐趋激烈,使得高校的内部管理必须回应这一现实问题。作为一种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特殊的高等教育内部管理模式,“双肩挑”模式在改革开放之后不但没有被废止,反而焕发出更大的制度活力,这正是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回应现实的结果。

高校的核心资源无疑是学术资源。尤其是在当下,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占比、获取的科研项目、学位点的等级和数量等,越来越成为评价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学术资源的获取和建设维护的过程中,“双肩挑”人员有其他专职的管理人员或教学科研人员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学术研究的特殊性决定了专家型的高校管理者对于凝聚和使用学术资源更具效能。长期以来,外行领导内行是高校管理体制中颇受非议的一个问题。而就目前的选任机制来看,“双肩挑”人员皆为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其基本角色定位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熟悉本学科的特点,长期的学术工作经历也使得他们更了解学术研究的规律。将这些学有专长的人员推上管理岗位,对吸引和凝聚学术资源非常有利。比如,在学术团队的组建过程中,“双肩挑”人员有权根依据团队的实际需要招揽人才;在项目和学位点申报过程中,多由既有行政职权又学有专长的“双肩挑”人员领衔,以增加成功的几率。因此,“双肩挑”管理人员在学术资源的获取和分配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外行领导内行的弊端,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术权力的效能。

其次,學术权力的依附性决定了“双肩挑”管理模式具有弥合制度缺陷的合理性。理论上来讲,学术资源的获取和分配应由学术权力支配,但在我国大学的权力架构中,行政权力在金字塔的顶端,并对学术权力产生制约作用,行政体系的管理者控制着高校人、财、物等资源的分配权和决定权。作为一种不具备法定和强制性效力的软性权力,学术权力必须依附于行政权力的刚性来实现自身的功能[2]。因此,从学术权力本位的视角来看,在行政主导的大学管理模式下,赋予学术管理者一定的行政职位和与其匹配的行政权力,对更好地调配和使用学术资源,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双肩挑”模式符合作为理性人的高校教师提升需求层次的诉求。由于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学而优则仕”这一官本位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一些高校内部,专家学者所获得的职业荣誉感远不及行政职位所带来的满足感。在这种社会观念之下,高校出于招揽和稳定人才资源的考虑,设置“双肩挑”岗位,可视为一种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而对“双肩挑”人员来讲,在获得一定学术荣誉的同时,又因任职管理岗位而获得一定的行政职级职位和社会地位,对于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无疑也有一定作用。

总之,在当下的高校管理制度未有彻底改换之前,“双肩挑”管理模式自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存在并发挥效能。“双肩挑”管理模式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本身符合中国大学组织的管理特性,对高校获取和维护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学术资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当下的“双肩挑”管理模式,从学术资源的获取和维护的角度来看,可以视为是高校人事管理的核心管理模式之一。有学者主张完全废除“双肩挑”管理模式[3],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二、弊端与争议:高教资源分配中的“双肩挑”人员的身份定位之惑

任何一种管理制度或模式,严格来讲都属于历史范畴的概念。当其与特定时期的历史现实契合时,可以充分发挥效能;当其与历史的发展趋势产生龃龉时,则会形成制度消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这一制度追求既包括宏观层面的高校与社会的外部关系,也包括微观层面的高校内部治理的问题[4]。“双肩挑”作为高校内部的管理模式之一,在应对外部关系的时候,所发挥的效能基本是正面和积极的;但在应对内部关系的时候反而极容易显露出制度短板。究其原因,就在于“双肩挑”人员在高校内部资源分配过程中的身份定位模糊,其角色定位往往与他人或组织产生冲突。这也是这一管理模式目前最为人诟病的地方[5]。

首先是“双肩挑”人员与其他教学科研人员的冲

突。“双肩挑”人员既承担管理工作,又实际参与具体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这就决定了其身份具有二重性。当其作为管理者的时候,既参与乃至主导了校内资源分配制度的设计,又在具体分配过程中扮演裁量者的角色。而当他们作为教学科研人员时,又直接参与具体的资源竞争。实际上,这两种角色常常是在同一个“双肩挑”人员中合二为一的存在。换句话说,他们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所以,在利益面前他们难免会做出有悖于公平正义之举的学术资源寻租行为,从而影响其他专职教学科研人员与“双肩挑”者个人的关系,进而引发对“双肩挑”模式本身的质疑。

其次,相对于与其他教学科研人员的冲突,“双肩挑”人员与组织的冲突往往为人所忽视。实际上,这种冲突似乎更能证明其管理设计上的缺陷。“双肩挑”人员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本应摒除个人主观好恶而以组织利益作为第一原则。但一旦涉及到资源在高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的分配时,“双肩挑”人员通常倾向于支持自己所研究的学科,或是自己较为熟悉的学科,并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权力,给相关学科更多的经费支持,或是为其争取更多的资源。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校内资源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分配时产生人为的不公正。虽然“双肩挑”人员自身未必参与到实际的资源使用中去,而且其决定是以组织的名义作出的,但仍会因为影响了公平分配原则而导致产生更多的矛盾和不合理问题。当“双肩挑”人员代表所在高校与社会发生联系时,这种问题仍然无法完全规避。比如当“双肩挑”人员为所在学校争取到社会资源时,这些资源的分配往往被当成是个人或部门资源来使用,甚至堂而皇之地公开拒绝作为校内公共资源来分享。总之,“双肩挑”人员手中的行政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成为其个人或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学术团体巩固其学术寡头地位的推手。久而久之,将极大地打击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发展积极性,最终影响高校的整体发展。

效率和公平是现代管理制度的两个基本伦理维度[6]。完美的制度设计可以两者兼顾,然而现实中的制度设计却往往偏于一端。“双肩挑”管理模式也难以避免这样的制度缺陷。身份的多样性导致“双肩挑”人员在校内、校外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往往影响制度公平,交叉受益。主张废止“双肩挑”管理模式的学者,抓住了这一制度缺陷进行批评,无形中也进一步放大了其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平公正原则日益受到关注,也越来越成为“双肩挑”管理模式不能承受之重。

三、出路与方向:资源博弈中的“双肩挑”模式改革路径

如上所言,从资源分配、使用和维护的视角来看,“双肩挑”模式既有值得肯定的管理效能,也有造成资源寻租的可能性。既然行政权力仍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占据支配地位,那么废除“双肩挑”模式就不符合实际,所以只能采取渐进性改革的方式,在激发其管理效能的同时,尽可能压缩“双肩挑”人员学术资源寻租的空间。依据这样的思路,其改革的路径和方向不外乎以下数端。

第一,将“双肩挑”模式转化为制度。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的,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以及管理程序组成的管理行为体系结构。而管理制度是对一定的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双肩挑”模式转化为一种制度,实际上是约束了其内涵和外延,并将其作为高校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来对待。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其一,制度具有权威性、排他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一种管理模式一旦形成了制度,将在特定范围内普遍适用,一般不得随意修改和冒犯。“双肩挑”管理模式之所以为人所诟病,而且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主要在于这一模式不具备制度的权威性,并且在人员的选任、管理和考核等环节存在诸多随意性,因此极容易引起争议。其二,制度具有规范性的特点。将“双肩挑”模式制度化,更有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专门化选任、考核与评价的标准及体系。通过对“双肩挑”人员量身定制的管理体系,明确界定“双肩挑”人员职权的界限,限制其资源寻租的空间和可能性。因此,制度化即意味着权职的明晰化和管理的规范化,也有利于“双肩挑”人员利用制度权威更好地开展工作以及高校其他教师利用制度权威对“双肩挑”人员进行监督和评价。在这种内外合力的作用下,“双肩挑”人员学术资源寻租的空间将被大大压缩。

第二,准确界定“双肩挑”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岗位。首先必须认识到,“双肩挑”人员虽然兼职一系列管理岗位,但作为高校群体中的一员,其显性特征仍是教师和学者,教学和科研是其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在设定“双肩挑”岗位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一特点,避免“双肩挑”人员在任职范围和工作内容上无限制的泛化。教学、科研、学术评估、职称评审等学术性强的岗位,可以设置采取“双肩挑”管理模式;而一些纯粹事务性的岗位,如财务、人事、基建、后勤等岗位,则不宜采用“双肩挑”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双肩挑”人员的職权范围应该被限制在教学科研事务以内,并将其与人事权、财政支配权等真正能够支配学术资源使用的工作内容有效分离,避免其身份的交叉重叠,从而限制其加重学术权力行政化与学术资本主义的倾向,避免干扰学术资源的正常分配。

第三,贯彻回避制度。2019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回避规定》,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回避工作的基本原则、回避种类、适用范围、权限程序、管理监督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是典型的事业单位,因此,《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回避规定》对高校内部治理也

具有指导意义。虽然“双肩挑”人员也是教师和学者,但应规定其在任职行政管理职务的同时,必须淡化其教师和学者的身份,在本人及本人所在单位(部门)的职权范围内不能获取可能影响公正公平的个人利益。这并非是让其完全脱离教学和科研工作,而是说在其任职期间,在学科规划、项目申报、评奖评优乃至研究生分配等方面,必须切实地将个人诉求与群体诉求进行切割,避免行政权的滥用对公平公正原则产生干扰。如教务方面的“双肩挑”人员不宜申报教研、教改项目,人事方面的“双肩挑”人员不宜在任期内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不该获得本院有决定权或者推荐权的各级各类荣誉等。实际上,早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回避规定》发布之前,已经有一些“双肩挑”人员贯彻回避原则的典型事例。如2011年就任湖南大学校长的赵跃宇提出“担任校长期间不申报课题、不新带研究生”的郑重承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在2012年7月9日就任校长的发言中,承诺在任期间不申报新课题、不招新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不申报院士[7]。这些承诺为“双肩挑”人员的回避制度作出了表率,值得肯定和推广。

总之,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提出和正式实施,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到一个以精细化管理以求内涵提升和质量提高的科学发展阶段,这对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当代高校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双肩挑”管理模式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引起輿论关注。从高等教育资源博弈的角度审视相关争议,或可为“双肩挑”模式的改革提供一条思路。

参考文献:

[1]周长林,周纳,许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解读[M].北    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245.

[2]刘献君.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2(2).

[3]祖秉元.高校管理干部不宜双肩挑[J].上海高教研究,1998(5).

[4]唐世纲.大学制度价值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7:167.

[5]刘哈兰.角色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管理干部“双肩挑”现象    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6]A.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87.

[7]杨德广.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N].中国教育    报,2012-08-20.

猜你喜欢

改革路径弊端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跟踪导练(四)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探讨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弊端及改进方法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
“新农合”县级统筹弊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