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态道德治理构建和谐美丽壮乡
——基于马山县生态道德治理的调研
2021-03-31杨红秀秦初生
□ 杨红秀 秦初生
马山县位于南宁市北部。土地面积2340.76km2;2020年末,户籍总人口57.44万人,壮族占总人口73.12%;森林覆盖率67.27%;拥有金伦洞、弄拉等20多个生态旅游景区;连续四届蝉联“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曾被评为广西特色民族体育之乡、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等。近年来,马山县着力打造“美丽马山·生态乡村”名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福祉及生态道德素养明显提升。
1 农民生态道德治理的举措和成效
农民生态道德治理主要是指在新农村建设中运用生态学和伦理学等相关理论,有计划地向农民施加一定的生态道德影响,促使他们提高生态道德认知、强化生态道德情感、锻炼生态道德意志、培养生态道德行为[1]。通过治理,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从而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农民生态道德治理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紧密相关,下面将从几个方面阐述马山县农民生态道德治理的举措和成效。
1.1 发展绿色产业
1.1.1 推行生态农业
马山县重视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努力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推广生态种养模式,按照养殖饲料微生物化、养殖环境清洁化、养殖粪污资源化、病死畜禽及废弃物处理无害化等目标体系发展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建立农业清洁技术推广示范点,推广绿色植保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等培育绿色种植模式。抓住创建“产业富民”示范县的契机,建立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基地,着重抓产业转型提质,培植生态高效特色新型农业。如建立了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乔老河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等示范点,辐射和带动全县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了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检测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样品[2]。
(2)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农业和地理优势,践行绿色生态持续发展理念。马山县是“中国黑山羊之乡”,为了平衡黑山羊养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马山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通过采用半舍饲圈养半运动的饲养方式,解决黑山羊破坏灌木生态的问题;尝试在石山地区养殖黑山羊的新模式,在羊的食物中加入微生物制剂,减少粪便排放和环境污染,达到人畜和谐共处。旱藕粉是马山“三宝”之一,堪称长寿绿色食品。旱藕栽培于高寒石山地区,无污染源,基本上没有病虫害。马山县大面积地推广旱藕种植既不会污染环境,还能为农民创收。里当鸡是马山县的特产,主要以放养为主,早晚喂食少量农民自产的玉米、豆类、蔬菜等作物。里当鸡白天在山间觅食草籽虫类,扒食土中蚯蚓。有些农户为了提高生鸡质量,用牛粪拌麦麸米糠装缸养虫,以虫育鸡,这种养殖方式既实现了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清洁了生态环境,还能提升鸡肉的品质。
1.1.2 推广生态旅游
马山县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把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第一,抓住弄拉生态旅游景区的自然优势,大力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深入报道了马山县弄拉屯发展生态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马山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第二,以“产村互动·农旅融合”的规划理念建设了一批生态综合示范村。如建设小都百特色品牌“水车之乡”,改造乔老河“一河两岸”景观带,将生态农业和旅游发展相结合,打造集果蔬种植基地、休闲观光旅游、农家乐为一体的休闲生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小都百生态综合示范村已成为乡村休闲农业嫁接旅游的典范。第三,以环弄拉生态旅游区为示范,不断辐射和覆盖其他乡镇村屯,每月轮流在全县各乡镇举行“月月生态旅游节”,把生态旅游的触角延伸到每个村屯,绿水青山逐渐变为金山银山。在环弄拉生态旅游区的示范带动下,一个个村屯变身景区,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
1.1.3 发展生态体育
马山县将优质的自然生态、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运动相结合,“体育+文旅+扶贫”发展模式已成为马山县的亮丽名片。近年来,马山县先后举办了众多重大体育赛事。
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马山站)举办地环弄拉生态旅游区素有“喀斯特地区的香格里拉”之称,赛道将弄拉景区、古寨风情小镇、古朗金银花公园、椿草地、月亮湖等精华景点串联,有“人在画中跑”的美伦美奂之体验。2016年马山县被中国登山协会评为“中国山马最美赛道”。环弄拉生态旅游区结合赛道已经修缮了2条登山徒步运动步道,未来还将延伸建设一系列结合山地、林地等自然资源的山地马拉松、登山、徒步、露营、攀岩等户外训练和体育休闲基地,将为旅游增添丰富内容和互动体验,打造永不落幕的马拉松。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马山赛段)赛道两边绿水润着青山,沿途田园风光优美,稻田、村庄错落有致,比赛选手一路途径金伦洞、小都百、弄拉等景区,享受着“人在画中骑行”的乐趣。三甲屯具有得天独厚的攀岩地貌优势,曾举办过全国青少年U系列攀岩联赛总决赛;通过将体育产业与旅游业“跨界”结合,走上了“靠山吃山”的生态致富路。2017年,三甲攀岩小镇正式入选首批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总之,马山县把生态道德治理和发展产业结合起来,将不合理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绿色可循环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道德建设和经济社会携同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农民与生态自然的持续发展。
1.2 打造宜居环境
1.2.1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1)开展五级联动垃圾治理模式。马山县通过印发《马山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管理制度》等指导文件,发动群众开展全民清洁卫生大行动。经过多年的经验总结,开拓了“户分类,屯主体,村收集、村管理,镇补助、镇运输,片区、县集中处理”的五级联动垃圾治理模式,在这一模式引领下,96%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有了“归宿”。该垃圾治理模式已成为欠发达山区农村垃圾治理典范,正在向其他地区推广[3]。
(2)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工程。打造新型厨房,根据农户房屋情况,因户施策,改良或新建厨房。新型厨房大多设计了厨灶、橱柜,贴上了光亮的瓷砖,环境干净整洁。推进“厕所革命”,规范农村用户厕所建设,引导协调农户在房屋内新建卫生厕所,在巷道内、菜园甚至杂物房里建设化粪池等,加大农村厕所粪污治理力度。实施“人畜分离”,引导农户把禽、畜圈建到住房外边,周边种上常绿树与生活区分隔开,实现人畜相处由“合”到“分”。经过“改厨、改厕、改圈”,不仅提升了村庄的宜居水平,清洁、绿色、环保的理念也更深入人心,村民都自觉地维护村容村貌。
(3)启动“清洁乡村”奖惩机制。为打造宜居生态环境,马山县强力推行各种奖惩活动。如开展“清洁乡村·百佳村屯、百佳保洁员”评比、先进保洁员“月月评”评等活动,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全面对乡村建设各项工作实施情况开展检查监督,对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及生活垃圾的行为处以一定的罚款。制定了《马山县“美丽马山·清洁乡村”活动问责方法》,成立督查小组,对环境卫生整治不到位、乱扔乱倒垃圾、垃圾收集清运不完善等问题的乡镇村给予曝光、通报批评。
1.2.2 开展乡村风貌提升行动
为巩固和提升“生态乡村”“宜居乡村”的建设成果,马山县全面启动开展以“环境秀美、生活甜美、乡村和美”为主要内容的“幸福乡村”活动。充分挖掘提炼民居建筑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建筑元素,提升村庄与农房设计水平。出台了《“美丽马山·生态乡村” 环弄拉生态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环弄拉生态旅游区沿线村屯建设民族特色村寨,实施整村房屋外立面民族特色建筑风貌改造。整治村庄公共空间,拆除违章建筑,清除残垣断壁,推广“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生态治理方法。打造了一批“生态宜居、环境优美、产业优化、和谐文明”的绿色村屯,如小都百屯、外托屯、伏瓦屯等。通过示范村屯的辐射带动,促使全县生态宜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道德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马山县为农民创建了一个可以进行生态道德实践的“绿色社区”,使农民对自己的家乡充满热爱珍惜之情,激发了他们爱护居住环境的生态道德情感;并使他们慢慢建立起自发、自愿的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生态道德行为。
1.3 构建和谐社会
1.3.1 倡导人与人的和谐
在“奋进似马、坚韧如山,自强似鼓、和谐如歌”的马山精神引领下,马山农民形成了团结一致、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精神风貌。村民们传承了“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各村的村规民约中基本上都有孝敬老人的内容;有些村屯还制作了“孝”文化长廊,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村民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融洽,每逢节日或有亲戚朋友来访,村民们会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吃饭,这也体现出壮乡人民和谐、大方的美德。村民们还注重维持社区和谐,倡导重情重义、感恩回报、积德行善,谁家有困难,人人都会鼎力相助。这些善念、善举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构建和谐的村落社会关系。
1.3.2 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1)提倡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近几年,在部分农村出现了大吃大喝、讲排场、攀比富等不良风气,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酿成了环境污染的恶果。为此,马山县以勤俭节约为重点集中教育整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将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为农村移风易俗的重点。广泛开展“提倡光盘、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并将勤俭节约纳入县级文明村屯创建测评项目,使勤俭节约、抵制铺张浪费成为文明村创建的必备要求。
(2)倡导低碳生活的行为习惯。马山县不断引导农民低碳生活,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农民节能减排的生活理念逐步提高,有意识地选择环保节能的家用电器,有些村庄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民去超市购物很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在选择洗涤用品时基本上都使用不含磷的绿色洗涤剂;在用餐方面,也很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村民们都在努力追求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高尚、绿色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不仅可以促使生产方式向生态化转变,还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马山县通过倡导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不断地引导农民尊老爱幼、和谐共处、勤俭节约、绿色消费。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农民的生态道德意志更坚定,内心的生态道德认知与情感不断升华为规范的生态道德行动,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4]。
1.4 弘扬生态文化
1.4.1 传承优秀文化
马山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情独特,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壮族三声部民歌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马山县被誉为“中国会鼓之乡”,壮族扁担舞被誉为“广西民间舞蹈一枝花”。为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民族文化,马山县正在实行发掘、保护和发展工作,加强人才的培养,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目前已建立了壮族会鼓基地、壮族三声部民歌基地、壮族扁担舞基地。大力开展“马山文化三宝”进校园活动,组织文艺骨干传授技艺,以体验性课程的方式到中小学校开设艺术欣赏课程;另外还在部分中小学开设了相关课程。组织参加国内各类展演和比赛,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等。深化特色旅游节庆主题,策划推出中国会鼓旅游节、中国三声部民歌旅游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打造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品牌,推进“中国农耕大舞”“欢雅娜”和“马山声音”等商演节目的品牌化、商业化运作进程。建设非物质文化展演场所,开展三声部民歌、会鼓、扁担舞系列文化品牌节目长期展演[5]。稳定和发展基层文化队伍,建立补贴和激励制度,扶持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进一步壮大农村文化骨干、文化志愿者队伍。
1.4.2 改良乡风民俗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马山县蕴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风俗文化。在节庆方面,有正月十一庆生节、三月初三壮歌节、七月十四中元节等。在饮食方面,有大肉粽、糯米饼、五色糯米饭、生榨酸粉、马山“三道饮”等。在文物方面,有北帝庙、土地庙、石刻、拱桥、遗址等。为弘扬本地优良民俗民风,摒弃陈规陋习,马山县围绕乡风文明和移风易俗,设计了有地域特色的各类文化活动。如借助农民画、中华诗词、农耕大舞等本地优势资源,推动形成良好的民俗道德建设文化氛围;利用庙会节,开展祭祀、美食、文艺、特产等各种交流;通过旅游美食节,不断深入融合特色美食、特色农副产品展销、奇石书画摄影展等民族俗风情。以春节、“三月三”、七夕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积极开展民族民俗文化活动。支持和鼓励各乡镇村开展广场民俗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化广场常态化发展。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重视文物保护,目前,已逐步建立了以政府保护为主、全社会力量参与的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同时,加强无神论的宣传教育,遏制封建迷信活动。加强殡葬工作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倡导厚养薄葬、节地生态、移风易俗的殡葬新风尚[6]。
1.4.3 修订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是农村生态文化培育发展的外在堡垒,对传统乡村社会伦理价值观和行为道德规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7]。马山县为持续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动员各村修善村规民约。小都百村以村民自治为前提,在村民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22条村规民约,涵盖村庄规划、环境卫生、民事调解、公益事业、孝敬老人、移风易俗等内容。方必屯通过召开村民大会、集体表决的方式,一致通过了13条村规民约,如“自觉保持自家房前屋后整洁,不乱堆杂草、柴火、农具等杂物。落实门前三包、不能随意排放污水,不能向河道、池塘、沟渠乱扔垃圾”。这些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做文明、守法的好公民。在生态道德素养提升方面,实现了农民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马山县将生态道德治理与文化传承、乡风民俗、村规民约结合起来,使农民在愉悦地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接受生态道德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生态道德知识,提升生态道德修养。
2 存在的不足
(1)农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虽然家用餐具基本上采用环保可循环使用的瓷碗和木筷,但在一些宴席和大聚会时还会使用一次性餐具。在清洁工程中,有个别村民还存在乱丢垃圾的现象。面对部分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利益但同时可能造成生态破坏的外来投资,例如开山挖矿,部分农民依然持有赞成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2)生态文化的后继传人还有待培养,如三声部民歌、会鼓、扁担舞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目前基本上仍是中老年人在传承。特别是三声部民歌,在青少年当中传唱的少之又少。
(3)生态道德教育方式还有待改善,部分乡镇采用的方式方法过于呆板,没有做到灵活变通。如在进行环保法规政策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时,倾向于采用发放传单、张贴标语、汽车广播这些形式。这在以留守老人、儿童为主且人口比较分散的壮族村屯来说,很难达到实际接收的效果。
(4)绿色科技的推广还需要努力。绿色科技因投资大、见效慢,目前很难在农村普及。如,生产中较节水的喷灌和集约的循环农业、生活中较清洁又节能的天然气等在农村的应用很少。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较少选择绿色有机肥和可再生资源,仍倾向于选择化肥农药。
3 结语
随着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等工作的不断推进,马山县生态环境污染现象得到了有力遏制,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态道德认知有了很大的提升,生态道德情感更稳定、生态道德意志更坚定、生态道德行为更规范,整个生态发展势头整体向好。但也需看到生态道德治理工作仍存在不足之处,还有许多新难题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