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城市理论视域下的新时代城市建设探究

2021-03-31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2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理论生态

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胡 璇

0 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城市空间不断扩张。然而,随着城市化发展,相应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如城市环境恶化、城市资源匮乏、气候与自然问题频发、生物物种减少等。同时,城市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现实问题让人们开始思考正确的城市发展方向,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尽量减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生态城市理论建设生态城市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1 新时代背景

1.1 城市发展现状

两次社会大分工使我国城市发展产生质的飞跃。城市化加速源于工业化快速发展,工业革命带动并促进城市繁荣,但在此过程中也吸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利用造成巨大压力,城市无法承载激增的人口,其环境承载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1.2 新时代城乡规划理论转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规划理论经过一系列转型,分别是: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生产计划驱动型城市规划;市场化转型时期形成的增长竞争驱动型城市规划;新时代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而形成的美好生活驱动型城市规划。

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9.58%,预计2035年达70.00%,2050年达80.00%,故应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城市建设以人为中心。

1.3 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

不管从理论研究角度,还是在实践过程中摸索探究,规划学者均在思考城市发展的最终路径。从柏拉图在古希腊时期的理想国,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乌托邦城,再到工业革命期间欧文提出的新协和村,20世纪初期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以及不断发展演变出的“新城”、卫星城、太阳城、广亩城市、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等。上述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摸索以及理想中的规划探究,既是学者和规划师们对城市问题的思考,又透露出人们对未来美好城市的追求和幻想。经历漫长的城市规划理论演进,未能对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有明确指向,但总结得出共识:城市未来发展不应以经济为原则,而需同时注重人类生活质量以及人文环境的丰富与平衡,故城市建设发展应有长远计划,不能因满足暂时的利益需求而忽略可持续的全人类发展目标。

在此背景下,未来城市需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即城市发展和建设须以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资源及人文环境,协调人与社会发展为条件,而生态城市正是这种城市发展目标和思想的具体体现。

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观点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思想。“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破坏环境和攫取资源为代价而换取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生态时代已经来临。同时,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城市已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将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探索新时代城市的发展模式。2019年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强调应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综上所述,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2 概念解析

2.1 生态理论

生态城市理论源于19世纪末。人们在加深对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中提出生态学理论,反映出其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重要性的认识。生态理论涵盖城市发展概念、居民生活方式以及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等方面,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2.2 生态城市的定义与内涵

2.2.1 定义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的理想模式,应做到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充分融合,同时保障居民的身心健康以及高品质的环境质量,是集合物质、能量与信息高效利用,且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生活场所。

2.2.2 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城市理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指导,通过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系统框架,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三者协调共存,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应做到社会氛围良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不影响,使城市总体发展可持续。

3 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3.1 因地制宜,合理定位

生态城市规划中,基于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方向十分重要。根据不同城市的现状问题,区分城市差异,才能运用生态理论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

以江苏镇江为例,其既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又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故镇江城市规划应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作为其发展目标,再以生态理论进行城市规划,重点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和市民幸福度。正因其合理的城市定位以及生态理论的正确引导,2015年,镇江作为中国城市代表前往法国巴黎亮相气候变化大会,向世人展示“低碳镇江”模式,且推广“低碳生态城市”经验。让城市自然融入山水花园环境,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3.2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追求工业产业发展的现状,着重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同时在各行各业以及居民中,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减少碳排放,形成低碳生态产业经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生态产业包含一、二、三产业,故可分别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角度入手,同时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以第二、三产业为主,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用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如服务业。

3.3 实施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3.3.1 水环境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

城市规划建设应充分了解当地的水资源环境状况,从保护水资源出发,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管理,同时政府和企业应更重视水污染问题。

3.3.2 大气污染治理

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须进行能源产业转型,可采用天然气代替煤炭供能,同时,应注重加强绿化带以及隔离带的建设,绿化带能净化空气污染物,同时能阻挡大气污染物进入居民生活区,故打造绿色城市,增加合理的绿化面积是重要措施。

3.4 完善生态交通系统建设

1)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如城市公交系统和轨道交通及其管理系统。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能缓解私家车出行排污问题,同时间接减少制造业的生产量。除修建可达性高的交通线路外,还可通过推广公共交通使用优惠政策,鼓励人们绿色出行。

2)建立现代化的“互联网+”智能公共交通管理体系。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网络大数据应用应与生态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通过“互联网+”构建完整数据库,从而方便城市规划管理的数据调查,在落实设计时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使城市建设更合理。

3)优化市民步行系统及开放空间,为市民提供舒适的行走环境。生态城市建设旨在为居民提供以人为本的美好生活住区,故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是规划设计的重点。

4)加强“无碳出行、低碳出行”宣传工作,通过广告标语、活动组织以及宣传教育,鼓励人们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量。

3.5 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不应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还应对市民进行意识引导。目前,生态城市理念的普及度低,市民对其尚不了解,故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程度,培养市民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同时,城市规划设计应积极主动地公开宣传城市定位及方案措施,让市民了解所在城市的美好发展前景,激励市民主动建设美好发展家园。

3.6 建立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创新机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建设生态城市应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吸引高校、设计院以及高新企业积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大力支持其对于生态理论的探索以及生态城市方向的研究,同时,也要加强国际合作,互帮互助,技术共享,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撑,使之成为共同目标。

3.7 生态城市规划政策保障

1)加强宏观把控,实时监控专项建设有序开展。改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转而运用生态城市理论建设城市是一项复杂且巨大的工程,故建设过程需政府层面的精准把控。

2)在立法立规方面,需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建设实施与监管力度;补齐城市生态建设的专职机构,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召集生态建设专业人才,设立专门的部门监管生态城市建设实施;加大发展绿色产业的政策优惠力度;鼓励生态环境建设投资。

4 结语

生态城市建设基于生态理念,可有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以及提高城市发展品质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理论生态
坚持理论创新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神秘的混沌理论
“生态养生”娱晚年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